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王振華爲王曉松的接棒鋪平了道路,但我們不禁要問,管理企業又不是長跑比賽,接班過快,會不會揠苗助長。2009年從南京大學環境科學專業畢業,之後在父親王振華的安排下進入新城地產,擔任常州公司工程部土建工程師。


王冠沉重:千億房企的繼承者之路

| 李莎

編輯 | 陳賀振


6月25日,融信集團一紙公告,宣佈現任集團助理總裁的歐國飛,兼任第二集團事業部總裁。歐國飛是融信第一位90後事業部總裁,也是公司創始人歐宗洪之子。隨着一向平素低調的歐家少帥走到聚光燈下,歐家二代悉數接班上場。

權位世襲,古已有之。啓將王位傳給後代,成爲世襲故事的濫觴。從此,血緣關係成爲權力更迭的唯一標準。直到今天,包括歐宗洪在內,中國約90%的民營企業仍用家族傳承的方式來延續財富版圖。

5月14日發佈的《2019新財富500富人榜榜單》中,50歲及以上的民營企業家超過79%。過不了多久,4/5的民營企業將被迫面臨接班難題。房企亦如是。

王冠沉重:千億房企的繼承者之路

2019新財富500富人榜TOP10 圖片來自《新財富》

2017年5月,兩鬢斑白的宋衛平身形疲憊,在綠城股份轉賣的合同上籤了字。綠城內外動盪,老搭檔壽柏年身體狀況堪憂,宋衛平又後繼無人,不得已將綠城拱手給了融創的孫宏斌。一個月後,66歲的王石揮了揮衣袖,交棒鬱亮,作別一手帶大帶了33年的萬科。

房企接班人的問題被這些退休的地產大亨加速推向前臺。大家沒有忘記,2004年湯臣集團的董事長湯君年突然病逝,長子湯子嘉突然被推上聚光燈下的王座,面對一片混亂的公司局面,哭了整整一個月。次年推出的豪宅湯臣一品,在之後4年只賣出了4套,慘不忍睹。

歷史不能重演。64歲的楊國強加快了讓愛女楊惠妍接管碧桂園的步伐,56歲的孫宏斌也意識到了接班形勢的緊迫,給了兒子孫喆一更多管理任務。同樣緊張的還有世茂的許榮茂、合生的朱孟依、新城的王振華、富力的張力……

王冠沉重:千億房企的繼承者之路

房企二代及其父輩(不完全統計)

這些地產大佬們早早將下一代送出國門,接受西方教育的洗禮。學成歸來,進入家族企業歷練,並安排得力老將常伴身側,有的甚至言傳身教,親自上陣培養。不過數年,就開始向地產二代交棒。

中國樓市與政府關係微妙,大佬們一手創辦的房企與政治勾連纏繞,他們編織出千絲萬縷的蛛網,潛心經營家族企業,也小心經營官商關係,網羅社會資源。箇中門道,地產二代們能悟透嗎?會不會觸了紅線,把自己裹進蛛網不得掙脫?

交棒過快,在地產創一代的光環下,地產二代們是大前進還是大躍進?

準備: 西方教育 vs. 中國企業

年年都會發布百富榜的胡潤說,80%資產在千萬級以上的富豪都想把孩子送出國,“沒有哪個國家像中國這麼願意讓下一代接受國際教育”。

在胡潤之前,潘石屹早就窺到了未來社會全球一體化發展的趨勢,極具遠見地把13歲的兒子潘瑞送去英國,一直讀完博士才罷休。

和潘石屹一樣,很多地產創一代都出身草野,碧桂園的楊國強更是農民出身,洗腳上田,白手起家,缺乏系統的知識儲備。在數十年的商場拼殺中,他們意識到“知識就是力量”的永恆真理,本着絕不在同一個地方摔倒兩次的原則,將對教育和知識力量的期待寄託到下一代身上。

帶着父輩的殷殷期望,碧桂園的楊惠妍去了美國俄亥俄州大學,富力的張量去了加拿大的西蒙弗雷澤大學,世茂的許世壇先後求學英國和澳大利亞,而“國民老公”王思聰更是打小就在新加坡讀小學,之後漂洋過海到英國深造……

王冠沉重:千億房企的繼承者之路

出國留學,山高路遠。合生的二代掌門人朱桔榕不願折騰,選擇了和西方教育接軌的人大金融系。還有恒大許家印家的太子許智健,師出清華。

學成歸來,這些接受新式西方教育的地產二代們先後進入家族房企。和創一代父輩們不同,地產二代更像職業經理人:低調、務實,淡化個人風格,更願意用制度來管理公司。

這些接受新式教育的地產二代,能和傳統家族企業實現無縫接軌嗎?

