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此段意为,江湖中曾盛传,船在水中载重不可超过万石,也指最大的船只载重也不过八九千石,而到了大历年间,也就是唐代宗年间,最大的一艘航船名为“俞大娘”,在上面居住的乘客有养生送死嫁娶者不计其数,几乎人的生死嫁娶等事,都在这艘船内完成,而操驾的船工竟多达数百人以上,航程更是南至江西,北至淮南,几乎纵跨大半个唐朝国境,往往一行驶就是一整年,而所谓载重不过万的论调,对这艘船完全不适用,因为这艘船的载重,显然已经超过了一万石。所以唐朝时期的造船业,大致经历了以上五种转变,从军用造船资源向民用造船行业进行倾斜,从对漕运实施统一标准进行规范化管理运作,从千篇一律的外表装饰到彩色装修的日益豪华,从增加水轮等新式动力推进系统得以提高航速,从载重量由五百石翻一倍到千石以上甚至更多的跨越式发展,唐朝时期的造船技术从五个方面,完成了整体的产业升级,并且在整个世界造船史上横向进行对比,同时期内还难有能够比肩者。

说起唐朝,可能很多朋友首先会想到雄壮的长安城,想到爱饮酒作诗的大诗人李白。

但今天咱们来聊点儿不一样的,正是“唐朝水运”,看看在盛唐时期的水运,究竟有多发达?

众所周知,古代的交通受限因素较多,导致古人可选择的出行方式并不多,比如日常情况下出门远游,古人会选择骑马,然而乘马虽轻快,却也有一定成本,而且在古代马匹也非人人皆可买得起,这就又增加了出行的局限,使得许多人只能靠脚程。

唐朝时的水运究竟有多厉害?可载万斤重,日行千里远

李白骑马出游

可如果骑马,还要考虑诸多客观因素,比如马匹补给问题,不能不吃不喝一路狂奔,要在行驶一段路途后,找寻驿站进行休整。还有马匹的生病问题,气候问题与道路问题,都要考虑在内,最后才能在最大程度的可执行范围内,乘马而行。

于是乎在还没有飞机的年代里,乘船出行就成为另一种更为便利的交通选择。

唐朝时的水运究竟有多厉害?可载万斤重,日行千里远

古人对于水运的重视,从唐朝以后更是到达了一个巅峰,得益于隋朝时隋炀帝杨广开凿大运河的先天基础,使得唐朝开国以后,对全国范围内的水运进行了一番系统规划与升级。

那么说到水运,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船只的发展,所以我们可以将水运的升级,与造船业的进步划一个等号,而说起唐朝造船业的转变与发展,我个人总结有如下五点特征:

一、在唐朝以前的历朝历代,舟船的建造体系,还是侧重于军事,国家资源还是向着军用战舰的方向倾斜,而在唐朝时,通过对造船工业体系进行升级,大唐朝廷逐步将造船重点由军用战舰转化为民用船只,且制定出相关法律,来严格限制民用船只的规格。

比较有趣的一点是,《唐律》中对于船舶的载重竟然有明确规定,就像现在我们所说的货车限载一样,《唐律》中如此明言

请应乘官船者,听载衣粮二百斤,违限私载,苦受寄及寄之者,五十斤及一人,各笞五十;一百斤及二人,各杖一百(若家人随从者勿论)。——《唐律疏议·卷二十七·杂律》

这表明唐朝时乘官船外出的人员,所带衣粮限载不得超过“二百斤”,而且对寄乘于船上的乘客也有限制,除却载货以外,多余出来的空间如果私自载人,那就要受笞打之刑,但最后也表明出大唐朝廷较为人性化的一面,若是家人或随从一同乘船,则不以罪论处。

唐朝时的水运究竟有多厉害?可载万斤重,日行千里远

唐代巨型楼船

二、对漕运所用舟船进行统一且严格的制定规范与定制标准,这体现了大唐朝廷对于舟船建造工业体系的重视。

如唐朝经济改革家刘晏,任诸道盐铁转运使时,就曾按照统一标准造江船两千艘,每艘可载千斛。

《新唐书·食货志三》:晏为歇艎支江船二千艘,每船受千斛。

按照宋朝之前的度量衡来换算,1斛约等于现在的120斤,那么1000斛,足足得有60吨的载重量,放到今天来看,也已经算是不小的货船了。

唐朝时的水运究竟有多厉害?可载万斤重,日行千里远

唐朝水密隔舱快船

三、在工业生产力加速发展与提高的前提下,唐朝的造船行业不再满足于传统的制式,而是向着更为华丽的建造风格进行转变。

以往的古代大船,风格较为统一,甚至可以说是单一,整体装饰除却皇帝所乘的龙舟较为气派外,民间客船或商船,还是属于千篇一律的风格,然而伴随唐朝时期的造船业大力发展,能工巧匠们开始创造出别具一格的装饰,使舟船看上去更具特色与美丽。

