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國民黨政府終止銀元在中國的流通使用,代之以法幣作爲主體貨幣。抗戰期間,財政支出增加,法幣大量發行。戰後,國民黨爲支付與共產黨作戰的軍費,法幣發行量愈增,在政府庫存黃金、外幣都無實質增加的情況下,造成民間惡性通脹。爲挽救財政經濟危機,維持日益擴大的內戰軍費開支,國民黨決定廢棄法幣,改發金圓券。1948年8月19日,國民黨政府以總統令規定,即日起以金圓券爲本位幣,發行總限額爲二十億元,限期收兌人民所有黃金、白銀、銀幣及外國幣券。

發行金圓券的目的是限制物價上漲,不想卻使商品流通癱瘓,一切交易轉入黑市,社會陷入混亂。至1948年10月1日,國民黨政府被迫宣佈放棄限價政策,准許人民持有金銀外幣,並提高與金圓券的兌換率。隨之,物價再度猛漲,金圓券急劇貶值,社會經濟陷入癱瘓。爲順應社會需求,國民黨政府只得重新恢復銀本位,於10月10日開始重新鑄造併發行銀元,但又在次日公佈《修改金圓券發行辦法》,取消發行總額的限制。金圓券流通不到一年,超過原定發行總限額的六萬五千倍。票面額也越來越大,形同廢紙,國民黨政府財政金融陷於全面崩潰,人民拒用金圓券。

1949年2月23日,國民黨政府行政院長孫科在廣州召開政務會議,通過了《財政金融改革方案》,其中規定:“白銀准許人民買賣,銀元可以自由流通買賣,政府籌購白銀鼓鑄銀元”。此時,上海、成都、重慶、雲南、臺灣、海南等各地區造幣廠陸續奉令開工鑄造銀元,多爲船洋和大頭。從3月開始,民國二十三年版的船洋銀元在上海中央造幣廠率先開鑄,至5月已鑄造662萬5千枚(圖1)。

民國最後的銀元鑄造

圖1

1949年7月2日,已遷到廣州的國民黨政府行政院公佈“銀圓及銀圓兌換券發行辦法”,7月3日宣佈停止發行金圓券,改以銀圓券取代。當時國民黨統治區只剩華南、西南幾個省,故所發銀圓券只指定少數幾個兌換點,並限量兌現,實質上銀圓券仍不兌現,不能取信於民,不僅西南百姓拒用銀圓券,甚至國民黨軍隊也拒用銀圓券。

民國最後的銀元鑄造

圖2

1948年11月遼瀋戰役後,11月2日解放瀋陽。11月8日東北銀行瀋陽支行成立,東北人民政府選調曾在關內解放區製造過銀幣的周鑑祥到造幣廠主管制造銀圓工作。1949年,工人從模具庫中找出存放35年之久的原模,對原模和新的二原模加以修飾。1949年3月,首批三角圓銀幣鑄造完成(圖2)。5月,爲穩定東北地區金融市場和滿足全國解放區貨幣流通的需要,再版生產民國三年袁世凱頭像銀幣。到5月28日,中共上海市軍事管制委員會金融處接管原國民黨的中央造幣廠,改爲人民造幣廠。6月7日-18日,中共華東局亦決定復工鑄幣,生產三角圓版大頭銀圓11天。鑑於同時期人民銀行正在發行第一套人民幣,三角圓版大頭銀圓應該被認爲是第一套人民幣的特別輔幣。

在西北地區,甘肅省於1948年底率先開鑄官版袁大頭銀幣。

到下一年,新疆也開鑄新版壹圓銀幣(1949年版新疆省銀元)。此時雲南省爲了自保,也開始鑄造大頭銀元與船洋(圖3)。其中,大頭約176萬7千餘枚;船洋爲53萬5千餘枚。