1997年,世茂的許世壇從悉尼科技大學畢業後,開始在香港一家房地產代理企業幹銷售,挨家挨戶敲門推銷產品。幹了一年後,進世茂繼續做銷售。2年後的2000年,23歲的許世壇飛昇至營銷總監。

許世壇很聰明,在大學期間曾跳過兩次級,也很有營銷天賦,2001年憑藉上海世茂濱江花園的營銷策劃一炮而紅。“全球範圍內限額髮售、梁朝偉代言、頂層複式豪宅全球聯網拍賣”等推廣活動均出自他手。2001年到2004年,上海世茂濱江花園連續四年位列上海住宅項目銷售金額之首。

王冠沉重:千億房企的繼承者之路

上海世茂濱江花園

許家太子意氣風發,2004年出任世茂執行董事,2008年被委任爲副主席。2011年,許榮茂決定將世茂全盤交予許世壇打理,35歲的許世壇開始實際接管家族企業。

和單個項目銷售相比,企業管理要複雜得多。接棒上馬的2011年當年,許榮茂執掌下的世茂交出的成績單明顯不及預期。年初定下的銷售目標爲360億,年末僅完成了85.3%。

許世壇雖然身形飽滿,面容溫雅,但皮相之下的好強,都浸到了骨子裏:

“我是一個非常追求領先的人,首先要有個爭勝的心,但如果付出所有努力還是做得沒別人好,也不能垂頭喪氣,只能明年再來。”

2012年,許世壇在北京衆媒體前立下豪言:

“3年後世茂可達千億規模”。

與此同時,許世壇展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首先是對項目開發下手,其父許榮茂是學中醫出身,說話不急不緩,做事穩紮穩打,在項目開發上也一直是先囤着地,再慢慢開發。許世壇則要求高週轉,拿地之後,12到15個月就要實現現金流回正。

在管理結構方面,許世壇縮短了內部管理半徑,將項目劃分到旅遊地產、蘇滬、杭州等8個區域。還通過“新世力計劃”、“中生代計劃”和“社會精英計劃”等強化人才團隊建設。

猛藥一劑接着一劑,效果立竿見影。2012年世茂實現合約銷售額461億,超額完成50%,世茂的排名也上升到行業第9。

在許世壇的帶領下,世茂繼續狂飆突進,2014年世茂銷售金額爲702.16億,行業排名第8,但千億豪言並未如約兌現。2014年之後,世茂的新增土地儲備明顯減少,2015年僅爲2014年的1/3。許世壇的創新改革因爲觸動了不少“老人”的利益,推行起來也困難重重。

此後,用力過猛的世茂由於負債和財務風險過高、內部管理理念不合等原因,進入了漫長的滯漲期,排名也滑出行業前十。一直到2017年才緩過氣來。

當年許榮茂在給世茂取名字時,就從自己和許世壇的名字裏各取了一字,子承父業的意圖再明顯不過。許榮茂潛心經營世茂數十年,“最聽政府的話,與當地官員的關係也最好”。許世壇上任之後點了三把新官火,如果現在回頭看,不知道還該不該這樣燒。

水土不服可能是很多地產二代在接管企業時都會面臨的難題。地產一代們大都身高影大,管理強勢,面對龐大的企業和複雜的市場,尚需深思熟慮才能運籌帷幄。地產二代們雖然有知識傍身,但紙上得來終覺淺,談兵尚早,世襲的王冠不好接。

入局:老將指路 vs. 沙場練兵

大量事實顯示,有近70%的家族企業未能順利傳承到下一代,但不是每個地產一代都有王石的遠見卓識,雙手一揮,就將萬科交給了鬱亮。

就像古代王位傳承一樣,很多房企的王子和公主,從出生開始,就被委以接班重任。含着金湯匙出生,就要承受王冠之重,擔負起家族傳承的使命。但沒有人生來就是帝王,絕大部分地產二代,都在父輩的精心安排下一步一步踏上接班征程。

王曉松是新城王振華的長子,出生於1987年末。2009年從南京大學環境科學專業畢業,之後在父親王振華的安排下進入新城地產,擔任常州公司工程部土建工程師。2010年,在王振華的授意下,調任上海公司工程部助理經理。王振華用心良苦,想讓王曉松深入一線,深入瞭解房地產的運營過程。

