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江宇琦

編輯 | 吳燕雨

毒眸見到於冬時,他的臉上掛着一絲疲倦。

採訪前的一天晚上,正值博納影業二十週年慶典之夜,活動結束後這位博納影業的創始人、總裁又去參加了另外的活動,一直忙到大半夜。在採訪當天,於冬還得和幾位合作伙伴見面、談生意,並在當晚從上海趕回北京。或許是爲了提神,於冬在採訪前點燃一根香菸,不緊不慢地和在場的人聊起了天。

然而當話題過度到博納即將上映的“中國驕傲三部曲”(《中國機長》《烈火英雄》和《決勝時刻》)時,於冬的神情突然有了變化,原本有些倦意的眼中似乎燃起了火光,而後便調整了坐姿、聲音也越發洪亮,邊說邊比劃着各種手勢,講到興起還眉飛色舞地模仿起《中國機長》主演張涵予講話的神采。

專訪於冬:博納不退潮

“中國驕傲三部曲”

採訪正式開始後的半個小時裏,於冬又先後點燃過三根香菸,可每次都來不及抽上一口,就又投入到下一個關於博納新片內容的細節描繪當中。即便手中的香菸已經化作一條長長的菸灰、掉落在地面,他的注意力也沒有一絲偏移。進入講電影的狀態時,於冬常常專注得有些忘我。

對電影的絕對專注,於冬的這份特質似乎也被完全貫徹到了他所領導的博納的運作中。五六年前,內地影市風起雲湧,很多頭部影視公司都趁着行情大好,拿着大筆融資開始向地產等非電影業務進軍,而博納似乎是這股狂熱中少有的“異類”,核心業務佈局始終沒有脫離過電影。

靠着“只做電影”的這份執念,博納在過去的20年裏,從一家啓動資金只有30萬的小公司,一步一步打進香港電影圈、赴美上市、成爲爆款製造者;但在這一過程中,博納也經歷了比很多同時代影視公司更多的坎坷,美股市值一度被嚴重低估,私有化後的回A之路也並非一帆風順。

對於這樣一段經歷,於冬本人倒是毫不避諱。在博納影業二十週年慶典上,於冬講話稱:“從07年紅杉資本投資博納開始,博納在資本市場上其實走了一條極艱辛的路,去了美國6年,經歷了退市,現在又在A股排隊。這是一個充滿了不確定的未來,但我們對未來充滿信心。”

躁動的心

“我一入行就趕上了電影最慘淡的十年。放映場所逐漸流失,很多電影院關停並轉,很多電影院改成迪廳、遊戲廳。”1997年,26歲的於冬因發行業績出色而被提拔成爲北影廠“歷史上最年輕的副科級幹部”,但隨後不久他便因電影市場發展陷入停滯,而只能把更多時間浪費在等待上。

日後當於冬再回憶起這段日子時,他告訴媒體:“(確實是虛度光陰),但同時,一顆躁動不安的心,讓我開始思考未來該怎麼辦。”

最終,按捺不住那顆“躁動的心”的於冬,於1999年毅然投身到創業大潮中,創立了中國最早的民營發行公司之一、博納影業的前身北京博納文化交流有限公司。

創業初期,博納的主營業務還是於冬的老本行——電影發行。他先是找到了黃建新導演,提出想要發行由其執導的《說出你的祕密》。於冬還在北影廠時,就有過想發這部影片的想法,可是廠裏給的報價太低,最後便不了了之。而這回於冬一上來就給了這部積壓了兩年的“庫房片”2倍於當初的報價,爲了讓對方感到誠意,甚至預支了一筆“誠意金”,而那幾乎是博納當時全部的家底。

專訪於冬:博納不退潮

黃建新執導的《說出你的祕密》

20年前的發行並不像今天這樣規範、成體系,需要發行人員親自下到各個地方和影院協商。拿到發行權後的於冬又借來了5萬元,自己帶着電影拷貝開始全國跑。好在這部影片的票房最後賣到了將近1000萬,這才讓於冬不至於在創業生涯中的第一次“show hand”後,就從“牌桌”上退下。