民國最後的銀元鑄造

圖3

民國最後的銀元鑄造

圖4

1949年10月中旬,國民黨貴州省政府命令貴州造幣廠鑄造一種竹子壹圓銀幣(圖4)。同時鑄造半圓及20分的配套銀輔幣。因鑄期短,鑄量小,成色不足,貴州竹子壹圓銀幣在市面上流通時間不足1個月。但用竹子作銀幣圖案,在近代銀幣中絕無僅有,如今已成爲貴州銀幣中的名譽品種。

1949年10月廣州解放。國民黨政府11月6日將“廣東省第一造幣廠”遷往海南島海口市。爲了給剛成立的“海南銀行”發行的銀行券籌集“發行兌換準備金”,利用回收的銀元等改鑄含銀量較低、成色只有八成的仿民國九年版“袁大頭”銀元,隨之又改鑄含銀量僅七成五的“孫中山頭像”銀元(圖5),但因成色太差,最後又鑄含銀量八成的“23年版船洋”銀元。這三種銀元質量較差,被稱爲“雜光”。至1950年5月1日海南島解放,海南版銀元徹底停鑄。

民國最後的銀元鑄造

圖5

1951年中共軍隊向西藏進軍,1951年—1956年4月,進藏部隊在西藏共發放低息和無息農、牧、手工業貸款138萬多銀元。期間,因帶去的銀元不敷使用,自內地各處收集舊銀元、銀器在成都設廠製作舊版之袁大頭銀元。

1951年2月,中共西南局決定在成都造幣廠鑄造袁大頭,於當年3月試鑄,4月正式生產,1954年以後停鑄。從1951年4月-1954年初,生產鑄造三角圓版大頭銀幣。到1959年3月西藏爆發武裝叛亂,大批藏人逃亡印度、尼泊爾,這批銀元大量流到境外。筆者在印度北部與尼泊爾檢視過好幾批銀元,發現幾乎全是袁大頭,其中有一版式特別多(圖6)。

民國最後的銀元鑄造

圖6

1948年到1954年,整個國家發生翻天覆地的劇烈變革。由於內戰因素,所謂“法償信用”貨幣的弊端徹底暴露無遺,貨幣最終只能迴歸其原始的面目-實物貨幣。因此國共雙方都開始鑄造銀貨幣,且大多是鑄造原來的老版本銀元而不予開發新的品種。只有地處西北邊境的新疆,在1949年5月國民黨新疆省政府爲應付市面之急需,令省造幣廠鑄“壹圓”銀幣(圖7)。至當年9月25日中共軍隊和平接收新疆後,中共當局同意繼續鑄造流通新疆“四九”版銀幣(圖8)。

民國最後的銀元鑄造

圖7

民國最後的銀元鑄造

圖8

與此同時,迪化(烏魯木齊)的水磨溝機器局還在鑄造新疆版的袁大頭,該品種國共雙方也都做過,作用各不相同:“四九”銀元主要面向普通民衆發行;而疆版大頭主要面向軍政官員,尤其是欠餉甚巨的十來萬國軍官兵發行。中共政權接收新疆後,除自身帶來的三角圓版大頭外,水磨溝造幣廠亦繼續鑄發“四九”銀元和疆版大頭(圖9)。到1951年10月1日發行印有維吾爾文的人民幣統一全省貨幣時,這些新疆銀幣才停止流通並被限期回收。

民國最後的銀元鑄造

圖9

國民黨政府雖因金圓券發行,搜得民間數億美元、金銀、外匯:全國共收兌黃金165萬兩、白銀904萬兩、銀元2355萬元、美元4797萬元、港幣8747萬元,摺合美元總數約14214萬元,卻失去人民的信任與支持。1948年國民黨在軍事上節節失利,金圓券風暴令其在半壁江山內僅餘的民心、士氣喪失殆盡,這筆鉅額硬通貨財富,過後被國民黨悉數帶往臺灣,成爲其在臺灣穩定經濟和社會秩序的重要支撐。

作者:姚旭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