1

山雨欲来风满楼

进入2月份又是一波紧锣密鼓的座谈会,首先回顾2月19日第二次能源局座谈会有关户用分布式光伏电站的策略:

2019年1月1日起并网投运的采用“自发自用、余量上网”模式和“全额上网”模式的户用分布式光伏全发电量补贴标准调整为0.18元/千瓦时,年内不退坡,补贴标准按年度进行调整

从昨天留言的情况,很多户用经营者认为3GW 完全不够匹配今年户用业务能力的释放,别担心,正如很多专家分析,抢装潮的到来即非突然,也非短期。

上文我们已经做过分析:2019年3GW的补贴规模+2018年未补贴的项目总量,根据历史经验,很快就会在二季度,最迟在三季度初将指标消耗完毕。所以接下去抢排2020年指标还会持续到明年指标发放,甚至到平价真正到来,所以在这个持久战中,除了前期快速抢占2019的补贴份额红利外,如何规划未来的业务方向,聚焦自身优势,协同行业资源是还继续坚守在户用领域内企业思考的重点。

2

提前布局才有稳中求胜

昨天我们讨论了户用光伏从有补贴到平价的差距,尤其在用户侧对光伏的非刚需导致了开发难度大,但是有补贴所带来的利益诱惑有可能会提高用户的安装积极性。

参考:有补贴和无补贴的收益比对(边界条件:山东10KW系统,全年有效利用小时1233h,15年贷款,利率8%,首付10%,运维3分/W)

1)0.18元补贴:2019年单瓦售价4.5元;20年客户收益48582元,投资回收周期1.29年.

2)0.10元补贴:2020年当单瓦售价下降至3.4元时,20年客户收益48500元,才能与1)情况大致相同,投资回收周期1.46年。

3)无补贴:2021年当单瓦售价下降至2元时,20年客户收益 48700元,才能与1)情况大致相同,投资回收周期1.95年。

当前户用光伏的系统成本在3.5左右(含经销商微利),预测2019产业链降价趋势不明显,降价有可能发生在2020、2021年,假设造价每年降价5毛钱,即2020年可做到成本3元,2021年成本2.5元,则上述2)情况满足(略有盈余),3)情况还不满足(0.5元的成本差距)

鉴于上述分析,对于老百姓,最关心20年总收益和投资回收周期,所以要想维持同0.18元/kwh补贴相一致的收益,2019、2020尚能保持老百姓的心理预期,可平价后受到的影响最大。

或者会不会在补贴政策存续的2~3年,户用光伏加快开发步伐,完成中国户用潜在装机总量的大部分?小编认为有点难度,我们测算一下:

我国有超过4000万户独立屋顶,其中约有2000万户可以安装光伏电站的屋顶,装机容量约100GW,目前累计并网约8GW。大胆预测2019完成10GW,2020完成20GW,假设2021年实现平价,还约剩余60%的市场容量。

所以既然2年后还能有相当大的市场发展空间,那么如何做到平价后维持同等收益,获取高质量的后期运维服务,也许从此刻就要开始布局,况且光伏始终是一个存量市场,如果变“存量”为“增量”这道难题始终要有解。

3

再难的题目终会有解

户用经营企业在市场上分为大概三类:

一、平台型企业

二、产品型企业

三、服务型企业

除去少数设备制造领域的户用经营者属于产品类型外,大部分系统集成商或经销商都是第三类—服务型企业。

户用光伏的整个服务链条很长,前期营销、光伏贷款、施工安装、售后运维,任何一款服务都可能成为一家公司的核心业务和主营收入。

当今社会,只有聚焦公司的核心优势发挥到极致,把一个服务做到极致高效,刷新口碑,流量自然会来。

比如,做前期营销服务,疏通维护当地政府关系,维护好老百姓利益,出现问题总能第一时间解决,不拖延,不推诿,做足口碑。做售后运维服务,划片管理,定期巡检,质量问题及时解决,搞好与用户的关系……

当流量上来,就从无数个性服务中挖掘到共性需求,进而可升级成为产品,产品具有的属性就是标准化程度更高,覆盖的范围更广。

而在经营产品的路径中,协同众多上下游企业,当有生态出现时,就形成了平台。

当然在从服务到产品孵化过程中,还会出现多元化服务、跨界服务,比如中民投最近实施的“新能源下乡”和“农产品进城”业务就是典型案例,前提是先要有爆品服务,要有市场份额,这也是“存量”变“增量”的解决方案之一。

所以户用经营者们要充分利用2~3年的窗口期,实现企业内部的降本增效,因0.5元所产生的收益差距要从一下多方面弥补:

1)加强金融能力:无论是光伏贷还是拓展市场,都需要引入资本的力量。而融资不只是大型企业要考虑的事情,中小企业要应对市场的突然变化,又或是开拓新业务,能在持久战中胜出,金融是第一要素。

2)提升供应链能力:提升系统选型的能力,采用高效能的设备来提升收益率;

3)提高技术能力:提升现勘水平、降低设计不当带来的发电量损失;提升施工安装技术的规范化。

4)加强施工过程管理:除了流程控制、成本控制外,必要时可引入一定的管理软件。

5)加强系统运维管理:降低运维成本的同时,提升运维水准。运维对系统成本和收益的影响在20年的生命周期中至关重要。

6)加强内部管理,降低人员成本:可量化的工作,可考核的业绩能从充分降低人员冗余度,提升人员效率。保证营销人员、技术人员的权益、提升全员的成本意识。

7)加强协同合作:无论是金融、供应链、运维,完全可以同行业内相关平台合作。

8)加强开拓能力: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在聚焦爆品的同时,加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ps: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