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錯是中國變法改革史上最冤枉的改革家,他是不明不白的被當成棄子被冤殺的。這也是漢景帝人生的污點之一。從冤殺晁錯一事可以看出天子的無情,他會爲了自己的利益,冤殺哪怕他本來就很認同的忠臣。

中國歷史上,自戰國初期李悝變法成功,出現了多次變法。所謂變法,其實就是“改革”,改革以前僵化的、阻礙社會發展進步的制度。史上最著名的有春秋管仲變法,戰國魏國李悝變法,隨後楚國的吳起變法,齊國鄒忌的改革,韓國的申不害變法,秦國的商鞅變法,漢朝的晁錯削藩變法、桑弘羊鹽鐵國營改革,新朝的王莽改革,唐朝的王叔文改革,宋朝的范仲淹慶曆新政變法、王安石變法,明朝的張居正變法,清朝的改革與戊戌變法,改革總要付出代價,部分變法者甚至搭上了生命,爲變法而死。如楚國的吳起、秦國的商鞅,漢朝的晁錯,新朝的王莽,清末以譚嗣司爲代表的“戊戌六君子”等。爲什麼歷代變法者大多沒有好下場?讓我們試分析一下。

從古代改革者被貶被殺談古代變法者爲何都沒有好下場?

古代變法

變法觸動了既得利益者的利益,挾私報復

凡是變法,必定觸動既得利益者的利益,想對現有的社會資源重新分配。斷了既得利益者的財路,總會在適當的時機,遭到這些人的報復。

吳起曾擔任楚國的令尹,也就是後來的丞相、總理,在楚國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改革是“封君的貴族,已傳三代的取消爵祿;停止對疏遠貴族的按例供給,將國內貴族充實到地廣人稀的偏遠之處”以及“淘汰並裁減無關緊要的官員,削減官吏俸祿,將節約的財富用於強兵”,這是兩條最直接斷財路的措施,引起了楚國貴族的極大不滿,楚悼王駕崩後,楚國貴族們發兵對付吳起,這個戰國“軍神”,被這些貴族亂箭射死。

從古代改革者被貶被殺談古代變法者爲何都沒有好下場?

商鞅

秦國的商鞅,下場與吳起如出一轍。商鞅變法,是歷史上最成功的變法之一,他讓秦國富國強兵,秦國軍隊變成虎狼之師,超級大國。但同時也極大地損害了秦國貴族們的個人利益。秦國貴族們對商鞅恨之入骨。等秦孝公一死,他們瘋狂地反撲。商鞅跑無可跑,作法自縛,連旅店也住不上,無奈發兵反抗,失敗後被五馬分屍。商鞅成就了秦國,卻最終害了自己。秦國的強大,實際上是建立在商鞅的鮮血上的。他用自己的鮮血,成就了戰國時秦國由弱變強的神話。

清末的戊戌變法,是清朝的有識之士學習西方科技、文化、制度的改革,列強用槍炮打開了自以爲是的中國大門,讓有識之士們警醒,開始睜眼看世界。但以慈禧太后爲代表的保守派,仍然固步自封,他們容不得“蠻夷之邦”挑戰他的“天朝”地位,但打又不打不過人家,只好假裝同意變法。因此清末的變法,是在一種非常矛盾的社會環境中開始的。當變法直接危害到一些保守派的官位和權力時,他們開始反撲,軟禁皇帝,捕殺變法者。譚嗣同等六君子爲了警醒國人,走上了斷頭臺。他們是中國變法改革的先驅,是最可尊敬的中國真正的脊樑。可以說,沒有譚嗣同等人的鮮血,就沒有後來革命者們的前仆後繼。

​變法如同治病,療效不好變法者要承擔責任

其實所謂的變法,如同治病。社會有病了,制度有病了,社會發展緩慢了,就需要“醫國聖手”實行變法。變法者水平有高有低,對於當時的社會環境診斷與“用藥”都有不同。有時用“猛藥”,刺激性太大,會遭到瘋狂的反撲,結果反而適得其反。療效不好者,變法者當然要承擔責任,甚至付出生命的代價。我們不能說變法者咎由自取,但變法沒有達到治國療效,他們當然要承擔自己的責任。

從古代改革者被貶被殺談古代變法者爲何都沒有好下場?

王莽

歷史上有兩場變法,就是變法急功近利的例證。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歷史已經證明了這一點。第一個變法是王莽的改革,不得不說,王莽建立新朝,確實是朝臣們推上去的,而不是他自己上去的。說王莽是野心家,也並不確切。但王莽的改革,確實也太前衛了,他所採取的辦法,和當代的社會主義改革有許多異曲同工之處,但時間上卻提前了一千八百多年。王莽的改革,與那個時候的社會環境並不相融,因此遭到了從上到下的強烈反對,朝臣貴族們反,底層的老百姓也造了反,不但沒有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反而造成戰火連天,新朝一世而亡。

從古代改革者被貶被殺談古代變法者爲何都沒有好下場?

