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軟暴力”對抗上交所監管,中珠醫療被立案調查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A股市場怪事頻發。

繼深大通(000038.SZ)員工打傷證監會稽查總隊工作人員之後,中珠醫療(600568.SH)又發生了“軟暴力”對抗監管事件。

“深大通的行爲野蠻粗暴,但中珠醫療的做法卻極爲惡劣。”一位市場觀察人士7月3日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說。

不過,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溼鞋?

中珠醫療7月3日公告稱,公司於7月2日收到證監會調查通知書,被正式立案調查。

霸王硬上弓對抗監管

中珠醫療對抗監管的行爲,發生於上半年。

今年1月24日,中珠醫療公告稱,其擬以自有資金6.3億元收購前海順耀祥持有的中珠商業30%股權。

公告顯示,中珠商業擁有在珠海拱北片區城市更新項目,佔地3.94萬平方米,規劃總計容建築面積23.85萬平方米,但該項目尚處在前期拆遷及建築方案報批階段。

而中珠商業2017年和2018年前11月的營收均爲零,淨利潤則分別爲-61.97萬元和-1157.19萬元,淨資產爲-567.09萬元。

但本次交易,中珠商業的全部股東權益評估價值爲20.99億元,較淨資產賬面價值增值21.05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前海順耀祥持有的中珠商業30%股權,系不久前從中珠集團控制下的遼寧中珠手上受讓而來,而中珠集團則是中珠醫療控股股東。這等於中珠集團假手第三方,將所持中珠商業股權賣給中珠醫療。

對於如此異乎尋常的交易行爲,上交所在中珠醫療公告當日就下發問詢函,提出15個問題要求中珠醫療在2月1日前回復並披露。

到了2月1日,中珠醫療表示,無法在原定時間內予以回覆上交所問詢函,延遲至2月18日前回復並披露。

之後的2月14日,中珠醫療以“鑑於本次交易比較敏感且最終達成尚存在不確定性”的理由,終止收購中珠商業30%股權,對上交所的問詢函也就不了了之。

但中珠醫療並未真正終止收購,而是變換手法企圖魚目混珠。

根據中珠醫療3月23日發佈的債務代償暨關聯交易公告,中珠集團及其關聯方計劃向中珠醫療轉讓約9.22億元淨值的資產,用於償還所欠中珠醫療的資金,而其中就包括作價6.3億元的中珠商業30%股權。

此番交易再次引起上交所關注,於3月25日下發問詢函,並在其中重申了前次問詢函未回覆事項。

隨後,中珠醫療故伎重演,在公告延期回覆上交所問詢函後,於4月4日披露取消債務代償議案提交股東大會審議。

然而,中珠醫療並未就此作罷,而是採取不再履行程序和信息披露的方式,直接支付現金6.3億元買下了原本屬於大股東中珠集團的中珠商業30%股權。

中珠醫療成爲大股東“提款機”

中珠醫療如漠視法規的對抗監管做法,是如何操作的呢?

根據中珠醫療6月20日回覆上交所問詢函的公告,其收購中珠商業30%股權,沒有按照關聯交易、公司重大事項審批流程提交相關部門及董事會、股東大會履行必要的審批程序,也沒有報送相關業務部門履行信息披露。

中珠醫療收購中珠商業30%股權,在今年5月23日就完成了工商變更手續辦理,並且全額支付了6.3億元收購款,而這些都是中珠醫療與大股東通過暗箱操作的方式進行。

但紙是無法包住火的。

今年6月14日,中珠醫療收到的湖北證監局採取責令改正措施決定書指出,從2017年12月份以來,中珠醫療通過購買信託產品、提供融資租賃、支付保證金、開具商業承兌匯票等方式,向控股股東中珠集團及其相關方提供資金,並且向中珠集團支付現金收購了包括房產、股權在內的資產,皆未採取必要的關聯交易審議程序,也未及時披露。

事實上,採取霸王硬上弓的方式收購中珠商業30%股權,只是中珠醫療及其大股東中珠集團無視監管的一個例子而已。

按照被出具保留意見的2018年年報審計結果,截至2018年末,中珠集團佔用中珠醫療資金的餘額爲9.877億元。

引起關注的還在於,中珠醫療被浙商銀行限制的5000萬元,暴露了其當年的定增再融資存在差額補足的抽屜協議,

資料顯示,浙商銀行於2016年7月出資3億元,通過前海金鷹粵通119號專項資管計劃、金鷹鉅鑫穗通定增120號資管計劃,定向認購中珠醫療非公開發行股票。

當時,浙商銀行與中珠醫療大股東中珠集團及實際控制人許德來,簽定了《差額補足協議》,約定由中珠集團承擔差額補足義務,許德來作爲保證人提供連帶保證責任。

之後,因中珠醫療股價下跌,浙商銀行要求中珠醫療爲中珠集團履行上述《差額補足協議》提供承諾。2018年4月20日,中珠醫療向浙商銀行出具了時任董事長兼總裁許德來簽名、中珠醫療蓋章的《承諾函》,約定由中珠醫療存入5000萬元至浙商銀行賬戶作爲履約證金。

目前,中珠醫療這5000萬元已經被浙商銀行限制,而該事項從銀行賬戶開立到資金劃撥等過程,皆未按規定履行審批,也未提請股東大會、董事會審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