而真正讓於冬和博納在行業裏站穩腳跟,是2001年的兩件大事,這比國產商業大片的浪潮還要早一年。這一年,電影製片權、發行權正式向民營企業放開,博納有幸成爲了全國第一個拿到民營發行牌照的民企;同一年,博納發行的小成本電影《我的兄弟姐妹》在內地大賣2000萬元(當年票房第6),使得博納和於冬開始在圈裏名聲大噪。

這次的成功,讓《我的兄弟姐妹》的製片人、香港導演文雋覺得於冬是個很可靠的人,便主動在香港電影圈幫於冬做宣傳。2002年,博納在和中影等公司的競標中拿下了港片《天脈傳奇》在內地的發行權——除了有文雋的背書外,更重要的原因或許在於於冬又一次抵押了全部身家,甚至包括自己的房子,在這部影片上首次採取了保底分賬的發行模式。

專訪於冬:博納不退潮

《天脈傳奇》

於冬的又一次“破釜沉舟”再度取得了成功,在撞檔《蜘蛛俠》的情況下,《天脈傳奇》最終還是賣到了近3000萬元,成爲當年華語片票房亞軍。這一年於冬的大女兒出生,於冬後來和央視透露,他給自己女兒起的小名就叫“於天賣”。

碰巧彼時香港電影正值復甦期、對外埠市場有着極大的渴求,因此《天脈傳奇》之後,香港電影圈的大門便徹底向博納打開了。那幾年裏,於冬頻繁往返於內地和香港、在香港電影圈結交了越來越多的朋友,也正是在那裏,於冬結識了香港傳奇製片人施南生,後者在日後成爲了於冬和博納的貴人,2010年博納在美上市時,施南生便在於冬身旁。

2003年,《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簡稱CEPA)正式簽署,港產片將不再受到引進大片的進口限制,而香港和內地的合拍電影則可以作爲內地電影進行宣傳和放映。這又爲博納的進軍添了一把火,靠着此前在香港積累下的人脈,博納獲得了大量港片的發行權,等到2009年時,80%在內地公映的港片都是由博納發行的。

但在成立後的第一個十年裏,博納並不總是順風順水。

博納一開始之所以能在發行上脫穎而出,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在於其搶佔了先機、抓住了市場空白。可隨着民營資本不斷進入影視行業,有越來越多影視公司開始崛起並進軍發行行業,這之中就有華誼兄弟、新畫面等原本以內容出品見長的公司。2006年,博納原本計劃發行的兩部港片,成龍的《寶貝計劃》與徐克的《七劍》紛紛被“截胡”,其中拿到《寶貝計劃》發行權的,正是影片的出品方之一華誼兄弟。

“這兩部大片的發行權旁落,讓我驚醒,要一直這樣下去的話,很多大片就拿不到了。”儘管早在2003年之後,博納就開始參與一些中小成本電影的出品,但直到這時於冬才意識到做產業鏈的重要性。於是於冬一面籌劃着擴大2005年就開始涉足的影院業務,另一面也開始更積極地投身到投資發行業務中。

恰好此時CEPA又就香港電影簽署了多項補充協議,包括允許合拍電影在香港製作等,合拍片市場進一步放開。於是希望能在合拍片上有進一步突破的陳可辛找到於冬,告訴他:“整個遊戲規則已經改變,我覺得我們應該順應這個潮流。”2009年,雙方合作的《十月圍城》在內地收穫了2.9億票房(全年第四),並收穫了18個金像獎提名。

專訪於冬:博納不退潮

《十月圍城》

“我們擁有投資製作的話語權了,開始投資給香港電影了。”於冬曾感慨,《十月圍城》這批片子是真正意義上內地主導的合拍片的開始。與此同時,這也是博納業務升級的起點,自此博納便正式站上了合拍片的舞臺,逐漸和徐克、林超賢、王晶等香港名導建立起了深度合作。

