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看到《莊子》說“聖人無己,神人無功”,再看到《金剛經》裏講“無我相,無人相”的時候,你會不會覺得一種強烈的震撼。每一個人都是這樣的,所以纔有了《金剛經》裏面講的“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所以纔有了《莊子》所講的“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如何不被各種事物所綁架

還記得嗎?我們在講到鯤鵬的時候,我曾提醒大家,這可能是一個無需辨別真假的故事。你一討論到底有沒有一個這樣的兩棲動物的時候,你就離《莊子》遠了。

後來我們又討論了一隻小鳥和一隻大鳥之間的對話。其實高下不相慕,當你一旦落入到對小或者對大的羨慕時,你就又落入了一種關於“大小”的心理界面的迷失中。

後來我們又提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你是不是會被“我有功勞”、“我需要刷存在感”、“我有作用”、“我有品牌”的意識所綁架?

再後來,《莊子》提到了神人,又提到一個國家領導人,堯,跑去找許由,想要把天下給他。但許由跟他說,我們各有其命,你有你的角色,我也有我的角色。許由的角色最後又被突破了,他甚至連自己的角色都模糊了。

再往後,莊子和惠師探討了到底什麼東西有用,還是沒用。

一言以蔽之,莊子用整個《逍遙遊》在講如何不被各種事物所綁架。

如何不被關於“大和小”的概念所綁架;如何不被“我有用”還是“沒有用”的觀念所綁架;如何不被“自己是不是活得長還是活得短”所綁架;如何不被“我到底是好還是壞”所綁架……

梁注莊子 | 你爲什麼不快樂?《逍遙遊》與《金剛經》說了一件事

“成佛”就是成爲一個內在逍遙的人

《金剛經》裏有四句特別有力量的話:“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你看到《莊子》說“聖人無己,神人無功”,再看到《金剛經》裏講“無我相,無人相”的時候,你會不會覺得一種強烈的震撼?他們怎麼在講同一件事情。

《金剛經》裏說的“無我相”,就是不要被那個所謂的“我”的概念綁架。“相”大概可以翻譯成“觀念”或“概念”,你在心裏的那個“相”,就是你的觀念所形成的那個狀態。

不要被內在的那個關於“我”的概念所綁架,叫“無我相”;不要被別人心目當中的“你應該成爲一個什麼樣子的人”所綁架,叫“無人相”;不要被一個時代的洪流趨勢所綁架,叫“無衆生相”。在文革的時候,大部分的人都去打殺搶,都去做很瘋狂的事情,那時候只有很少的人依然活在自己的樂趣當中去讀書、去享受閱讀的快樂、去堅持自己內在的某一些的自然本性,這小部分人就沒有被衆生相所綁架。

還有一句話叫“無壽者相”,不被時間長短所綁架,壽者長壽也,時間可能是個假象。我們都從相對論的常識裏面瞭解到:人生很長也很短,小年未必懂大年,大年未必懂小年,小知未必知道大知,大知也未必知道小知……

所以我們從《金剛經》的這四句話反過來看《逍遙遊》時,我們似乎就可以感受到,人類最聰明的智者到了某個狀態都會湧現類似的感慨。什麼叫“成佛”?不是說金光閃閃,不是法力無邊……所謂“成佛”其實只是需要成爲一個內在自我、自在、自由、自信的人。

當有了這樣的一種心智模式和心理能量的時候,自然而然地,一切事情都不會給你帶來過多情緒上的困擾。我們的貪嗔癡慢疑、怨恨惱怒煩其實恰巧就是因爲我們有了人相、我相、衆生相和壽者相。用莊子的話來說,我們被一種對於真假、美醜、權利、個人品牌、是否有用、是否有文化、是否有人生意義……這種隱約的內在的觀念綁架了。

成佛和獲得逍遙,其實都是一樣的道理。

梁注莊子 | 你爲什麼不快樂?《逍遙遊》與《金剛經》說了一件事

爲什麼有些人會讓別人感到更舒服

前兩天有一個許老師,到我們的院子來聊天。許老師是一個心理治療師,他告訴我他可以說出他老師講過的所有的話,能講他老師講的所有的課,但是他仍然覺得不夠。我問他哪裏不夠?他說,也許一個心裏有困擾的人到我這裏來諮詢的時候,仍然想跟我討論問題,想聽我對他情況的分析。但同一個人在他老師面前時,甚至連投訴、抱怨都沒有了。

我問他說,你們倆能說一樣的話,你能做出你老師所有的表情,差別在哪裏?這個許老師很謙虛地說,差別在於我內在的修爲。我還沒有到達老師那個境界,其實我們對面的每一個人,都是非常敏感的,這個感覺是可以通過非語言傳遞的。

當一個人內在自我充盈,在很多時候能夠覺察並且超越自己的好壞、對錯的人,他自然而然地會散發出一種神奇的魔力,這種魔力可以讓有痛苦的人感到釋放。

讓我們認真想一想,我們周遭總有一些人比另外一些人,能讓你感覺到更舒服。總有一些人只是暖暖地看着你抱怨,暖暖地看着你哭泣,暖暖地看着你無所適從。他如何做到這一些的?是他努力的結果嗎?還是別的?

