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曾在中國生活了多年的英國傳教士阿綺波德·立德(也作立德夫人),用女性的細膩記錄下了纏足的中國女孩的悲慘童年——“在這束腳的三年裏,中國女孩的童年是最悲慘的。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告訴我們,南唐後主李煜在唐人對“弓鞋”癡迷的審美基礎上,別出心裁地將這種弓鞋用長長的布帛纏起來,以代替襪子。

看一個小腳女人走路,就像在看一個走鋼絲繩的演員,使你每時每刻都在被他揪着心。--林語堂《中國人·纏足》

image.png

一、誰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纏足的女人?

宋代以後,直至民國,女子纏足之風盛行天下,弱不禁風幾乎成爲美女的同義語。朱元璋的馬皇后因未纏足,而被百姓譏笑“馬大腳”,“露馬腳”一詞典故由此而生。如果把某一事件的第一人稱之爲鼻祖,那改變女性命運,致使這一鉅變的第一人當屬窅娘。窅娘何人?李煜的宮嬪。陶宗儀《輟耕錄纏足》引《道山新聞》:“李後主宮嬪窅娘,纖麗善舞。後主作金蓮,高六尺……令窅娘以帛繞腳,令纖小,屈上作新月狀,素襪舞雲中,迴旋有凌雲之態。”

image.png

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告訴我們,南唐後主李煜在唐人對“弓鞋”癡迷的審美基礎上,別出心裁地將這種弓鞋用長長的布帛纏起來,以代替襪子。並在他的妃子窅娘身上做試驗,始行纏足之法,開創了中國女性纏足的記錄。

二、使無數女人飽受痛苦的纏足,爲何會流行起來?

受人尊重的朱熹朱老爺子極力倡導纏足,認爲這是天下大治的基礎,因爲女人纏了足,便可做到男女隔離、“授受不親”、“靜處深閨”。

萬惡的三寸金蓮,誰是歷史上纏足第一人?又是誰在提倡這惡習?

是啊,連走路都走不穩了,女人豈不就十分“老實”了?然而,正如《夜雨秋燈錄》所稱:“人間最慘的事,莫如女子纏足聲,主之督婢,鴇之叱雛,慘尤甚焉。”這種痛苦,又有誰去“生憐惜”?

曾在中國生活了多年的英國傳教士阿綺波德·立德(也作立德夫人),用女性的細膩記錄下了纏足的中國女孩的悲慘童年——“在這束腳的三年裏,中國女孩的童年是最悲慘的。她們沒有歡笑,……可憐啊!

image.png

這些小女孩重重地靠在一根比她們自己還高的柺棍上,或是趴在大人的背上,或者坐着,悲傷地哭泣。她們的眼睛下面有幾道深深的黑線,臉龐上有一種特別奇怪的只有與束腳聯繫起來才能看到的慘白。她們的母親通常在牀邊放着一根長竹竿,用這根竹竿幫助站立起來,並用來抽打日夜哭叫使家人煩惱的女兒……女兒得到的惟一解脫要麼吸食鴉片,要麼把雙腳吊在小木牀上以停止血液循環。

中國女孩在束腳的過程中簡直是九死一生。然而更爲殘酷的是……一些女嬰由於其父母的感情受到了束腳的傷害,往往在搖籃中就被處死。……束腳痛苦,因合了中年的父親那非自然的口味而加在了女孩身上。”

三、纏足折射出封建社會,何種陋習?

在男人們呼喊着“毛髮肌膚受之於父母”,而不肯傷及自己一根毫毛的時候,卻被一種近乎變態的性心理驅使着,口耳相傳着女人小腳的千般妙處。“瘦欲無形,看越生憐惜”、“三寸金蓮”、“柔若無骨,愈親愈耐摩撫”。

後世蘇東坡《菩薩蠻》詠足詞雲“纖妙說應難,須從掌上看”,堪稱絕唱。更有人將兩隻嚴重變形了的小腳中部所形成的塌陷形容爲“兩輪彎月”,實在是處心積慮到極點了。大儒吳承恩在《西遊記》裏把本是男身的觀音菩薩化爲美麗的女子,而且是小足觀音:“玉環穿繡扣,金蓮足下深。”(第十二回《觀音呈象化金蟬》),可見明朝的風氣對小足是何等着魔!明清時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