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到大,野生大熊貓我至少見過十幾次,這麼近真是第一次。”雖已看過“無數遍”手機中的視頻,但播放給記者看時,四川省雅安市寶興縣新民村村民李君仍然興奮。視頻中,一隻野生大熊貓坐在樹杈上探頭探腦,離這位上山採藥的村民僅有五六米遠。

寶興縣位於四川邛崍山系,境內野生大熊貓分佈較多,又被稱爲“熊貓老家”。近年來,當地村民越來越頻繁地邂逅野生大熊貓。這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場景背後,是新中國成立70年來在大熊貓保護上的持續努力。

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黨委書記張志忠告訴記者,爲摸清“國寶”家底,中國先後進行過四次大熊貓調查。2015年公佈的第四次大熊貓調查數據顯示,中國野生大熊貓種羣數量已達1864只,棲息地面積達258萬公頃,與第三次調查相比,無論是大熊貓種羣數量還是棲息地面積都有了顯著提升。

眼下正是大熊貓繁殖季節,在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臥龍神樹坪基地內,繁育專家董超每日忙於照看懷孕的大熊貓。他告訴記者,僅2018年便有31只幼仔在中心出生。“在上世紀90年代,這樣的密集產仔不敢想象。”

董超說,當年爲提高圈養大熊貓種羣數量,大熊貓專家們迎難而上,開啓了“提高大熊貓繁育力”的研究,最終經過多年努力攻克了人工圈養大熊貓“發情難、配種受孕難、育幼成活難”等三大難題。

大熊貓“孕媽”們在臥龍神樹坪基地安心待產的同時,幾十公里外的核桃坪基地野化訓練場內,5對大熊貓母子正在進行時長兩年的野化訓練,它們未來將回歸自然,復壯野生大熊貓小種羣。

“野化訓練分爲兩個階段,分別對應生存環境中面積大小不一、擁有野生動物數量不一的兩種山林。”核桃坪基地野外研究動物管理部部長何勝山說,大熊貓幼仔長到一歲多開始食竹時,工作人員會將更優秀的個體轉移到海拔更高、面積達20萬平方米的山林接受更大挑戰,“幾乎跟野外沒什麼區別了。”

何勝山告訴記者,放歸後的長期監測結果證明,經野化培訓的大熊貓在野外均能較好地適應當地氣候、地形、植被、竹種等環境獨立生存。目前先後有11只人工繁育大熊貓經過科學野化培訓後放歸自然,其中有9只在野外存活,“有一隻大熊貓甚至從雅安走到了涼山,估算距離有上百公里。”

除了復壯野生大熊貓小種羣,大熊貓的野化放歸還有更宏偉的目標。目前,大熊貓主要分佈在中國四川、陝西、甘肅三省,但歷史上大熊貓曾分佈在福建、河南、湖南等10多個省市自治區。“現在很多棲息地保護得很好,大熊貓能不能回到自己祖先生活的地方?我們今年就要開始相關研究。”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張和民說。

2017年1月,中國確定在川陝甘三省設立大熊貓國家公園,涵蓋70%以上的大熊貓棲息地、80%以上的野生大熊貓種羣、大熊貓局域種羣之間走廊帶,總面積達2.7萬餘平方公里。

對此四川省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包建華表示,大熊貓國家公園有利於實現自然生態的系統保護和整體修復,永久保存大熊貓棲息地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同時還將解決野生大熊貓種羣的擴大繁育問題,“通過建設國家公園,各個局域種羣間的‘廊道’不斷加強,相當於打通大熊貓‘談戀愛’的通道,防止近親繁殖。”

大熊貓保護同樣離不開與它們比鄰而居的人類的努力。以寶興縣爲例,爲保護大熊貓棲息地,當地減少了水電開發,同時開展“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退耕還林工程”。不亂砍亂伐、保護生態等理念早已深入人心。正如村民李君所說:“我們是大熊貓的鄰居,我們很驕傲,照顧好它們是責任和義務。”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大熊貓保護碩果累累。在中國大熊貓生態生物學研究奠基人胡錦矗看來,大熊貓作爲旗艦物種,同時能“傘護”同域分佈的野生動植物,有利於有效拯救和保護珍稀瀕危物種,促進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歸根結底,保護大熊貓就是保護我們人類自己。”(完)

來源:中新社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