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據中國農科院最新消息,該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植物轉基因技術研究中心、大豆育種技術創新與新品種選育創新團隊,利用CRISPR/Cas9基因組編輯技術定點敲除大豆開花調控關鍵基因GmFT2a和GmFT5a,創制出更適合低緯度地區種植的突變體材料。研究表明,GmFT2a和GmFT5a雖然在大豆的花期調控中存在功能互補,但在長、短日照條件下的開花促進效應差異較大。

據中國農科院最新消息,該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植物轉基因技術研究中心、大豆育種技術創新與新品種選育創新團隊,利用CRISPR/Cas9基因組編輯技術定點敲除大豆開花調控關鍵基因GmFT2a和GmFT5a,創制出更適合低緯度地區種植的突變體材料;同時系統解析了GmFT2a和GmFT5a基因在大豆花期調控中的遺傳效應,爲大豆品種的區域適應性改良提供了新技術、新材料。相關研究成果新近在線發表於《植物生物技術雜誌(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

團隊首席、中國農科院作科所研究員韓天富介紹,大豆對光週期反應敏感,絕大多數品種只有在日照長度縮短到一定限度後,才能從營養生長轉入生殖生長,進而開花結莢;導致大豆品種北移種植時往往晚花晚熟、生長期延長,甚至不能開花或正常成熟;南移種植時則一般表現爲過早開花、生長期縮短,產量降低甚至不能正常生長。這種光週期反應特性使得大豆品種適宜種植區域普遍比較狹小。已有研究表明,GmFT2a和GmFT5a基因是大豆的重要開花促進因子。

團隊通過構建GmFT2a和GmFT5a基因的過表達植株,並利用CRISPR/Cas9基因組編輯技術對GmFT2a和GmFT5a進行定點敲除,結合雜交手段,創制出單基因和雙基因突變體材料。研究表明,GmFT2a和GmFT5a雖然在大豆的花期調控中存在功能互補,但在長、短日照條件下的開花促進效應差異較大。在短日照條件下,GmFT2a的開花促進效應比GmFT5a強,而GmFT5a在長日照條件下的開花促進效應更強。臨界光週期對GmFT5a參與的大豆花期調控影響很大,超過品種臨界光週期日長的條件下,GmFT5a基因是主要的開花促進基因,是使大豆能夠適應長日照環境的關鍵基因。研究還發現,創制的雙基因突變體在短日照條件下平均57.4天開花,比野生型晚花約31.3天,株高和節數較野生型顯著提高,單株莢數和粒數也顯著增加,這爲適合低緯度地區種植的大豆品種改良提供了新的基礎材料。

黃家第 本文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瞿劍 責任編輯:黃家第_NNB6466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