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眼裏的世界:前無古人,後有來者,一度無負於這個時代

遼寧號

“中國航海日”(7月11日)到來之際,鳳凰文藝出版社隆重推出《海上大明》。作品以詳實的史料,生動地再現了大明王朝“海上絲綢之路”的盛況。作品以1500年前後世界大航海爲背景,通過鄭和二十八年間際天而行的壯舉,再現東方大國的崛起,一度無負於這個時代。在“一帶一路”的新背景下,作品着眼民族自信,着筆啓迪今天,昭示一個大國的未來——

明朝眼裏的世界:前無古人,後有來者,一度無負於這個時代

明代大報恩寺琉璃塔拱門

“禹跡所奄,盡入版圖。近古以來,所未有也。” 1368年正月,布衣出身的朱元璋即位南京,中國歷史上又一個強盛時代——大明王朝橫空出世。

自秦王朝大一統之後,明朝是最後一個由漢民族統治的中國封建王朝,也是第一使用自稱而不是他稱爲“國號”的漢民族王朝。回望既往的視野轉投展望未來,享國二百七十六年的大明王朝,由“國號”的細節處試圖突破傳統,曾經政治開明,關注民生,經濟繁榮,百姓富足,國力強盛,軍事強大,文化科技高度發達,爲中國歷史所罕有,也爲當時世界所僅見。“洪武之治”“永樂盛世”“仁宣之治”“成化新風”“弘治中興”“嘉靖中興”“隆慶新政”“萬曆中興”光耀丹青史冊,令承續的大清王朝譽之爲“治隆唐宋”。

明朝眼裏的世界:前無古人,後有來者,一度無負於這個時代

明代文物

司馬遷曰:“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明王朝歷史的典型意義,不僅僅是“古今”縱向座標上的民族自豪感。在急速凸顯的全球座標系中,明王朝實現了中華民族飽受磨難而重新崛起,以熠熠生輝的民族智慧再度樹立起民族自信,肩負起了引領人類邁向文明的歷史擔當。

十五世紀開始,世界歷史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全球各民族、各地區不再處在各自獨立的分割狀態,文明的衝突與融合勢同潮流。公元1500年前後,歐洲伊比利亞半島颳起的大航海之風,引發了全球地理大發現,世界新紀元就此拉開。世界近代史上的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等九個世界性大國,差不多有一半崛起於中國的明代。在這個不同國家相互對話與相互競爭的時代,大明王朝曾經作出了怎樣的作爲,一度無負於這個時代?

明朝眼裏的世界:前無古人,後有來者,一度無負於這個時代

海上史詩

這是一個充滿機遇而又危機四伏的時代,全球視野下的大明王朝,橫跨了十三至十七世紀。恰恰是在這一時期,歐洲結束了黑暗的“中世紀”,融入到文藝復興和探索時代中。地理大發現引領了歐洲,革命性的變化隨之潮湧,華夏獨尊面臨着空前的挑戰。值得自信的是,歷史上的中華民族並不失睜眼看世界,“閉關鎖國”多爲特定歷史時期的一個環節,更談不上始終。伏羲、女媧兄妹成爲民族人文始祖時,觀察世界的基點即是崑崙之巔。炎黃始終關注着蚩尤,堯舜始終注視三苗,先人目光所及,無不止於人類視線的極限,彼此最終融爲“一家人”的事實,並不意味先人放眼世界意識的收起。正因爲如此,“十五英寸等雨線”始終是華夏家國的核心區,“秦嶺—淮河線”漸漸變爲國家的南北分界線。源於西漢的“絲綢之路”,連接了中亞與西亞,直至歐、亞、非大陸間的地中海各國,中國由此影響世界並眼觀四方。“海上絲綢之路”甚至源溯秦漢,這條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與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繁榮於唐宋,盛極於明初,甚至讓其後歐洲大航海相形見絀。

歷經明太祖朱元璋的勵精,無論經怎樣的視角,明成祖朱棣都不失爲一位大國雄主。“志合者,不以山海爲遠”,永樂時代的大明王朝,舉行了六次壯觀的海上遠征,中華文明與中國影響力遠至南海、印度洋和極東地方的國家與地區,漫長的航線成功地實現了大國遠交。

明朝眼裏的世界:前無古人,後有來者,一度無負於這個時代

鄭和下西洋

1405年7月,鄭和率領大明船隊第一次遠至占城、爪哇、滿剌加、蘇門答剌以及蘇門答剌以北之南渤利,然後前往印度西南岸重要商港錫蘭、葛蘭和古裏;1408年初,鄭和船隊第二次遠航暹羅、爪哇和蘇門答剌北部,再一次駛往印度洋,到達柯枝、古裏;1409年10月,鄭和船隊第三次遠航占城、暹羅、爪哇、滿剌加和蘇門答剌,又向西駛往錫蘭、葛蘭、柯枝和印度馬拉巴爾海岸;1413年秋,鄭和船隊第四次遠至占城、急蘭丹、彭亨、爪哇、舊港、滿剌加、蘇門答剌和南渤利,然後越過印度洋到達錫蘭、柯枝和古裏,穿越馬爾代夫羣島,駛達波斯灣的忽魯謨斯,訪問了哈德毛海岸、亞丁和榜葛剌;1417年秋,鄭和船隊第五次遠航,中國船隊第一次到達東非海岸;1421年3月,鄭和船隊第六次遠航,到達蘇門答剌、忽魯謨斯、祖法兒、阿丹、木骨都束和不剌哇(索馬里沿岸),訪問馬爾代夫羣島以及錫蘭、古裏和柯枝。明成祖逝後,鄭和船隊第七次梯山航海,大明聲威遠播海外,大明旗幟飄揚在整個東南亞和印度洋,中非關係開啓了“非”比尋常。

明朝眼裏的世界:前無古人,後有來者,一度無負於這個時代

海上大明

1405至1433年間,鄭和統領的大明船隊七下西洋,橫渡太平洋、印度洋、紅海,遠航歐、亞、非,到達了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跨越了半個地球,完成了十五世紀末歐洲地理大發現前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系列海上探險。其海洋行動之先,船舶數量之多,船隻噸位之巨,航海人員之衆,組織配備之全,航海技術之精,航海里程之長,影響世界之廣,大明船隊舉世莫比,也足以擔當葡萄牙、西班牙船隊承載的歷史使命。鄭和不僅是中國歷史上的偉大航海家,也是比肩恩裏克王子、哥倫布、達·伽馬、麥哲倫等世界航海史上的偉大航海家。歷盡磨難而不衰,歷史上的中華民族,長期以驚人的智慧與卓越的成就貢獻人類,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中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構想,無疑將比鄭和下西洋的壯舉更爲輝煌。

明朝眼裏的世界:前無古人,後有來者,一度無負於這個時代

鄭和下西洋

鄭和下西洋,是大明王朝頗爲好看的一段故事,也是一段波瀾起伏的歷史傳奇。這些歷史細節的深處,抹不去的就是民族自信。存於骨髓的民族自信,總是不斷催生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但殘酷的歷史事實是:大明​​​​奏響了開創世界新紀元的序曲,最終卻成爲塵封於歷史的詠歎調。贏在起跑線上的大明,無疑又輸在了終點。

錦帆鷁首,牽星過洋,二十八年間際天而行,鄭和七下西洋的壯舉,啓迪着今天,也影響着未來……

明朝眼裏的世界:前無古人,後有來者,一度無負於這個時代

遼寧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