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的寶寶和奶奶在家,孩子非要喫雪糕,奶奶實在拗不過,就給同事打電話,電話裏孩子的哭聲震天,同事好言勸說幾句無果,對着電話就開始吼,你喫吧,喫了以後就鬧肚子,咱們就去看醫生,給你打針,你不聽奶奶的話,喫就行,我也不管你了。還別說,這招真管用,孩子抽抽搭搭地不哭了,同事也掛了電話。

罵孩子=摧毀自信?別再被帶溝裏去

過了沒一會,同事就開始後悔,偷偷跟我說,你說我這樣罵他,會不會傷害他?旁邊的張姐說,有啥影響啊?咱們小時候不也是這麼過來的嗎?我媽那時候讓我看弟弟妹妹,我不看,她還拿棍子抽我,嚇得我跑到奶奶家不敢回去睡覺,現在不照樣孝順父母?怎麼這年頭的孩子就這麼脆弱?罵幾句就有心理陰影了?

孩子犯了錯誤,父母該不該責罵?

在說到重要問題前,我們先來解決這個老大難,現在,我們對孩子的教育大多是鼓勵的,提倡快樂教育,孩子犯了錯誤,要耐心地講道理,引導孩子,但是有沒有懲戒呢?懲戒中應不應該包括責罵呢?過去的孩子打也打得,罵也罵得,沒聽說哪個孩子因爲被父母打罵,而產生了怨恨的想法,也從不曾因爲受到了打罵,而產生心理陰影,爲什麼現在的孩子,給人的感覺是如此脆弱?父母不小心罵了孩子幾句,或者說話的語氣稍微重了點,就開始各種擔心,各種補救,這種方式到底對不對呢?

復旦大學的錢文忠教授就曾經提到一個問題,我們對孩子的教育大多是鼓勵,沒有錯,但是懲戒呢?單憑鼓勵就可以完成教育了,我不相信。我覺得教育不能一味地讓步,我們對孩子要真的負責,孩子畢竟不是成年人,需要管教,需要懲戒,必須讓他知道教育不僅僅是快樂的,學習也不僅僅是快樂的。

一直提倡快樂教育的歐洲,其實規矩也嚴到了一定的地步,英國議院曾經通過一條法規,允許教師在歷經勸告無效的情況下,採取包括身體接觸在內的必要手段,迫使不遵守紀律的學生遵守紀律。新加坡小學的教室後面,懸掛着一把戒尺,孩子表現不好,可以按規定打手心三下,前提是必須有兩個老師在場的情況下才能執行。所以現在很多人也在呼籲,請把戒尺歸還老師,不知道父母舍不捨得。

罵孩子=摧毀自信?別再被帶溝裏去

孩子的教育包括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家庭中,孩子同一個錯誤犯了多次,父母屢次教導不果的情況下,是不是可以懲罰孩子?父母一再地壓抑情緒,讓孩子一再地觸碰底線,讓孩子知道犯了再大的錯誤,也只需要坐下來聽父母的教導,就可以矇混過關了,這其實是一種妥協和放縱。

所以當“吼叫”孩子被輕蔑看待時,有時候父母就陷入了一種道德綁架的怪圈,如果誰的父母被人知道經常吼叫孩子,他的教育方式就是完全錯誤的,也是受到指責的,而屢屢發生的孩子因爲心理承受能力太弱而產生自殘的行爲時,就又會把父母這種行爲的後果無限放大,嚇得父母不知道如何對待孩子纔好,孩子成了教育的主導,父母只是隨大流,這是不正常的。

罵孩子=摧毀自信=心理傷害?別再被帶溝裏

如果全社會都陷入對孩子讓步的狀態,想想該有多可怕?孩子們不完成作業,老師們一句重話都不敢說,孩子犯了錯誤,父母只能溫和地教育,別說打了,罵也不敢罵,社會讓一步,老師讓一步,父母再讓一步,孩子還能承接未來的壓力嗎?

