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是一位很有才學的哲學家和思想家。楚威王得知莊子的賢能後,派使臣以重金和國相的位子來聘請他,莊子面對前來當說客的使臣,說了這樣一些話:"千金的確是誘人的一大筆財富,卿相之位也稱得上是位高權重,不過你難道沒有見到郊外那些用來祭祀的牛嗎?每當它們被情心餵養多年之後,就會佩戴飾物進人太廟,難逃被宰殺的命運,等到那個時候,即便想成爲在污泥中打滾嬉戲的小豬也已經辦不到了,你還是趕快走吧!不要站污了我的品性,我寧可在污泥裏自得其樂.也不想被國家政事所牽制,我準備終生不入仕途,以實現我的志向。”

在這些話中,莊子表明了自己的心跡,同時也表達了對官場生活的排斥,在他看來,千金和高位能夠滿足一個人的虛榮心,能夠讓人感到滿足,但事實上,虛榮只是一件華而不實的外衣,看上去很美麗,但實際上卻暗藏危機,會給自己帶來災禍,就像祭祀的牛一樣,’雖然被打扮得很體面,而且很風光地迎人太廟之中,但最終卻要被殺死,與其這樣,還不如一開始就放棄這個榮耀。

莊子的話直接就點中了虛榮心的弱點,不過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犯下錯誤,抵制不住虛榮心,主動披上虛榮的外衣,去擔當太廟中用來祭祀的牛。白起雖貴爲一代名將,但是個虛榮心很強的人,爲了名利地位,他殘忍地殺妻以取信於王,雖然高官加身、名揚海內,但最終被名利所害,慘死在小人手中;陳世美爲了名利富貴,不惜拋棄妻子,不擇手段,最後釀成大錯,落得身死損命的悲慘下場。這些人都是爲了貪圖榮華富貴,想方設法滿足自己的虛榮心,以至於落人虛榮的陷阱之中,難以自拔。

儒學大師朱熹曾經寫信告誡朋友:“十年浮海一身輕,乍睹梨渦倍有情,世上無如人慾險,幾人到此誤平生。”在朱熹看來,人世間最危險的東西就是人的虛榮心,就是永無止境的慾望,一個人如果虛榮心太強,總是想着做到最好,總是想着收穫更多,最終很可能會因爲名利富貴而給自己招來禍患。所以他一生都謹守做人的原則:“凡名利之地,退一步便安穩,只管向前便危險。”紀曉嵐的先師陳伯崖曾經寫過一副對聯:“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無求品自高。”一個人要能夠知足,要知足常樂,不要被虛榮心迷惑,只有這樣才能過得更加快樂瀟灑。

有句話說得很好:“人知名位爲樂,不知無名無位之樂爲最真;人知飢寒爲憂,不知不飢不寒之憂爲更甚。”一個人總認爲有名望,有地位就是人世間最快樂的事,殊不知,那些沒有名利沒有地位困擾束縛的人,他們的快樂纔是最真實的。我們只知道喫不飽、穿不暖,生活貧困是值得擔憂的事情,卻沒有想過一個人如果喫飽了穿暖了,所要擔憂的事情其實更多,所面臨的困擾實際上也更多。

做人應該看開看透一些,尤其是在面對名利富貴的誘惑時一定要沉住氣,要做到“不爲浮雲遮望眼”,不要利慾薰心,蔽雙眼。只有看透名利場,只有看穿虛榮的本質,才能更安穩地生活下去,才能真正找到生活的樂趣。

南唐的國主李璟學識淵博,文采出衆,是當時的名士,加上他是一國之君,所以排場很大,名氣很高,當時很多人都想要結識他。而李碾本身非常喜歡牡丹花,他認爲牡丹花非常富貴,和自己的身份非常相稱,所以常常借牡丹花來表現自己的富態尊貴之氣。有一次,他邀請法眼禪師一同欣賞牡丹花,兩人興致都很高,李璟便賦詩一首,藉着讚美牡丹花來表達自己對於身份地位的留戀,同時也滿足了自己的虛榮心。法眼禪師聽完之後,也開口吟道:“豔冶隨朝露,馨香逐晚風。何須待零落,然後始知空?”

禪師的意思是說,牡丹花在初晨露水的滋潤下雖然明媚動人,妖冶萬千,引得多誘人都想要來一睹芳華。可是到了晚上,到了晚春,它的香氣就會散盡,它的花瓣就會凋零,人們這時不禁要爲之扼腕嘆息。既然早知道牡丹花會這樣,那麼何必等到它凋謝的時候,才發覺一切到頭來都是一場空呢?在禪師看來牡丹花其實就是人的虛榮心.原本就像歡迎一樣存在,終究會消失的,既然如此,在牡丹花開正濃的時候,人們就應該清清楚楚地知道.它的本性、它的當下,原本就是空的,並不值得去追求。

禪師借這首詩告誡世人要及時看破繁華的本質,要及時放下虛榮心。因爲虛榮註定是要消失的,與其這樣,倒不如一開始就放下。李珠聽出了禪師詩中的禪機,內心羞愧不已,於是後來再也不談論牡丹花了。

事實上,這個故事正好映襯了詩人崔預的兩句詩:“借問路旁名利客.何不此處學長生。”既然名利富貴都是如霧如電的幻影之物,那麼就沒有必要執着.沒有必要時時記掛心上,倒不如放下一切。事實上.居里夫人說過一句話:“名利總是躲避追求它的人,而追求躲避它的人。’.一個人如果過於虛榮.過分看重名利.實際上反而會離名利越來越遠,所以有時候應該保持淡定的心態來面對生活,面對財富、地位、名望.如果看開了,看透了,那麼自然不會被這些東西所煩惱所牽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