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材選用屠呦呦事蹟,正是以由愛國、創新、奉獻、求實等高尚品格匯聚成的新時代科學家精神激勵青少年,鼓勵他們從老一輩科學家的科研歷程中瞭解科學、汲取力量,從而繼承敢於創新、愛國奉獻的優良傳統。隔天,據多家媒體報道,作爲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屠呦呦及其團隊的傑出貢獻和事蹟已被統編三科教材選入,正式走進了中小學生的課堂與生活。

【僑報6月20日“四合院”時評】中國諾貝爾獎得主屠呦呦又上了熱搜。經過多年攻堅,她的團隊17日宣佈,針對青蒿素產生的“抗藥性”難題,提出了新治療方案,他們還發現了青蒿素具有治療紅斑狼瘡的效果。隔天,據多家媒體報道,作爲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屠呦呦及其團隊的傑出貢獻和事蹟已被統編三科教材選入,正式走進了中小學生的課堂與生活。

曾幾何時,大部分中國民衆並不知道這位科學家的名字。直到2015年,當屠呦呦手捧諾獎站在最高榮譽領獎臺上,輿論方纔意識到,人們對科學的長期冷漠怠慢了在一線默默耕耘的科學家們。

當人們都以爲諾獎就是85歲的屠呦呦科學生命的終點時,老科學家鍥而不捨地又帶領團隊傾盡4年時間,再次取得了青蒿素研究的進展和突破,讓人無不爲之動容。這一次,屠呦呦連續刷屏多日,再也沒什麼明星新聞可與她的鋒芒比肩。網民們給予了她最高敬意,紛紛點贊留言:“教材就應該與時俱進,講述新故事、樹立新榜樣。”

而對於網民們的態度,有媒體評論道,人們自發地向科學家精神致敬,這纔是“流量”該有的樣子。

屠呦呦事蹟被納入教材,青少年到底應該向她學什麼?

近一段時間,“科技創新”成了中國輿論最熱的話題之一,民衆深刻地體會到科技的領先之於中國,就如同星月之於長夜,堅定地照亮着國家強盛之路。然而,當人們關注科技塔尖的同時,也同樣需要看到塔底,也就是全民科技素養,這其中包含的深意是,此刻有多少青少年對科學感興趣,未來又會有多少孩子願同屠呦呦一樣,將一生抱負投入到科研中,而這些,顯然離不開成長階段科普的作用。

眼下,還在科技創新路上砥礪前行的中國亟需用科學家事蹟教育下一代,去喚醒他們的理想。教材選用屠呦呦事蹟,正是以由愛國、創新、奉獻、求實等高尚品格匯聚成的新時代科學家精神激勵青少年,鼓勵他們從老一輩科學家的科研歷程中瞭解科學、汲取力量,從而繼承敢於創新、愛國奉獻的優良傳統。

89歲的屠呦呦老了,但不會老去的是她對科學孜孜不倦的鑽研精神,是她留在課本里的故事。讓中國科學界不斷湧現出更多年輕的屠呦呦,這纔是“科教興國”該有的樣子。(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