2013年2月,原新城總裁呂小平因爲個人原因辭去總裁職務,在工程崗上歷練了三年的王曉松正式上場。將將上任,新城便開始由B股轉A股。2015年塵埃落定之後,新城控股連發3則人事變更公告,總經理、財務負責人、監事會監事等10位高管均出現人事調整。

當年12月,王曉松出任新城董事會總經理兼任住宅事業部總裁。彼時,王曉松28歲,是當時A股最年輕的總裁。

值得注意的是,呂小平辭任總裁之後並未離開公司,仍舊擔任新城董事。同樣退居幕後的,還有歐陽捷、梁志誠等新城老將。同時,嚴政、郭楠楠、周科傑、唐雲龍等高管升至臺前。新城的高管們化身“太子太傅”,羣策羣力輔佐少帥王曉松。

王曉松 “小時候因爲跑得快,希望成爲一名運動員”。他接班的速度也很快,從底層工程師到公司總裁,只用了6年時間。

而普通地產從業者大都需要兩年才能升遷一級,從入行到決策者角色的轉變,可能需要2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

王振華爲王曉松的接棒鋪平了道路,但我們不禁要問,管理企業又不是長跑比賽,接班過快,會不會揠苗助長?

時間總會證明一切。2016年10月26日,王曉松寫了一封辭職信——《不忘初心同心同在》,離任新城總裁。王曉松在信裏說:

“不忘初心,我會追求自己的夢想,也將體驗不一樣的人生之旅。”

易居中國的CEO丁祖昱對王曉松評價很高,說王曉松聰明異常,一點就透,對公司業務也如數家珍:

“有的時候也覺得,一家上市房企總裁這個擔子,對於一個85後來講,壓力還是非常大的。”

另外,《中國家族企業傳承報告》顯示,願意接班的企二代,僅佔調查樣本總數的40%。

王曉松“任性”離職,到底是壓力過大,還是接班非本意?少帥的心思我們猜不了。

離職前,王曉松提出新城到2020年要實現千億銷售的目標,雄心壯志尤在耳旁。離職信中,“2016年是公司千億戰略的一年,在千億新城的道路上,很抱歉無法與你們一路前行”的表達顯得異常突兀。

繼承者出走了,新城的天下還要接着管。退居幕後的王振華重回王座,再次主理朝綱。王振華表示,王曉松還是公司董事,突然離職是爲了深造,也多接觸些新業務。並笑言,自己還比較年輕,再幹十年沒有問題。

不到兩年,王曉松回來了。2018年8月24日,王振華再次辭去總裁職務,王曉松接任。重回聚光燈下的王曉松清瘦了許多,比兩年前成熟內斂了不少。當被問及離職期間的經歷時,王曉松說一是看了很多科技企業,二是看了很多消費升級的項目。意在拓展視野,也彌補新城的商業短板。

王冠沉重:千億房企的繼承者之路

2018年上半年,新城累計合同銷售額953億元,同比增長94%。王曉松提出的千億銷售額的目標,新城在2017年就已經完成。重新歸來的王曉松不用再爲衝擊千億房企發愁了。

前不久,巴菲特在股東大會上說,老年人比年輕人更容易成功。房企業務面廣,各種業務、節點、關係等盤根錯節,只有經過數十年的磨練才能成就一個優秀的管理人才。

李嘉誠作爲培養家族接班人的典範,也用了33年才完成了接班佈局。真正上位時,長子李澤鉅已經54歲。年輕的王曉松們缺乏歷練,要想更加從容地加班,可能還要多加磨練。

迭代:傳統企業 vs. 創新業務

無可否認,不管有沒有準備好,越來越多的地產二代開始真正掌舵,在家族企業裏獨當一面。房企以房產業務起家,但老本早晚會喫光,要想“活下去”就要發展多元化,探索新業務。

新人新氣象,掌舵之後,不少地產二代都開始接管公司的創新業務,希望能突破父輩光環,照亮自己的一片天。其中,碧桂園的楊惠妍和融創的孫喆一這兩顆新星尤其惹眼。

碧桂園的創始人楊國強家族觀念根深蒂固,由於兒子夭折,大女兒智力受損,1981年出生的二女兒楊惠妍成了接班人的不二之選。在楊國強的授意下,楊惠妍中學時代就開始跟隨父親出席各類公司會議和開盤儀式,聽取公司治理之道。