有些人似乎有一種奇怪的能量,這種能量沒有侵犯性。你甚至都不知道你爲什麼喜歡他,甚至你都沒有意識到你在喜歡他,但他卻始終讓你感到自在。他的自在就像是一個很強的WIFI信號,可以讓你隨時隨地都可以很爽地進入雲端,進入互聯網,進入開闊的世界。

小梁認爲,當我們覺察到世界上可能有這樣的人,當我們覺察到我們想要成爲這樣的人,當我們覺察到我們內在的關於好壞、大小、有用沒用這一些觀念會隱隱阻礙我們成爲那樣一個人的時候,我們自然而然的會開始採取一些行動。

這些行動不是藉由努力得來,是藉由發現、藉由瞭解、藉由接受和承認而來。絕大部分的人都不會有隱形的翅膀,但是每一個人都有隱形的夢想和隱形的藩籬。

梁注莊子 | 你爲什麼不快樂?《逍遙遊》與《金剛經》說了一件事

我們的不幸福是內在的心智模式構建的

《莊子》在《逍遙遊》裏,用了一個又一個像蒙太奇一樣的故事呈現給我們看:我們的不自由、不快樂是如何藉由我們內在心智模式構築起來的。

比如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我們有了恐懼的習慣。現在看過來,可能是因爲從小我們的父母在教育我們的時候,不知道除了用恐懼之外,還有什麼更有效而快速的方法,於是他們用了老虎、用了派出所民警幹部,來恐嚇我們就範,趕緊喫飯、趕緊睡覺、趕緊做作業。當我們後來不再害怕老虎,不再害怕民警的時候,卻留下了害怕的習慣,它是如此的隱形,以至於我們沒有發現它,但它限制了我們的逍遙。

還有一些人,是因爲從小他的父母告訴他你不夠優秀,所以很多的小朋友會覺得自己不值得擁有這一切。有一些長的很漂亮的小女孩兒,她的媽媽可能會很擔心她小時候把自己弄的太漂亮會不利於學習,會有意地把她弄得不那麼漂亮。當她長大的時候,她對自己的性感、美麗會產生一種深深的暗暗的恐懼,她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好。

還有一些父母會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告訴他們,我們家很不容易,你讀書要珍惜,爸爸媽媽賺錢很困難。這樣的教育雖然能夠讓小朋友建立起珍惜財富的觀念,但同時也讓這個孩子在這一輩子不相信自己可以去擁有財富。

我並不是說鼓勵大家去獲取很多的財富,我只是用以上的這幾個例子,來跟大家分享,我們是如何成爲一個習慣性恐懼、習慣性覺得自己不夠優秀、習慣性覺得自己不配,習慣性覺得自己不值得擁有的人的。

當我把這些情況分享出來的時候,我們不得不發現,每一個人都在過往的種種時間,種種機緣裏面,形成了以上的種種的心智模式的障礙。

是這一切禁錮了我們,讓我們成爲了一個不自在的人。

我們不需要抱怨父母,因爲父母也是這樣走過來的。每一個人都是這樣的,所以纔有了《金剛經》裏面講的“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所以纔有了《莊子》所講的“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梁注莊子 | 你爲什麼不快樂?《逍遙遊》與《金剛經》說了一件事

覺察,就是邁向了自由的方向

我們不需要去抱怨,我們只需要覺察。當我們覺察到所有的不快樂、不自在、不幸福,都僅僅是因爲有一個隱形的罩子在禁錮着我們的時候,我們就開始勇敢地邁向了自由的方向。

在入睡之前,或許我們一起可以來做一個簡單的練習,去想一想那些最讓你不爽的人。因爲這個最讓你不爽的人,會真正地幫你發現你不爽的原因。

那個讓自己不爽的原因,就是你內在的恐懼,內在的分別心,內在的擔憂。當你瞭解,那只是一個概念上的假想的時候,或許你就可以放下與它的對抗了。你無需告訴任何人,但你必須要自己知道,你在和什麼對抗。

由於人類在漫長的進化過程當中需要不斷地競爭,所以習慣性的對抗就構成了我們心智模式的一個必然。它幫助了人類的演化,但同時有一個副作用,這種習慣性的對抗讓我們不懂得如何去愛、甚至不懂得如何愛自己、讓我們心生憎恨之心、讓我們無法接受一切、讓我們在與他人的溝通過程當中有意無意地成爲了一個競爭對手。它讓我們不快樂,讓我們最終產生許許多多的遺憾......

所以孔子說忍者無敵,他說的意思就是一個真正的接近於逍遙狀態的,有廣泛的同情心和智慧的人,是不會輕易地樹立自己的敵人的。他在與無情的衆生互動的過程當中,會找到如何與他們和諧相處的方法。這是環保主義最重要的觀念,這也是可持續發展的最根本的原因,這一切都來自於我們對事情的洞察和理解。

一切睡不好的覺,都和你內在的某一項的對抗有關,找到它,發現它,解開它,接受它。

當你睡好覺以後,你會在第二天早上發現自己像一個孩子一樣,充滿了勃勃的生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