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林順騎着摩托車,後座上載着一大桶50斤重的酒。酒坊就在已經不住人的老家內。這裏是湖鎮圍,位於惠州博羅縣的湖鎮圍內,小村距離顯崗水庫不遠,遠遠可見羅浮山。

從村口望進去,怎麼都看不出湖鎮圍裏頭會這麼深。要一直走進巷子內,才能看到這個小村落其實隱藏着很多過往的細節,它們在一條主巷的兩側分佈。現在多數村民已經搬出去了,住在村外新建的樓房裏,胡林順是我在村內遇到的爲數不多的本村人。很多老房子都已經不住人,也有一些房子租給外來打工的人。而那些不住人的房子,因爲年久失修,很多已經坍塌了。

村中的青磚石板屋

圖源/東江時報

湖鎮圍中的古井

圖源/東江時報

胡林順釀酒已經30多年了,他說不清自己一年能釀多少斤酒,但他每天用掉300斤大米,平均100斤大米能出70多斤40度的白酒。他帶着我看他的存酒間和燒酒坊,那是一個很普通的青磚黑瓦的建築,屋內有些昏暗,帶有些冷意,十來個一米多高的酒缸排列其中,酒糟正在裏頭默默地發酵,屋子有一股長久不散的酒味。

如果時光倒回到30多年前,那時候的胡林順還是20多歲的小夥子,他在村子師傅的傳授下學會釀酒。那時的湖鎮圍裏面住滿了居民,這個村落裏面應該留有明清時代的模樣吧。

湖鎮圍主街攝影/許偉明

我藉着一個屋頂,爬上較高的位置,可以較多地看到村落的面貌。南邊一條主巷貫通西東,兩邊分佈青磚黑瓦的房屋,建築羣佈局嚴謹。其中,在北邊以更小的巷子延伸,村巷佈局像是方向朝北的耙子。

村落佔地面積約294畝,是一個完整而豐富的小世界,古祠堂、古民居、古書院、古廟宇,這些建築的時間跨越了宋、元、明、清、民國等時代。這個村子就像是胡林順那個小酒坊,外表平平,但時光的氣息就像那股酒味,從牆體的深處一點點地滲漏出來。

我之所以來到湖鎮圍,是因爲被網上偶然看到的一張航拍照片打動。照片中的村落像一個圓形,三面環水,古樸的建築便簇擁在一座小山之下。

可惜村落內由於住的人越來越少,老屋坍塌的情況比預想的嚴重。村落的自然格局並沒有太大改變,村子內的脈絡還在,過去的模樣並不難想象。最大的遺憾在於,村落外圍的圍牆早已被破壞了。

客家人是廣東人口中佔比很高的一個世居族羣,尤其在梅州、惠州、河源等地區。有數據說,廣東省本地客家人數達到2500萬左右,佔廣東本地族羣的三分之一。而相應的,客家建築和文化影響深遠,其中最常見的大概便是客家建築和飲食了。

在客家的民居建築中,較爲常見的是客家圍屋、排屋、土樓。其中,土樓主要分佈在福建的閩西和閩南,如永定、南靖等縣。廣東當然也有客家土樓——比如梅州大埔縣大東鎮就有一座規模可觀的“花萼樓”——但廣東最常見的客家建築主要是客家圍屋和排屋。

大魚海棠中的客家土樓

藉助《大魚海棠》電影,客家土樓又一次被人們所知。但在客家民居中,最常見的不是單體碩大的土樓,而是圍屋。客家圍屋又稱爲圍龍屋、圍屋、客家圍等,在廣東客家人集聚的地方,幾乎都能看見客家圍屋。

湖鎮圍便是一座很典型的客家聚落。村子原來的外牆將整個村落包圍其中,堅固的圍牆能夠防禦土匪侵擾,保護村民性命安全。湖鎮圍的圍牆曾經有一人多高、一米多寬,還可以在上面跑馬。