《玄宗诸子传》记载:将渡绵江 , 登舟见彩缘席为藉。

这表明当时的舟船,尤其是民间客船,已经开始在外饰上做文章,利用彩色铺设船只,进行个人化的妆点,装饰可谓相当豪华。

唐朝时的水运究竟有多厉害?可载万斤重,日行千里远

相关影视剧照

四,基于当时的工业基础与生产力水平,发明出新式的动力系统,使航速大大提高,最为显著增加航速的代表装置,正是唐朝时发明的“水轮”。

《旧唐书·李皋传》有载:常运心巧思,为战舰,挟二轮蹈之,翔风鼓浪,疾若挂帆席。

如上所述,可见唐朝时期的战舰,增加了两座水轮,以人力进行驱动,可“翔风鼓浪,疾若挂帆席。

而这种与众不同的动力推进装置,也是我国古代历史中首次使用。

唐朝时的水运究竟有多厉害?可载万斤重,日行千里远

另外在制作舟船的选料上,江东地区也开始大范围采用更轻且更为坚固的樟木,使得航速又从根本上得以提高,李白当年所著的名诗《早发白帝城》,其中写到“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通过后半句“千里江陵一日还”,大可想见当年的江东地区所造轻舟之快,据现代地理测算,千里江陵的实际距离为“357公里”,那么一日之间顺江而下能行驶300公里的航程,在古代已经算是相当快的速度了。

五,唐朝时所造船只的整体载重,已经比过往朝代要提高不少,甚至可以说是大幅提高。

《唐国史补》中有段记载特别生动形象:

江湖语云,“水不载万”,言大船不过八九千石。然则大历,贞元间,有俞大娘航船最大,居者养生送死嫁娶悉在其间。开巷为圃,操驾之工数百,南至江西,北至淮南,岁一往来,其利甚博,此则不啻载万也。

此段意为,江湖中曾盛传,船在水中载重不可超过万石,也指最大的船只载重也不过八九千石,而到了大历年间,也就是唐代宗年间,最大的一艘航船名为“俞大娘”,在上面居住的乘客有养生送死嫁娶者不计其数,几乎人的生死嫁娶等事,都在这艘船内完成,而操驾的船工竟多达数百人以上,航程更是南至江西,北至淮南,几乎纵跨大半个唐朝国境,往往一行驶就是一整年,而所谓载重不过万的论调,对这艘船完全不适用,因为这艘船的载重,显然已经超过了一万石。

另外补充一点,史料中所说的“八九千石”,按照唐朝时的度量衡来计算,约合现在的550——650吨,而且这显然还不包括船上人员的流动性,比如今天多,明天少,后天上船更多,再考虑到这艘船常年行驶,久居船上的人也不少,再加上装载的货物,这艘最大的航船的最大载重就更是难以估量,足以称得上是一艘庞然大物。

唐朝时的水运究竟有多厉害?可载万斤重,日行千里远

贞观年间用于运输米粮的货船,最少都能载重五百石,而到了盛唐时期所造出的船只,最低载重标准则飙升为一千石,足足翻了一倍,若再加上这一千石是最低载重标准,那也就是说翻了一倍还多。

《旧唐书·卷五一·后妃传》:一船致损,则倾数百之粮。

这时运输粮食的船只,最少就能装载五百石以上,而到了我上文中所说的刘晏任诸道盐铁转运使时,则直接提升到一千石,甚至是千石以上,足以可见短短数十年的造船业发展之迅猛,考虑到当时的整体社会生产力与科技水平,这种升级速度已经可以称得上是跨越式发展了。

《新唐书·食货志三》:晏为歇艎支江船二千艘,每船受千斛。

所以唐朝时期的造船业,大致经历了以上五种转变,从军用造船资源向民用造船行业进行倾斜,从对漕运实施统一标准进行规范化管理运作,从千篇一律的外表装饰到彩色装修的日益豪华,从增加水轮等新式动力推进系统得以提高航速,从载重量由五百石翻一倍到千石以上甚至更多的跨越式发展,唐朝时期的造船技术从五个方面,完成了整体的产业升级,并且在整个世界造船史上横向进行对比,同时期内还难有能够比肩者。

唐朝时的水运究竟有多厉害?可载万斤重,日行千里远

而说完了造船业,咱们再来聊聊当年对于漕运的具体管理,首先是津渡

为了方面通行,当时的大唐官府在各河流津口架桥设渡,同时也方便对往来船只进行管理登记,这些“津渡”就相当于关卡,或者是收费站,船只每行至此,便要接受查验与登记,方便官府进行统一管理。

而且对每一处津渡,除了架设水上浮桥外,也有人员安排的明确要求,如每渡设立官职,有“津令、津丞”,也可说是“津主”,就是负责津渡日常管理的官吏,他们也要负责在津渡处设置一艘官船。