專訪於冬:博納不退潮

《十月圍城》主創們和羣演的合影

“香港影人的職業化程度很高,製片能力、預算控制、工業流程都非常專業。”於冬告訴毒眸,這幾年很多內地公司開始意識到工業化流程建立的重要性,而早在十多年前他就已經感受到了工業化的曼妙。正因如此,帶有港片基因的電影如今已經成爲了博納的王牌,從《追龍》到《紅海行動》,博納幾乎所有熱賣片的背後都有香港創作者的身影。

但無論是加快影院建設還是更多主導出品業務,都意味着大筆資金的投入,因此博納也開始積極去和資本進行接觸。2007年年初,在文化投資領域頗具盛名的兩家風投公司紅杉資本中國基金和SIG海納亞洲創投基金,攜手向博納注資1000萬美元。博納在完成了首輪融資的同時,也成爲了內地第一家成功和資本對接的民營電影公司,爲日後的赴美上市打下了基礎。

於冬的寒冬

2010年12月9日,博納作爲中國大陸第一家在境外上市的影視公司登陸納斯達克。敲鐘的那一刻,於冬喜極而泣,他在致辭中表示:“(博納要)努力創造一個偉大的夢想和奇蹟。”而幾天之前,博納在納斯達克門口屏幕上打出的宣傳口號,則是於冬夢想的一個具象:“與您分享中國電影的繁榮。”

專訪於冬:博納不退潮

博納登陸納斯達克

那一天可能是於冬創業以來最榮耀的時刻之一,但也是隨後幾年博納曲折之路的開端。

上市當天,博納影業開盤後的股價走勢難叫人順心,當日便跌破了發行價。而站在當下那個檔口,很多人沒有意識到的是,一場鉅變其實已經蓄勢待發。

就在博納上市的這一年,曾經位列“好萊塢八大”的米高梅宣佈破產,用於冬的話來說電影在美國成了“夕陽產業”,美國資本對影視公司——尤其是他們不瞭解的海外影視公司,自然信心大跌。

反觀大洋彼岸的中國國內,伴隨着大批中國影視公司開始擁抱資本市場,加之互聯網企業的入局,2010年後中國影視行業開始邁上發展的快車道。一方面大盤增速可謂一日千里,2010年內地全年票房僅有100億,而等到2015年時這一數字就來到了440億;另一方面資本也對影視公司青睞有加,A股市場相繼湧現出數十家影視類上市公司,並且股價都在隨着大盤的上漲不斷飆升。

但是這樣的熱鬧卻與於冬和他的博納無關。2010-2015年間,博納接連推出了《龍門飛甲》(6.84億)、《智取威虎山》(8.84億)、《澳門風雲2》(9.75億)等在內地熱賣的影片,總業績時常能排進內地民營影企前三。可即便如此,博納的股價卻長期處在低點,並沒有像國內其他民營影視公司一樣迎來爆發。

專訪於冬:博納不退潮

《澳門風雲2》(9.75億)

於冬對美股的耐心在2014年底上映的《智取威虎山》後徹底喪失了。這部由徐克執導的紅色電影,上映後在內地拿下了8.84億元票房,成爲了當時最成功的主旋律影片。但同一時間博納的股價卻一直在跌,等到2015年第二季度時市值甚至只有不到50億人民幣,僅爲華誼兄弟的十幾分之一,於冬直言“這讓我非常難過”。

面對美國資本的不信任和蓬勃發展的內地市場,於冬表示《智取威虎山》的遭遇讓他堅定了要回A股上市的想法。2015年年中,博納宣佈將私有化退市;一年之後,以於冬爲代表的買家財團,完成了私有化交易。

