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清華大學第十六屆“良師益友”頒獎

清華新聞網9月21日電(通訊員 單楷越 馬嘯騰 蔣恩達)9月20日晚,清華大學第十六屆“良師益友”頒獎暨“良師益友”20週年紀念晚會在大禮堂舉行。晚會特別邀請到了來自航天航空學院的黃克智院士、能源與動力工程系的倪維斗院士、自動化系的李衍達院士、環境學院的郝吉明院士和物理系的張禮教授等老一輩教師,校黨委副書記過勇,校黨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覃川,校團委書記邴浩和歷屆“良師益友”獲獎教師代表出席。 

“良師益友”獲獎教師合影 毛子卿 攝

過勇向獲評本屆“良師益友”的教師表示祝賀。他回顧了“良師益友”二十年來走過的歷程,指出,學生“自主組織、自主參與、自主評選”是這一活動的最大特色。過勇號召廣大教師牢記習總書記對教育工作者的囑託和學校對教師工作的要求,向老一輩教師們學習,在新時代成爲教師崗位上的榜樣。 

過勇講話 吳抑顆 攝

今年的頒獎晚會以“師途”爲主題,共分爲“立德爲首”“學高爲師”“教益爲友”“育人爲本”等四幕。

在“立德爲首”中,黃克智先生、航院教授餘壽文、航院教授馮西橋、航院副教授李博以及他的學生代表共同上臺,向大家分享了師門“五世同堂”的師徒故事。黃克智表示,他一生有兩大目標:一是爲清華大學建立一個強大的固體力學團隊,二是爲祖國培養一批高水平的博士生。餘壽文用火把比喻教師工作,教師的職責就是去點燃更多的火把,當自己手中的火把要熄滅時,會有越來越多的火把在熊熊燃燒。馮西橋表達了對黃克智老師、餘壽文老師的感謝,並表示會繼續傳承前輩們的精神,星火相傳。 

黃克智院士師門“五世同堂” 胥秋菊 攝

在“學高爲師”一幕中,82歲高齡的李衍達首先分享了自己教書育人的經驗。談及培養學生的經驗,李衍達說,團隊就像一個登山隊,一步一步攀爬,學生永遠是走在最前面的隊員,老師更多是指導和鼓勵。隨後,本屆“良師益友”獲獎教師、新聞學院的胡鈺教授闡述了“面向主流,培養高手”的含義,並解釋了當面對老師和學生都未知的領域時,老師應該做什麼、扮演怎樣的角色。 

“良師益友”獲獎教師代表胡鈺分享 毛子卿 攝

在“教益爲友”一幕中,倪維斗幽默地分享了自己在教學期間與學生扳手腕的趣事,並表示自己是馬約翰老師的忠實信徒,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執行者。倪維斗還說,要把別人的優點放大一點,乘上1.2,把別人的缺點縮小一點,乘上0.8,而對於自己,則要把自己感覺到的優點乘以0.8,把自己的缺點乘以1.2,這樣就會發現每個人都有很多可以學習的東西。隨後,本屆“良師益友”獲獎教師、建築學院副教授程曉青上臺,分享了自己的教學與科研經驗。 

部分獲獎教師合影 毛子卿 攝

在最後一幕“育人爲本”中,93歲高齡卻依舊堅持在教學一線的張禮上臺發言。作爲在清華教學時間最長,一直堅守講臺的老教師,張禮在分享中表示,他的生命價值就在於和學生在一起,用自己的力量幫助學生,而學生們也在幫助着更多的學生,一起去振興理論物理,一起去創造更多有價值的事情。

本屆“良師益友”獲獎教師,今年剛好從教20年的物理系姜開利教授回憶他20年之間教書育人的變與不變時,笑着說,20年前他還只是一位師兄,20年後有了多年育人的經驗,角色的轉變也意味着責任和擔當的不同。 

張禮等現場教師代表 吳抑顆 攝

本屆“良師益友”頒獎晚會還設立了特別環節,邀請了第一屆“良師益友”獲得者精密儀器系教授童秉樞和他的學生、本屆“良師益友”獲獎教師機械系教授田凌共同上臺分享。從第一屆到第十六屆,從老一輩教師到年輕的教師,清華大學“良師益友”代代相傳的精神展現得淋漓盡致。 

童秉樞、田凌共同上臺分享 胥秋菊 攝

曾9次獲得“良師益友”獎項、“良師益友”名人堂的教授代表,航天航空學院朱克勤教授總結了作爲老師教書育人的感受,闡述了自己對於“良師益友”榮譽的重視,對本屆獲獎的老師們送上了祝賀。 

朱克勤分享 毛子卿 攝

晚會最後,全體學生一起上臺爲老師演唱《記住你》,表達對老師的敬愛之情。屏幕上滾動播放二十年來全部十六屆“良師益友”名單,將晚會的氣氛推到了高潮。

學生爲老師獻唱 吳抑顆 攝

清華大學“良師益友”評選活動始於1998年,“良師益友”是一個完全由在校學生自由提名、自發投票評選,並由學生爲老師頒獎的獎項,今年是“良師益友”設立20週年。自設立起,該獎項就肩負着促進師德師風建設,加強師生互動交流的使命,20年來評選出了657位師德高尚楷模與教書育人典範,引領了“教師重教,學生尊師”的良好風尚。

供稿:校研究生會 編輯:華山 審覈:襄楠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