2005年甫一畢業,楊惠妍就開始出任楊國強的私人助理。2007年,碧桂園在香港上市,楊國強把家族繼承計劃寫進了字面,並將全部股權轉讓給楊惠妍。楊惠妍一躍成爲中國女首富,《福布斯》專門爲楊惠妍寫了一篇文章,名字叫“爸爸的女孩”,把楊惠妍成爲首富的原因歸結於“有個好爸爸和上市帶來的財富膨脹”。

楊惠妍最初的夢想是成爲一名老師,當夢想被家族的重任澆滅,她走上了父親安排的道路。但楊惠妍並不甘於父親楊國強的廕庇,想用實力證明自己。下屬評價她總是面帶微笑,行事低調,勤奮務實,給人一種“淡淡的親切感、穩重感”。

2018年末,楊惠妍正式接過管理大旗,出任碧桂園聯席主席,除了協助楊國強管理日常工作,還將負責碧桂園的戰略投資及新業務探索。

在碧桂園2018年度業績發佈會上,當被問及對楊惠妍的評價時,楊國強大笑:“Very good”,可見對楊惠妍的滿意。

王冠沉重:千億房企的繼承者之路

隨着定位向“爲全世界創造美好生活產品的高科技綜合性企業”轉變,碧桂園的發展重點也由單一的地產變成了地產、農業和機器人三大產業並舉。而楊惠妍負責的新業務就包括了智慧農業、機器人和新零售的方向。

頭部房企都在尋求轉型,“新業務”也不止碧桂園一家在做。以智慧農業爲例,華潤的耕雨、中糧的智慧農場、恒大的田園綜合體等都做得有聲有色,除此之外,阿里、京東、騰訊、百度等互聯網企業也跨界入局農業,想要分一杯羹。

發展農業需要考慮政策、土地、農村、農民等多方面的因素,對企業的開發和運營等能力也有很高的要求。碧桂園本身並沒有農業基因,如何在這些優質入局者中脫穎而出,可能是這位“楊門女將”需要思考的新問題。

需要思考新問題的,除了楊惠妍,還有融創的孫喆一。

孫喆一是融創董事長孫宏斌的長子,出生於1990年,相貌清秀,文質彬彬。2011年從波士頓學院畢業後,曾在雪湖資本及昌榮傳播工作了三年。

2014年,孫喆一加入融創,曾在總部和不同區域擔任與資本市場、土地獲取及項目運營相關的不同職位。2017年5月正式走進公衆視野,出任執行董事,今年2月開始,擔任融創文化集團總裁。

融創文化集團成立於2018年底,是融創的四大戰略板塊之一。業務涵蓋文化娛樂內容製作發行、影視拍攝一體化服務等,主要包含樂創文娛和東方影都融創影視產業園。孫宏斌對文化集團寄予厚望,期待打造一個“中國迪士尼”,願景宏大。

王冠沉重:千億房企的繼承者之路

現在,孫宏斌把完成未竟夢想的使命交到了29歲的孫喆一身上,希望兒子能找到融創文化夢想的第二春。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和碧桂園沒有農業基因一樣,融創也沒有文化基因。文化集團的資產,基本都是由財大氣粗的孫宏斌收購而來。

文化項目耗資巨大,隨便建一個就是一兩百億,而回報率可能只有1%。融創之所以敢投,是堅信文化的長期增值屬性。作爲長程投資,文化有朝一日可以爲融創帶來源源不斷的收益。而敢投的底氣,則來自於對房地產這一中堅業務盈利能力的信任。

但接手文化集團的孫喆一,還沒有看到這種回報的想象空間。拿從萬達收購而來的東方影都來說,很多進來拍戲的劇組對融創的管理都很不滿意,同樣不滿意的還有入駐的商家,以及當地的業主。很多當地人覺得,融創就是在東方影都賣房。

雖然東方影都宣傳拍攝了近來大熱的《流浪地球》等影片,但真正能盈利的其實很少。發展模式和盈利模式沒有跑通,文化集團只能靠地產主業輸血,而無法實現自身造血。長此以往,孫喆一的“新文化革命”可能只會變成“新文化泡沫”。

楊惠妍和孫喆一們雖然從父輩手裏接過了家族企業的管理大旗,但要想管好,還要費很多心思。父輩光環之下,大家都在負重前行。

地產二代一個接一個地上場,但什麼時候才能成功接棒?雄關漫漫,道阻且長。

王冠沉重:千億房企的繼承者之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