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之后,天气渐凉,进入九月份后更是秋高气爽。金秋九月,不得不说的丰收季节,因为此时,新玉米收获在即。而新玉米的使用问题,往往让养殖户头疼,到底能不能用,用了会出现什么问题,怎样才能避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本文就新玉米使用问题做一综述。

  1

  新玉米为什么不宜用作饲料原料?

  新玉米不宜用作饲料原料,其主要原因有三个:

  一是抗性淀粉问题,玉米是后熟化作物,其后熟期因品种、收获期而不同,一般至少在20-40天左右。未熟化好的玉米,抗性淀粉含量较高,饲用品质差。这是因为抗性淀粉具有致密的结构和部分结晶结构,可抵抗酶的分解,在肠道内难以消化。另外,抗性淀粉刺激肠道蠕动,减少饲料在在肠道的停留时间,易引起畜禽软便甚至腹泻;抗性淀粉还可以影响其他养分吸收,这是因为抗性淀粉分子结构大,对正常淀粉及其他营养物质有物理包埋作用和屏障作用,不能被淀粉酶和其他消化酶接触,因此影响畜禽体内正常消化(赵必迁,2017)。

  二是水分含量高,一般新玉米晾晒之后水分含量大多数在17%以上,新玉米随着水分含量的增加,自身代谢能和消化能也随之降低,营养成分也被稀释,使得动物采食量增加,饲料转化率降低,动物出现“为能而食”。

  

  新玉米水分超标,能量低,会引起鸡群采食量上升(但是,蛋鸡的产蛋率却下降了,因为消化能直接降低了),饮水减少,饲料腐败周期缩短。

  需要注意的是:有的养殖户认为新玉米能量低,于是配饲料时,就直接加油弥补。这样做会加重畜禽的拉稀。

  玉米籽粒含水量感官判定经验:

  

  三是玉米中的霉菌毒素问题。玉米在田间生长和收割期间可能会被田间霉菌毒素(像玉米赤霉烯酮、呕吐毒素、T-2毒素和烟曲霉毒素)污染,尤其是在玉米结穗时期阴雨天气多和多湿气候地区污染更加严重。在收割、干燥及贮存过程中,没有及时将水分降低,导致在贮存或加工过程中因湿度大而滋生霉菌,这类霉菌产生的毒素主要包括赫曲霉菌毒素、黄曲霉菌毒素。

  霉菌毒素对畜禽的危害极大,不同的霉菌毒素对畜禽的影响情况如下表所示。

  

  2

  该怎样合理使用新玉米?

  新玉米刚上市,价位会相对较低,这是不少养殖户会选择使用新玉米的原因之一。而新玉米本身存在的以上问题都是我们不能忽视的,将新玉米用作饲料原料时,我们需要尽量做到以下几点。

  1、严格把控新玉米品质

  挑选新玉米的基本标准:霉粒小于1%、杂质小于1% 、水份在14%-15%。玉米的关键控制指标:水分、霉变、容重、杂质、气味、毒素、脂肪酸等。另外,尽量选择粒大饱满,自然风干的玉米。

  新玉米收割后,适度陈化,大约一个月左右,这个过程中,抗性淀粉、非淀粉多糖会逐渐减少,陈化2周即可减少大部分抗性淀粉,陈化4周抗性淀粉才会稳定。

  2、新玉米饲料配方策略

  与高品质陈玉米逐步混用过渡,过渡期半个月以上,让动物肠道逐渐适应新玉米,防止畜禽应激腹泻。也可寻求玉米的替代品(如小麦及其副产品等),减少此阶段新玉米的用量。

  使用新玉米时,由于含水量高,配制饲料能量降低,需要加入高能量原料,但不可只用油脂作为提升能量的唯一办法,以防饲料脂肪水平过高,加重畜禽腹泻、过料等症状,如通过降低菜粕。麦麸等低能量、高纤维饲料原料的使用比重,整体提升饲料配方能量水平,同时在饲料中添加胆汁酸,提高动物对脂肪消化吸收能力。

  3、防治霉菌毒素

  新玉米收货后及时晾晒,最好干燥达到防霉含水量(13%以下)。新玉米仓储要求进行通风、除湿、消毒,避免因潮湿、封闭等不良环境发生新玉米虫损、霉变。

  对于有霉菌毒素污染的新玉米,使用时需要脱毒,可以选择脱霉脱毒产品。脱霉剂按作用方法可分物理脱毒、化学脱毒、生物降解脱毒和吸附脱毒等。各类脱毒方式各有利弊,可以根据需求选择。饲料中含有霉菌毒素,增加了畜禽肝脏负担,严重时会损伤肝脏,需要在饲料中添加胆汁酸等保肝类产品,以期有效地增强肝脏对霉菌毒素解毒去毒能力。

  (文章来源:山东龙昌动物保健品有限公司)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