如果說2001年率先拿到牌照、享受到政策的紅利,2007年率先擁抱資本、成爲“民企第一”,博納成立的第一個十年裏似乎總能“領先行業一步”,那麼在第二個十年裏,於冬和他的博納也比很多公司率先感覺到了影視行業的變化和起伏。

那幾年的無數次採訪裏,於冬都曾經感嘆過“我自己很清楚地知道,我是在上市的時候失敗過一次的”。但在總結過往時,他又向毒眸表示並非全是遺憾:“錯過了資本的喧囂,但也算是有了潛心創作電影、練好內功的機會。事實上,這幾年博納主營收入一直在穩定上漲。”

而促使於冬回國的《智取威虎山》,正是博納在美期間最重要的收穫之一。這部影片不僅改變不了博納的資本路,更成爲了博納下一階段電影出品方向轉變的一個契機——雖然早在《十月圍城》時,博納就已經開始涉足主旋律影片的創作,但直到這時於冬才覺得摸準了門路。

“過往的主旋律都是概念先行,但是忽略了戲劇性。《智取威虎山》裏我們對八大金剛的部分進行了較大改動,讓故事更具戲劇性。”於冬告訴毒眸,從那之後,博納就開始有意識地用“新方式”做主旋律。

專訪於冬:博納不退潮

《智取威虎山》八大金剛羣像海報

具體到方法論上,於冬認爲博納在“改造”主旋律的過程中實現了兩大突破:一個是思想價值的突破,賦予了英雄人物家國情懷的同時也塑造了其生活上的細節,而不是單純貼標籤,在語境上更接近年輕人;令一個是美學價值的突破,在技術層面則要更貼近商業片,於冬認爲,如果還拿20年前的拍攝手法來拍電影,觀衆自然是不能接受的。

基於這套方法論,在決定從美國退市後的幾年,博納又主投主控了《湄公河行動》《紅海行動》等多部主旋律商業大片。在這一過程中,於冬對於商業化主旋律的信心也越來越強,最初發行《智取威虎山》時博納還刻意避開主旋律元素、怕年輕人不愛看,但如今於冬卻意識到觀衆並不排斥這些,於是便主動開始放大這些宣傳點,他覺得這叫“順勢而爲”。

唯一的出路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我很慶幸這些年因爲切換資本市場的軌道,讓我錯過了很多加槓桿的機會。如果行業最瘋狂那幾年博納通過融資拿了很多錢去併購,市值縮水後我的投資人會受到很大的損失。而一旦這些投資人撤出,對一個企業的成長來說會是一種傷害。一個優質企業的發展還是應該水到渠成,不能揠苗助長。”回首過去幾年,於冬直言博納其實是因禍得福。

專訪於冬:博納不退潮

於冬在今年的上海電影節論壇

但這並不意味着博納要放棄對上市的追求。於冬告訴毒眸,雖然博納這幾年的現金流情況不錯,也陸續拿到了阿里等公司的投資,可從融資的成本等來考慮,上市後利用發債等方式來融資,更利於公司的良性發展。

只不過行業飛速發展的紅利期已經成爲歷史,面對“不確定的未來”,博納該如何獲取資本市場的認可?

於冬的第一張牌,便是電影發行之外博納另一大現金流來源,電影的下游影院業務。截至目前,博納的影院總數已超過70家,位居國內影投公司前十。而就在今年年初,博納也終於拿到了自己的院線牌照。

拿到院線牌照,對希望在下游有所作爲的博納來說並非是終點,而更像是一個開始。去年年底有關部門下發的《關於加快電影院建設促進電影市場繁榮發展的意見》中明確指出國家“鼓勵電影院線公司依法依規併購重組”、“推動電影院線規模化、集約化發展”,希望推進行業整合。

