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20年增長11倍!高於中等收入國家均值 2018年中國人均國民總收入達9732美元

每經記者李可愚每經編輯陳星

一夜之間,人均國民總收入這個概念火了,甚至衝上了社交平臺的熱搜榜。

7月1日,國家統計局發佈數據:2018年我國人均國民總收入達到9732美元,高於中等收入國家平均水平。《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換算後發現,這已超過66000元。

一時間,不明真相的網友紛紛感慨自己又"被平均"了。

真的是這樣嗎?

其實,你可能誤解人均國民總收入了,"人均國民總收入"≠"收入"!

國民總收入遠超居民個人收入

"人均國民總收入"究竟是什麼?它和我們所理解的收入有什麼關係?《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與許多人的想象不同,這兩者並不是一個概念。

要搞清楚什麼是"人均國民總收入",首先要明白什麼是"國民總收入"。

國民總收入,一般被簡稱爲GNI,指的是國內生產總值(GDP)加上來自國外的要素收入再減去對國外的要素支出。用公式表示爲:國民總收入=國內生產總值+(來自國外的要素收入-對國外的要素支出)。

通俗來說,這裏提到的GNI與過去我們熟悉的GNP(國民生產總值)這個指標相同。

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中,國家統計局就明確註釋:"國民總收入,原稱國民生產總值,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所獲得的初次分配收入總額。它等於國內生產總值加上來自國外的初次分配收入淨額。"

事實上,GNI的誕生就是爲了取代GNP。聯合國等五大國際組織在1993年修訂的國民賬戶體系中,將GNP改稱爲GNI。

今年1月,國家統計局也曾專門發文解釋稱,GNI反映的是一個國家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獲得的勞動者報酬、生產稅、補貼、固定資產折舊、營業盈餘和財產收入等原始收入總額。所以,國民總收入既包括企業所得和政府所得,也包括居民個人所得。

基於這樣的原因,國民總收入會遠遠大於居民個人收入。因此,不少人會對此次公佈的人均GNI數據有些意外。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逼近4萬元"大關"

既然人均GNI不能直接和大家的收入水平劃等號,那我們該如何判斷當前居民的整體收入狀況呢?這時候,就要用到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工資等多個指標了。

國家統計局介紹,居民可支配收入是指居民可用於最終消費支出和儲蓄的總和,是衡量居民收入水平的主要指標。而平均工資指的則是單位發放工資總額(稅前)的人均水平。相比起人均GNI,這兩個數據能更好地與居民收入狀況掛鉤。

當前,我國在這兩個指標上的表現如何?國家統計局此前發佈的數據顯示,長期以來,我國居民收入節節攀升。2018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8228元,比1978年實際增長24.3倍。2018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更是上升至了39251元,已逼近4萬元"大關"。

而在年平均工資方面,國家統計局發佈的數據顯示,去年,我國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爲82461元,比上年增長11.0%;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爲49575元,比上年增長8.3%。雙雙出現大幅度增長。

與此同時,城鎮非私營單位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金融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三個行業的年平均工資超過了12萬元。

中國人均GNI高於中等收入國家平均水平

雖然不能直接反映居民收入,但人均GNI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它的用途主要體現在分析各國貧富差異程度。

比如說,世界銀行就會按人均國民總收入對世界各國經濟發展水平進行分組。通常把世界各國分成四組,即低收入國家、中等偏下收入國家、中等偏上收入國家和高收入國家。

按世界銀行公佈的數據,目前的分組標準爲:人均GNI低於1025美元爲低收入國家,1026~4035美元爲中等偏下收入國家,4036~12475美元爲中等偏上收入國家,高於12476美元爲高收入國家。

對照世界銀行的標準來看,目前,我國人均GNI已達到9732美元,高於中等收入國家平均水平。

去年我國貨物進出口額4.6萬億美元

回首過去,中國人均GNI的增長速度也相當驚人。

世界銀行提供的數據顯示,1998年,中國的人均GNI只有800美元,是2018年的十分之一不到。但之後的20年,這一數據開始了"開掛"式的增長:

2001年,中國人均GNI首次突破1000美元;2006年突破2000美元;2008年突破3000美元。

此後,更是一鳴驚人:2010年,中國人均GNI達到4340美元,花兩年的時間衝上了4000美元;僅用一年時間又超過了5000美元,達到5050美元。隨後,中國人均GNI分別在2013年、2014年、2016年突破6000美元、7000美元、8000美元的大關。

爲何中國人均國民總收入的增長如此迅猛?記者注意到,國家統計局披露了耀眼數據背後的關鍵事實,這或許可以幫助我們解開"謎底":

--目前,我國已成爲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200多種工業品產量居世界第一,製造業增加值自2010年起穩居世界首位。

--2018年,我國貨物進出口總額達到4.6萬億美元,比1978年增長223倍,連續兩年居世界首位。

--2018年,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爲2.18%,超過歐盟15國平均水平。

(責任編輯:任憲奎 CF001)

基於這樣的原因,國民總收入會遠遠大於居民個人收入。因此,不少人會對此次公佈的人均GNI數據有些意外。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逼近4萬元"大關"

既然人均GNI不能直接和大家的收入水平劃等號,那我們該如何判斷當前居民的整體收入狀況呢?這時候,就要用到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工資等多個指標了。

國家統計局介紹,居民可支配收入是指居民可用於最終消費支出和儲蓄的總和,是衡量居民收入水平的主要指標。而平均工資指的則是單位發放工資總額(稅前)的人均水平。相比起人均GNI,這兩個數據能更好地與居民收入狀況掛鉤。

當前,我國在這兩個指標上的表現如何?國家統計局此前發佈的數據顯示,長期以來,我國居民收入節節攀升。2018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8228元,比1978年實際增長24.3倍。2018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更是上升至了39251元,已逼近4萬元"大關"。

而在年平均工資方面,國家統計局發佈的數據顯示,去年,我國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爲82461元,比上年增長11.0%;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爲49575元,比上年增長8.3%。雙雙出現大幅度增長。

與此同時,城鎮非私營單位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金融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三個行業的年平均工資超過了12萬元。

中國人均GNI高於中等收入國家平均水平

雖然不能直接反映居民收入,但人均GNI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它的用途主要體現在分析各國貧富差異程度。

比如說,世界銀行就會按人均國民總收入對世界各國經濟發展水平進行分組。通常把世界各國分成四組,即低收入國家、中等偏下收入國家、中等偏上收入國家和高收入國家。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