附近顯崗村二房的一座門樓攝影/許偉明

明朝初年人們在此設城,建池築郭,湖鎮圍發展成爲湖鎮城。湖鎮圍由此成爲博羅縣城外唯一建有古城牆、護城河的古村落。以前,湖鎮圍四周均有城牆環護,整個村子有東、西、北共三門,南面臨水便沒有設門。

從村子的格局上看,只要把城門關上,藉助於圍牆和護城河的保護,湖鎮圍就變成一座堅固的堡壘。

附近顯崗村二房的一座老屋子攝影/許偉明

新中國成立前後,湖鎮圍北面還保留了幾段比較完整的城牆。1958年,所剩城牆被拆掉。胡林順說,他小時候還見過一截拆剩下的城牆,20世紀70年代中期,村裏養豬潮興起,牆基多被村民撬挖去建豬舍。三個城門已都不存在了,只剩下兩塊存在其他地方的石匾。

但凡歷史較爲悠久的村落,都離不開一個較大的宗族的經營。而宗族的發展,也離不開宗祠文化的興盛。這兩點在湖鎮圍都不例外。

胡氏在羅浮山下影響深遠,曾被稱爲“羅浮明宗”攝影/許偉明

湖鎮圍內主要居住的是胡姓人家,而胡姓對當地的經營,可以追溯至宋代。到明清兩代,湖鎮圍的發展已經達到了一定水平,胡姓成爲當地大姓,並在明代被惠州府授封稱作“羅浮名宗”。直到今天,這塊題爲“羅浮名宗”的木頭匾額仍高懸在村子東祠的梁枋上。

西祠掛的“誥命大夫”木匾 圖源/東江時報 “ 由於宗族的興旺,小小的湖鎮圍內建起了大大的祠堂。據《胡氏族簿》記載,自宋朝以來,湖鎮圍胡氏先後建起胡氏祠堂、愈寬公祠、希孟公祠、德衆公祠、遜衆公祠、東嶺公祠、椿堂公祠、德基公祠。其中,真正屬於宗族大堂祠的是胡氏祠堂和愈寬公祠,分別稱東祠、西祠。宗祠是一個家族的象徵,在湖鎮圍這個世界內,更是一種具體而有力的社會和經濟的組織形式。

而其他祠堂則是某個家族分支所建,因爲不由全村共有,所以一些分支祠堂存在年久失修、牆體坍塌的情況。

其中最典型的是德基公祠,前門依然聳立,但院落內僅剩斷壁殘垣。據說德基公祠是村內曾經的一家大戶所建,祠內的建築用料考究和雕刻的精美程度,都不下於祖祠,但由於大戶的子孫財力不支,終於還是眼看着祠堂一步步走向殘破。

德基公祠已經破敗,但屹立的石柱述說着當年的輝煌圖源/東江時報

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村民開始在老村外面建新房,人們慢慢遷居出去,現在大部分村民都搬入了新村,只有一些老人還不願搬走。一位蒼老的婦女和我們打了招呼,胡林順說她是全村最老的人,她也不願意搬走。

2014年,湖鎮圍被列入第一批廣東傳統村落名錄。當地的政府部門試圖對整個村落進行旅遊開發,村子以前的養豬場早已被取締,2016年湖鎮還在村裏舉行首屆“鄉村旅遊文化節”。或許,發展旅遊業是拯救這座古村落免於衰敗的唯一方法了。

素材來源丨本文摘自文旅中國叢書《鄉愁裏的廣東》,作者許偉明、餘婷婷,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文章原標題爲《湖鎮圍:羅浮山下湖鎮圍》,作者許偉明,攝影許偉明,部分圖片來源於東江時報。

中秋小長假就要到了,你有什麼旅行計劃嗎?

在下方留言告訴小編~

今日話題

溫馨提示:

小編每週將從粉絲回覆中評選出五位最佳回覆(神回覆),並送上神祕禮品~

推薦文章

國務院辦公廳開通

“我爲大督查提建議”小程序

問題線索、意見建議

歡迎大家掃碼說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