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守护者朱家溍:一个称职的故宫博物馆工作者

故宫守护者朱家溍:一个称职的故宫博物馆工作者

朱家溍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老一辈文物专家和历史学家,曾任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国家文物局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在《父亲的声音》一书中,朱先生的女儿朱传荣回忆了父亲在故宫博物院工作的往事。

粗活细活都能干的现代青年

父亲大学将要毕业时,以为自己对学校以外的事情基本上是无知,最好能留在系里,做些抄抄写写的杂事,或是在中学里教教历史、国文,还算胜任。及至毕业,逃离沦陷的北平,到了抗战的大后方重庆,却做了他意想不到的粮食部门的所谓“专员”,每日工作是完全不着头绪的公文往来。回想大学里受过的国文教育,尽是汉魏六朝或是唐宋八大家,不论是散文,还是骈文,似乎都与眼前的公文拟稿不生关系。向有经验的人请教,才知道要调出档案,从存稿中学会了自己所需要知道的事,生疏的事很快变得非常熟悉。

1943年,趁着重庆冬季雾天,没有敌人飞机轰炸,故宫博物院决定在市区两路口,当时的中央图书馆举办一次短期展览。参加展览的文物共八十箱,均为1934年参加伦敦艺展的中国古代名画。父亲被借调来当临时工,这件事让父亲空前地高兴。因为祖父收藏很多文物,父亲从幼年起对文物耳濡目染,到十几岁时就随着祖父每日接触金石书画。卷、轴、册怎样打开收起,铜、瓷、玉如何拿起放下,都和生活中其他事情一样熟悉。

当然,作为正式工作参加毕竟是第一次,感觉和小时候参观,以及在家里保存文物的情况大不一样了。首先是从南岸海棠溪故宫博物院把八十箱文物一车一车地装上汽车,开到两路口中央图书馆,再一车一车地卸。卸下来穿上杠绳,两人一箱,走上若干层台阶,抬进临时的库房安顿下来。然后打扫陈列室,抬陈列柜,擦玻璃等。一系列卖力气的事情做完,才能坐下来,照着目录写陈列品名卡片。打开箱子,搬出卷、轴、册陈列起来。一边工作,一边欣赏,这时候的享受真是无法形容。展览期过去,收、装、抬又是一个很大的体力劳动过程。

故宫守护者朱家溍:一个称职的故宫博物馆工作者

▲ 全国文物一级品鉴定巡回途中,朱家溍在重庆海棠溪一带寻访老住户,打听抗战时期的故宫库房所在地

故宫守护者朱家溍:一个称职的故宫博物馆工作者

▲ 朱家溍兴奋地说:“就是这儿,当年我跟王世襄布置展览,卸车上肩就从这里抬上去。”

无论什么时候,提起这一段在故宫工作的最初经历,父亲都是那么高兴、自豪,高兴是从此与故宫结下不解之缘,自豪则是因为此间的工作态度得到了马衡先生,父亲称之为“马老伯”的嘉许,“现代的青年需要这样,粗活细活都能干”。

故宫守护者朱家溍:一个称职的故宫博物馆工作者

▲ 战火中的国宝护航人——马衡

父亲坦言,并没有体力劳动的习惯和爱好,不过遇上也没有什么好怕的。怀着一种好胜的心情去完成,所以不觉得苦。

抗日战争胜利后,父亲从四川回到北平,正式在故宫博物院工作。一切条件、环境和抗战时期不同了,但文物工作中的生疏感仍然时有出现。在参加“提集”、“编目”、“陈列”、“库房整理”等工作时见所未见的文物很多,既是工作内容,就必须熟悉它们。与此同时,即便是已经熟悉的事物,也要深入研究,以深化对它的认识。遇见不认识的事物,知道在什么书里可以查到,再向已有工作经验的人求教。书与实物相互印证,也相互补充。图书档案会告知文物的历史,文物也会填补书中隐藏的空白。

万变不离其宗的原则

1950年,父亲接受了一项突击性的工作,即为配合“全国戏曲工作会议”而在故宫举办“清代戏曲史料展览”,包括戏曲服饰、剧本、档案等一切与演出有关的物品,并在阅是楼畅音阁按照清代内廷演戏的实际要求布置原状。

对于故宫这样一个兼具遗址性与艺术性的博物馆来说,原状陈列是最贴近观众,最能够为观众传达历史信息的形式,但是在博物馆学中,这又是一项空缺的门类。外国的遗址性博物馆,因为不具备足够的档案材料无法做到史档结合,也就没有可供借鉴的经验。