專訪於冬:博納不退潮

博納國際影城

這也就意味着原本生存現狀堪憂的產業下游,將在極短的時間內迎來一輪洗牌,強者越強將成爲之後一段時間裏行業的常態。因此博納如果想要向一條具備競爭力的院線發展,在競爭越發激烈的下游殺出一條血路,甚至真正做到全產業鏈的打通、共振,仍然不會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對於下游業務的發展,於冬表示未來幾年博納主攻的焦點,仍然會集中在一二線城市的高端影院。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他認爲向三四線地區延伸,管理成本太高,對博納來說不是一筆劃算的生意;另一方面,一二線市場已經相對飽和、觀衆選擇越來越多,低票價卻無好服務,很難形成核心競爭力了。

“博納會聚焦票倉城市的大型購物中心,做相對高端的品牌店。”於冬透露,目前博納已經和多家地產公司達成了合作。“博納打動這些合作伙伴的邏輯,和出品、製片業務一樣,是靠我們的品牌,是要讓別人相信我們是願意專注做電影的。這幾年很多影院轉手、欠租反倒是增強了我們的競爭力,合作伙伴更願意選擇有品牌信譽度的公司合作,而不是迷信高房租。”

而於冬口中已經形成品牌的投資發行業務,其實正是他手裏的另一張牌。早在六年前,當有媒體問起於冬博納的王牌是什麼時,他就把博納轉型成功、投資發行業務蓬勃發展擺上了桌面,當時他給博納定下的目標是要“跟着中國電影大勢成長”,而此次採訪中他又向毒眸重申了這一目標:“別說跑贏大盤,如果一家公司每年都能不輸大盤、票房保持如此高的高增長率,那豈不是世界500強了?”

“可是今年大盤增速已經有所放緩了,觀影人次減少會對博納產生怎樣的影響?”針對於冬的小目標,毒眸提出了疑慮。於冬聽罷搖了搖手:“現在說今年觀影人次大幅下滑還爲時尚早,還需要整個電影圈一起團結努力,用好片來拉動大盤增長。任何下降都是因爲沒有好片,我希望‘中國驕傲三部曲’能拉動之後幾個大檔期。”

於冬口中的“中國驕傲三部曲”,算是博納多年拍攝主旋律所積累的經驗的集中體現,採訪的前半小時裏,於冬逐一向記者講述了“三部曲”的創作初衷和拍攝創新:從天津大爆炸開始,他就希望能拍攝一部關於消防員的影片,籌備多年後終於藉由《烈火英雄》將大連油罐區爆炸搬上了大銀幕;《中國機長》是博納和多家公司“競爭”後得來的一次機會,爲了拍好這部作品,他不僅斥巨資做了架1:1的飛機模型,還派導演劉偉強找了《薩利機長》的特效團隊來負責特效工作;至於《決戰時刻》,博納則聚焦了解放前夕的一些“小故事”,於冬堅信該片的觀賞性絕對不會差。

專訪於冬:博納不退潮

《中國機長》劇照

而按照於冬的規劃,未來博納的兩大業務板塊——電影內容業務和電影院業務,將做到均衡發展。至於當下較爲火熱的實景娛樂、IP授權,於冬坦言他也在思考、探索,不過還沒有找到合適的方法,畢竟如果只是做房地產,他覺得那不是博納最擅長的。

“我一直覺得,真正做強主業纔是當今影視公司唯一出路。”於冬告訴毒眸,“投資人的信心不是靠一部作品就能挽回的,而是靠未來幾年的努力去爭取的,做好產品,股價一定會慢慢回來的。我倒是希望經過去年資本市場的洗禮,大家能夠看清誰在裸泳。大浪淘沙、滄海橫流,方能盡顯英雄本色。”

本文爲作者 毒眸 分享,影視工業網鼓勵從業者分享原創內容,影視工業網不會對原創文章作任何編輯!如作者有特別標註,請按作者說明轉載,如無說明,則轉載此文章須經得作者同意,並請附上出處(影視工業網)及本頁鏈接。原文鏈接 https://107cine.com/stream/111831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