唐朝时的水运究竟有多厉害?可载万斤重,日行千里远

浮桥津渡

而每官船安排人员六人,有的也安排三到四人,用以检查过往船只是否超限,是否有违规情况,若无任何问题,便会放行,主要起到管理与疏导水运交通的职能。

《唐六典》:蕲州江津渡,荆州洪亭、松滋渡。江州马颊、擅头渡,船各一艘,船别六人。越州、杭州浙江渡。洪州城下渡、九江渡,船各三艘,船别四人。

而且凡是律法中明令制定的津渡处所,却不造桥梁,不设渡船者,或者未经允许擅自移动桥梁及渡口者,负责管理津渡的津令与津丞,则都要受到惩治,一经发现,便要经受仗七十的惩罚,若因停船而影响交通者,肇事人则要被杖打一百。

《唐律疏议·卷二十七·杂律》:其津济之处,应造桥航及应置船筏而不造者置,及擅移桥济者,杖七十。停废行人者,杖一百。

这项规定竟然被制作成为律法,而写进《唐律》之中,足以可见当时的唐朝当局,对于水运的重视程度,也可看出唐朝当局对于水运所展现出的态度,是有着较为严厉的意识,犯者,则要受罚,而且杖七十以上的刑罚,属实不轻。

唐朝时的水运究竟有多厉害?可载万斤重,日行千里远

唐朝汉津渡想象复原图

另外还有关于河道水源的管理,唐朝当局也考虑在内,一是不得为了修建水运所用的河堤,而污染了民间用水的水源,若修了河堤,但却是豆腐渣工程,导致河堤决断,因此毁坏农民庄稼,致使财物漂失,则要按律受罚,二是若在该修河堤的位置没有修筑河堤,那负责官吏也要治罪。

《唐律·卷二十七·杂律》:诸不修堤防,及修而失时者,主司杖七十。因河堤断决毁害人家,漂失财物者,坐赃论减五等。

从以上内容所述,相信不难看出唐朝统治者对于农民财产的保护重视,以及对于水运整体的重视程度,还是那句话,水运本身就是惠及于民,从而惠及天下的一件事,若不从根本上加以重视,不考虑全面充分,势必会造成混乱,而这种混乱酿造的苦果,最后终究是要自己来尝。

我想当时的大唐朝廷对这点思考的非常清楚,所以才将水运管理纳进法律之内,对每一个环节通过严苛的惩治制度进行约束以及规范,倒不失为古代一种前卫的思想与尝试。

唐朝时的水运究竟有多厉害?可载万斤重,日行千里远

同样的,规范化管理以后,唐朝的水运果真为整个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商贾们的收益也随着船只建造的飞速发展与水运的管理规范化,日渐水涨船高,而民间商贾赚到巨额收益,自然上税也颇为丰厚,如此唐朝的国库日渐充盈,这就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再加上官府领头制定统一的内河运价,对市场进行规范,导致不法竞价现象一再减少,使得以长江为主的内河水运日渐蓬勃,在促进经济腾飞的过程中,也带动了民间文化的交流与出游风潮,毕竟船比以前快了,能载的人多了,而人民百姓赚的也多了,既然有钱了,那当然是在生活之余乘舟远行,实为人生一大乐事~

唐朝时的水运究竟有多厉害?可载万斤重,日行千里远

由此也可见,所有的美好生活,都是建立在经济繁荣的基础上,若国家经济兴旺发达,一派铮铮向荣的繁盛景象,自然人人安居乐业,国泰民安,兴旺发达。

——————

关注作者:钱品聚,了解更多历史与文化趣闻,带您发现更大的世界~

唐朝时的水运究竟有多厉害?可载万斤重,日行千里远

——————

参考文献:

《唐律疏议·卷二十七·杂律》:请应乘官船者,听载衣粮二百斤,违限私载,苦受寄及寄之者,五十斤及一人,各笞五十;一百斤及二人,各杖一百(若家人随从者勿论)。

《新唐书·食货志三》:晏为歇艎支江船二千艘,每船受千斛。

《玄宗诸子传》记载:将渡绵江 , 登舟见彩缘席为藉。

《旧唐书·李皋传》有载:常运心巧思,为战舰,挟二轮蹈之,翔风鼓浪,疾若挂帆席。

《唐国史补》:江湖语云,“水不载万”,言大船不过八九千石。然则大历,贞元间,有俞大娘航船最大,居者养生送死嫁娶悉在其间。开巷为圃,操驾之工数百,南至江西,北至淮南,岁一往来,其利甚博,此则不啻载万也。

《旧唐书·卷五一·后妃传》:一船致损,则倾数百之粮。

《新唐书·食货志三》:晏为歇艎支江船二千艘,每船受千斛。

《唐六典》:蕲州江津渡,荆州洪亭、松滋渡。江州马颊、擅头渡,船各一艘,船别六人。越州、杭州浙江渡。洪州城下渡、九江渡,船各三艘,船别四人。

《唐律疏议·卷二十七·杂律》:其津济之处,应造桥航及应置船筏而不造者置,及擅移桥济者,杖七十。停废行人者,杖一百。

《唐律·卷二十七·杂律》:诸不修堤防,及修而失时者,主司杖七十。因河堤断决毁害人家,漂失财物者,坐赃论减五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