很多父母已經開始反思這個問題,爲什麼對孩子越來越柔和,他的心理承受能力越來越弱呢?在這個殘酷的社會,到處充斥着不公平和競爭壓力,孩子要做好受委屈和喫苦的準備,如果連父母的責罵都承受不住,他進入社會將會承受巨大的反差,而這種反差足以摧毀父母和老師多年爲孩子建立起來的自信心,所以現在的孩子越來越脆弱。

罵孩子=摧毀自信?別再被帶溝裏去

《少年派》中的林妙妙,高三不好好學習,非要直播當網紅,被父母和老師發現後就開始自暴自棄,爸爸和老師苦口婆心地勸說,爸爸甚至對她低三下四,她呢,放學回來擺着一張臭臉,在學校裏就乾坐着,書包課本也不拿出來,採取無言的抵抗,最後媽媽王勝男實在受不了了,揚言要揍她,林妙妙呢,乾脆跑出了家門,站在了樓頂上,用這種方式來威脅父母,最後媽媽暈倒了,她才幡然醒悟,開始好好學習。

爸爸的鼓勵和媽媽的訓斥,哪個更適合林妙妙當時的狀態?我想不少父母會選擇後者,因爲她犯錯的成本太低了,只要我拿出一副“死豬不怕開水燙”的樣子,父母就拿我沒辦法,她太知道父母的底線在哪裏了,媽媽罵她吼她,都會有爸爸攔着,所以媽媽王勝男在對女兒教育無果的情況下,衝着老公林大偉喊出了這樣一句話,都是你給慣的,我在教育她的時候,你就一個勁地撤火,現在怎麼樣?她成了這個死樣子。

罵孩子=摧毀自信?別再被帶溝裏去

當然,這裏並不提倡吼叫教育,但是大面積的鼓勵孩子的前提下,是否可以適當地責罵和懲罰呢?我想這一點都不違背現在的教育理念,一個朋友跟我說,我從小被我媽罵到大,別的不行,就一個優點,你們誰也比不過我,那就是心理素質好。可不是,她被領導說幾句,跟沒事人一樣,所以領導都特別喜歡她的性格,大而化之,她從不跟同事鬧矛盾,因爲大大咧咧,用她的話說,叫做臉皮特別厚。其實就是心理素質好,抗壓能力高,因爲她媽媽已經把她強大的內心給鍛煉出來了,在《少年派》中,錢三一的媽媽有文化有內涵,從不衝孩子發火,但這種壓抑的家庭環境中,錢三一卻羨慕林妙妙,她整天被老媽圍追堵截,卻是他們中心理最健康的,由此,吼叫並不等於心理不健康,也並不等於傷害。

罵孩子=摧毀自信?別再被帶溝裏去

所以在教育中,不能一味地忍讓,必要的控制、約束是對的,這樣說是不是可以任意地責罵孩子呢,當然也不是,有三種罵孩子的方式,跟毒藥一樣,能夠摧毀孩子的自信,無論任何時候,都不能提倡。

撒氣式的責罵

所謂撒氣式的責罵,就是父母以發泄情緒爲目的,對孩子發火,可能孩子確實犯了錯誤,可能單純地只是想找一個出氣口,這樣的父母不在少數,孩子的一點小缺點就會被無限放大,父母用過激的言行衝孩子一頓吼叫,事後必然會後悔,但是下一次還會是這樣,如此惡性循環。

而爲什麼撒氣式的責罵會發生在孩子身上,原因其實很可悲,那就是衝孩子發火的代價太低了,衝父母發火,可能會被父母責罵,回頭還要道歉,衝配偶發火,可能會爆發更大的爭吵,還會破壞夫妻感情,孩子可以原諒父母的任何錯誤,父母的發火沒有任何損失,事後也不必糾結道歉,給孩子買點好喫的,誇她兩句,就風平浪靜了,這樣的父母不會考慮孩子的感受,他的脾氣就像是不定時炸彈,說爆就爆,沒有任何理由,不分時機和場合,孩子的心無時無刻不在懸着,他會非常沒有安全感,甚至,當着外人的面,父母就可以肆意衝孩子發火,孩子會慢慢變得自卑,膽小,這種責罵方式,是非常消極的。