王安石

第二個改革,就是歷史上評價很高的王安石變法。王安石變法,在變法的當時,就分成了兩個陣營,當時的名臣司馬光、蘇東坡,我們非常認可的大文豪,實際上跟王安石不是一個陣營。是反對派。王安石的變法,在當時就遭到了貴族們的強烈反對,朝臣們以司馬光爲首也強烈反對他,如果不是宋神宗支持,這個變法不可能進行。王安石變法在短時期內確實收到一定的成效,但時間長了,因爲上面的政策並不能如其所想貫徹執行,或者執行的走了樣,在民間口碑也並不好,王安石甚至被稱爲“奸臣”、拗相公,實際上並沒有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變法失敗後,北宋很快便滅亡了,因此有人稱王安石是“亡國之臣”。北宋的滅亡,王安石是需要承擔一定的責任的,雖然他的初衷是好的,他本人也是個清官。王安石雖然得以病逝善終,但他所倡導的變法,隨着宋神宗與他本人的去世,歸於塵土,並沒有執行下去。

變法者失去靠山,成爲危及自身安全的主因

中國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天子的話是“金口御言”,一言九鼎。所以任何變法,也要依靠天子。有天子做靠山,可以克服一切困難變法改革。失去了天子的靠山,不但變法的措施難以執行,本人的人身安全也會得不到保障。

從古代改革者被貶被殺談古代變法者爲何都沒有好下場?

商鞅變法從徙木立信開始

我們看到歷史上變法者遭到的悲劇,大多靠山倒了後才失勢的。商鞅深得秦孝公的信任,才使秦國的變法在重重壓力得以進行。秦孝公對商鞅的信任,超出了常態。甚至一度想把王位傳給商鞅。這樣的信任是劉備對關羽、張飛、諸葛亮都難以望其項背的,商鞅正是靠秦孝公的大力支持,才使秦國的改革得以進行。但隨着秦孝公的逝世,繼位的秦惠文王一反對商鞅的信任態度,與守舊的貴族們開始制裁商鞅。失去秦孝公保護的商鞅最後被五馬分屍而死;楚國的吳起變法,也是受楚悼王的支持才得以進行,楚悼王駕崩後,吳起即便是“戰神”,沒有了楚悼王的保護也變成了待宰的羔羊,被守舊的貴族們亂箭射死。

從古代改革者被貶被殺談古代變法者爲何都沒有好下場?

戊戌變法

最值得一提的是清末的戊戌變法,康有爲、梁啓超、譚嗣同等人的總後臺是光緒皇帝,在光緒皇帝的支持下,戊戌變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光緒皇帝雖爲天子,但懼怕母后慈禧,而慈禧纔是擁有實權的人。當改革觸及到以慈禧、榮祿爲代表的守舊勢力時,歷史的天平倒向了守舊一方,就連原來支持改革的袁世凱也倒轉槍口,投降了守舊派。當光緒皇帝被慈禧太后軟禁於瀛臺後,康有爲、梁啓超、譚嗣同等人立即失去了保護傘,康、梁逃亡,譚嗣同決心用鮮血爲變法祭旗,菜市口發生六君子被斬事件,變法成爲清末最大一出悲劇。

從這些變法者的經歷來看,在封建王朝這樣的歷史環境下,天子就是改革的最大的後臺,天子倒臺,意味着改革失敗,變法者會隨着改革的失敗而被貶或亡身。

變法者是各方矛盾的核心焦點,最易成爲改革的犧牲品

變法者雖然是爲了朝廷的長治久安、富國強兵,但變法者也只是天子需要的一個棋子。當這個棋子威脅到天子的利益時,天子會棄車保帥,變法者很可能被棄用,成爲改革的犧牲品。

從古代改革者被貶被殺談古代變法者爲何都沒有好下場?

晁錯削藩

因爲變法是對原來的利益再分配,所以變法者必然會成爲各方勢力發生矛盾的核心焦點,最鮮明的一個例子,是漢朝的晁錯,他是漢文帝和漢景帝兩朝重臣,漢文帝時擔任太常掌故、太子舍人、博士、太子家令,漢景帝時擔任內史、御史大夫。晁錯是一名很有學問理論家和實踐家,不但著有《言兵事疏》、《守邊勸農疏》、《論貴粟疏》、《賢良對策》等著作,還積極地將這些富國強兵的理論付諸實踐。魯迅稱讚晁錯“西漢鴻文,沾溉後人,其澤甚遠”,但當他勸皇帝“削藩”的諫議逼反了吳王劉濞爲首的七國諸侯時,漢景帝害怕了,竟然聽從了袁盎的計謀,屈從於七王“請誅晁錯,以清君側”的舉兵口號。在晁錯不知情的情況下,腰斬晁錯於東市。他本來以爲冤殺了晁錯,可以換來七王的退兵,結果適得其反。

晁錯是中國改革史上最冤枉的改革家,他是不明不白的被當成棄子被冤殺的。這也是漢景帝人生的污點之一。從冤殺晁錯一事可以看出天子的無情,他會爲了自己的利益,冤殺哪怕他本來就很認同的忠臣。漢文帝殺晁錯,宋高宗殺岳飛,一文一武含冤而死,反襯了君王的無情。

爲什麼會屢次出現改革者被貶被殺的悲劇呢?從文化傳承上看,中國有兩大文化傳承基因,一是道家,一是儒家。儒家主張“復古”,認爲周公那時候的制度最棒,而道家主張“無爲”,一切看淡。這兩大基因都沒有“改革”的傳承因素。所以每次改革,都會疾風暴雨。被改者利益受損,而改革者也往往付出巨大慘痛的代價。(陸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