父亲是在这样一无依傍的形势下筹备的,这个展览的依据除相关档案以外,还专门访问了当年曾在畅音阁戏台上演过戏的王瑶卿等老演员,曾经被赏听戏的载涛等人,曾经在这里伺候过太后和皇帝听戏的耿进喜等太监,分别作了谈话记录。

故宫守护者朱家溍:一个称职的故宫博物馆工作者

▲ 畅音阁

从这些历史见证人身上所得到的史料远远超越了“清代戏曲史料展览”的范围,对于已有档案文书记载或印证或补缺或纠正,最大的收获则是奠定了父亲从事博物馆工作的大方向,即据史用档,以档证史,档史结合。无论陈列还是研究,无论在古代器物的鉴定还是工艺美术史的探讨,可谓万变不离其宗。

展览后,父亲写出了《太监谈往录》一文,以访谈形式详细地记录下对耿进喜的访问,澄清了宫廷生活的诸多细节,而不仅是演剧方面的。

据史用档 史档结合

原故宫博物院院长吴仲超到任后,特别关注故宫的原状陈列。曾设想,通过室内陈设展示康熙乾隆时代的面貌。这个设想交代给我父亲以后,父亲开始作各宫殿陈设计划的调查。

各宫殿室内的陈设状况,各自有不同的历史时期的上限,包括建造年代和使用的经历。这些宫殿内部状况是历年积累下来的,它们有一个共同的下限——就是1924年,也就是溥仪出宫时的现场原状。这个现场原状最完整的文字资料是每座宫殿点查的详细记录,即《故宫物品点查报告》一书,这是必须参考的重要资料之一。

故宫所保存的清代档案中,内务府广储司有各宫殿的陈设档,是更重要的参考资料。但在储秀宫、长春宫展示乾隆年间状况,经过研究是不可能的。

故宫守护者朱家溍:一个称职的故宫博物馆工作者

▲ 嘉庆七年养心殿明殿及后殿陈设档

因为东西六宫建筑规格是一样的,每宫有宫门,前正殿内部都是上有彩画天花板,银朱油木板墙,中设宝座,是为升座受礼的地方,不是作寝宫使用。寝宫在后殿。然而储秀宫、长春宫,则已拆掉了储秀门、长春门,各改建为体元殿、体和殿。

把储秀宫、长春宫的前正殿改为寝宫形式,门窗和室内装修都改为寝宫式。从“奏销档”中得知改造是光绪九年为慈禧太后五旬万寿进行的。当时正是慈禧太后以储秀宫长春宫为寝宫的时期,这两宫的历史面貌上限只能是光绪九年。虽然保存有乾隆年间孝贤纯皇后居住储秀宫时期的陈设档,但建筑格局完全变了,无法按档案恢复乾隆年间的原状。

其次,是按照光绪年间的陈设档进行布置,和建筑格局条件是完全符合的。

再其次,是按照《故宫物品点查报告》恢复1924年溥仪出宫时现场原状,也就是当时溥仪的皇后婉容居住储秀宫,淑妃文秀居住长春宫时期的原状。

经吴院长同意,储秀宫、长春宫按照光绪年间陈设档进行布置。翊坤宫、体元殿、太极殿,因上限相同,也一致进行。

故宫守护者朱家溍:一个称职的故宫博物馆工作者

▲ 朱家溍在进行文物鉴定

父亲对自己的评价是“一个称职的博物馆工作者”,其他称赞性质的称呼,都认为是不恰当的。他很认真地对我说,我不是专家,我没有关于清史或明史的专著,虽然清史我懂得,明史我也懂得,谈到研究,且差得远呢。现在所做的,就是一个博物馆工作者应该会做的。博物馆工作的性质就是“博”,就是丰富和无法预料性,这就要求干这一行的人首先能做到,遇见什么样的问题知道到哪一类的书里去查。除此之外,别无捷径。

作为女儿,我知道这不是谦虚,是父亲心中对博物馆工作者的定位,我赞同这个标准。博物馆和博物馆工作者的定位,应该是社会文明的度量衡。而不应该以某个人,甚至某个时期的程度而上下起伏。换句话说,只能是从业者去适应职业,不是职业任意降低标准适应从业者,这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本文节选自《父亲的声音》,中华书局出版)

故宫守护者朱家溍:一个称职的故宫博物馆工作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