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視覺中國

大時代開啓以來,A股市場風雲變幻,沉沉浮浮,個人投資者們身處浪潮之中,似一葉扁舟搏浪,往往被大勢大盤推動裹挾,盈與虧失之一念之間,不免觀市而興嘆,嗟然自嘲曰“韭菜”。與“韭菜”相對應的“主菜”,也就是市場俗稱的主力,如大鱷游水,也在A股市場以力搏浪甚至興風作浪,往往取得了韭菜們難以望其項背的收穫。

那麼,這些主力是誰呢?按照組織結構來分,主力通常是由機構投資者擔當,即在金融市場上從事證券投資的法人機構,由專業人員負責資金的運營管理,主要包括公募基金、保險、證券公司、私募基金、銀行、信託等。相對於以自然人身份從事股票買賣的個人投資者而言,機構投資者在信息獲取、研究能力上具有明顯優勢。且從行爲習慣上來看,機構投資者往往更加理性,風格穩定,是A股市場主要的價值投資者。

據長江證券統計的歷史數據顯示,在A股市場上,機構投資者賬戶佔比在0.4%左右,交易佔比爲12%,總市值佔比爲16%,流通市值佔比接近40%;自然人投資者賬戶佔比高達99.6%,交易量佔比一般穩定在84%左右,是A股市場交易的主體。

整體來看,A股市場是由個人投資者佔主導,但是賺取超額收益的卻是機構投資者。長江證券統計了十年的數據顯示,機構整體擇時超額收益爲8.05%,跑贏了市場,更跑贏了個人投資者。那麼可以推論,個人投資者可跟蹤機構投資者的買賣動作來獲取間接信息,從而獲得投資機會及收益,即主力跟蹤策略。

圖說:創業板指數週K線圖

主力跟蹤策略的邏輯有二:

首先是存量邏輯,存量即機構的當期持倉。當期持倉一方面從側面反映股票的長期投資價值;另一方面機構的持倉風格相對穩定,持倉期限往往都是中長期,尤其是前十大持倉,這類股票的價格不會出現太大的變化,相對比較穩定。從操作的角度來看,機構在當期持倉公佈之後,跟蹤其持倉至下一期是有意義的。據統計數據顯示,各類機構投資者中以QFII、保險和基金跟蹤價值最高。

然後是增量邏輯,增量是指機構當期持倉相比上一次持倉有增加,可能體現在持股數量、持股機構數、持股佔總股本比例流通市值比例等。該加倉行爲代表機構在長期看好該股票的基礎上,認爲其有進一步的機會。在這種趨勢下,機構可能會持續加倉,股票可能有一定的上漲空間,這時候跟蹤其持倉顯得更有意義。

總的來說,對於個人投資者而言,不妨關注機構和基金公司的年報和半年報,跟蹤主力的策略選股,間接借用機構投資者的信息靈敏性、專業性,做一個借勢借力來搏浪的投資者,獲取合理的超額收益。

長江證券 陸志萍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