侮辱性的責罵

任何有傷自尊的責罵,都是對孩子自信心的一種摧毀,你怎麼這麼不上進,天天就知道玩。腦子鏽掉了,怎麼一點都不打彎?你看看你,再看看別人,是不是比你強千倍萬倍,你這輩子都趕不上人家。我怎麼這麼命苦,攤上你這麼一個孩子。還有更嚴重的,連着老公一起罵,你瞅你爺倆,一樣一樣的,真不愧是隨根兒。你怎麼這麼隨你爸,缺點一大堆,你爺倆可真是天造地設的一對,等等,這種帶有人格歧視,侮辱和貶低性的語言,會讓孩子變得自卑,並且不利於良好性格的塑造,內心的秩序也會遭到破壞,這樣的孩子內心無法平靜,就像是戰後的戰場,雜亂不堪,已經支離破碎。

罵孩子=摧毀自信?別再被帶溝裏去

抱怨性責罵

所謂抱怨性責罵,就是把消極的負能量統統講給孩子聽,我怎麼這麼命苦,生了你就沒有好過,真後悔結婚生孩子。你爸今天又不回家,不知道去哪裏鬼混,丟下咱們倆相依爲命,日子真的沒法過了。一個人的內心,會通過面部表情和語言投射出來,當你內心都是正能量的時候,傳達的是開心和放鬆,反之,就是消極的負能量,一個孩子內心總是被負能量填滿,他還如何成爲陽光的孩子?

父母把生活和婚姻中的不滿,在訓斥孩子的時候,統統都撒出來,孩子會對生活充滿消極,對婚姻不抱希望,將來極有可能是一個不想結婚不願意負責任的人,他看透了人性的弱點,看盡了黑暗的一面,做事和性格中也全是消極的思維,這是對孩子極大的傷害。

當孩子犯了錯誤,父母需要怎麼做呢?

我們當然不提倡單純地責罵孩子,而不講道理,當孩子犯了錯誤,必要的懲罰是有的,但這也分前提,如果孩子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犯了錯誤,或者這麼做的初衷是好的,那麼就沒有必要懲罰孩子,古代人也早已經明示,七不責中的第二條就是愧悔不責。孩子已經有所悔恨,不要再責罰孩子,往他的傷口撒鹽。

當孩子犯了錯誤,第一次不要嚴厲地責罰,應該以講道理爲主,讓孩子知道這種事是不可以的,也要告訴孩子,如果再犯,就要懲罰了。當相同的錯誤犯了第二次,給過機會不好好珍惜,就要採取必要的懲罰措施,可能有的家長會罰站,可能會讓孩子承擔後果,當然,也有的家長會責罵孩子一頓,讓他記憶深刻,這都是可以的,懲罰的形式可以靈活掌握。

罵孩子=摧毀自信?別再被帶溝裏去

另外,父母不要在氣頭上責罵孩子,這樣很容易讓自己的言行過激,等徹底平靜下來再進行懲罰,可能會發現,想罵的話也變了味道,雖然嚴厲,但是起到的效果也是很不錯的。最後,懲罰孩子要就事論事,不要拔出蘿蔔帶出泥,陳芝麻爛穀子的事一塊往外說,也不要進行人身攻擊,單純地說這件事就好了。

人之所以跟動物有着本質區別,就是因爲受到了教育,有了良知和底線,父母都想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但是任何的成長,都是痛並快樂着的,一味地提倡快樂,是在對孩子做出讓步,讓步等於退步,等於裹足不前,真正的教育中,必須要有適當的痛苦,孩子明白父母的底線在哪裏,能夠感知父母的情緒,責罵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有毒的責罵,可能說罵也不準確,這裏應該是言語上的懲戒,告訴孩子錯在哪裏,父母爲什麼發火,孩子應該怎麼做,並期待孩子的下一次表現,有理有據,即使大聲地說,孩子也不會受到傷害,反而會因爲自己錯誤的行爲感到愧疚,繼而在愧疚中給自己設立底線,規範自己的行爲,這是一次成長,就如同梅花,沒有一番寒徹骨,哪有暗香撲鼻來。

所以,既然責罵避免不了,爲什麼不能正面陽光地運用呢?對此,您提倡什麼樣的教育方式呢?歡迎各抒己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