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面的京味兒語言不是說完全北京的土話,是經過提煉的。我認爲,這是文學中純粹的京味兒語言。”著名作家劉一達近日推出新作《人五人六》,作爲一位人們印象中典型的京味兒作家,他這樣形容“文學中的京味兒語言”。

話說、畫說北京城裏的“人五人六”

劉一達推京味兒新作《人五人六》 小新 攝

劉一達,北京讀書形象大使,京味兒作家的代表人物。從1978年文章見報,至今已經創作出版詩歌、散文隨筆、紀實文學、報告文學、長篇小說、影視和話劇劇本80多部,達1800多萬字,作品已形成典型的京味兒語言風格,深受讀者喜愛。其京味兒小說語言已被列爲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首批百年百部北京主題作品推薦書目裏,有劉一達的3部作品。

繼老舍爲開創者的第一代,到鄧友梅、陳建功等人爲代表的第二代之後,劉一達逐漸躋身爲第三代京味文學代表人物,成爲這一文學陣營的中堅力量。

劉一達新作《人五人六》近日出版,該書收錄三十四篇散文,勾勒出老北京的市井細民、衚衕裏的凡俗小事。這些打頭碰臉的街坊鄰居,有拾金不昧的、有地道仗義的、有江湖俠義的;也有失了初心的、虛榮逞能的。他們有情有趣,展現了北京人的做派和德行。那些被大歷史牽動一生而仍然沖淡怨懟、笑對夕陽的老人,如今多以作古。

話說、畫說北京城裏的“人五人六”

劉一達推京味兒新作《人五人六》 羅曉光 攝

劉一達回憶起他們,用情至深,濃烈真切。埋藏着新舊交替時代變遷下的感悟與反思,也爲讀者留下珍貴的歷史存照。著名畫家馬海方貼合內容作畫。《人五人六》由此完成了對北京城裏的衆多人物的“話說”和“畫說”。

在日前進行的《人五人六》新書分享會上,劉一達談及文學中的“京味兒語言”,他表示,“老舍先生說北京話是活的,它活在哪兒?就是它要不斷的推陳出新。很多老北京話用到現在就已經不用了。”

在《人五人六》中,一些老北京話得到了記錄和保存,“京味兒語言不是說完全北京的土話,是經過提煉的。我認爲,這是文學中純粹的京味兒語言。”劉一達說。

著名演播藝術家艾寶良坦言非常喜歡劉一達的小說,“好多人把語言當成語文,把語文當成語言,其實語言不是語文。語文是看的,語言是聽的,作家寫的書是給人看的,所以它是語文。但是,又是語言又是語文的非劉一達莫數,也就是說他的東西你又能看又能聽。”

“劉一達的文字有味道,什麼味道?北京講喫的、喝的形容爲北京味兒,豆汁兒澆圈麻豆腐,這個味兒,一句話叫地道。”談及配圖的藝術,馬海方認爲看一遍小說是不夠的,看一遍只有個大概印象,必須看兩三遍才能畫。“大家看我給他配的圖的時候,可能和看書還有距離,因爲文字寫人和用畫筆畫人,這個塑造形象的手段是不一樣的。希望大家讀這個小說的時候要注意人物的性格刻畫。”

迄今爲止,劉一達共寫就了1800萬字的作品,寫了這麼多書後,他的感受是越短越難寫。“民間文學就是純講故事,娓娓道來講故事,但是文學不是這樣,文學有深刻的內涵。”

劉一達認爲,“能咂摸出滋味兒的文章纔是好文章。”對於《人五人六》而言,其中在人生苦澀中的寬容與樂觀或許正是京味兒文學的滋味兒。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