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曲30已落幕,入围”最佳国语男歌手“和”最佳作曲人“两项大奖的李荣浩遗憾陪跑。然而如今的李荣浩早已不是当年籍籍无名需要一座奖杯开启事业新版图的”作曲家“,持续不断的好作品、火爆秒杀的演唱会、大热综艺的歌唱导师,华语乐坛炙手可热的唱作人。

我不禁回忆起初见李荣浩的2013年,”一个高大硬朗小眼睛的安徽大男孩,聊到音乐时有着侃侃而谈的自信和傲气,还有一份傻傻的执着“,6年过去,更成熟,清醒,所幸那份对音乐的执着、坚定,从未改变。

我们一边听李荣浩,一边打自己的脸

文/流水纪

我第一次对李荣浩这个名字印象深刻,是因为赵薇的专辑,《我们都是大导演》。在那张2009年发表的唱片里,李荣浩挑大梁担任制作人及多首作品创作,让赵薇呈现出一种自在、迷人又多元化的风格。也在那一年,蔡旻佑很有人气的KTV金曲《你看不到的天空》作曲一栏上同样出现“李荣浩”的名字。那时候我在读大学,不确定这个人是台湾还是内地的,网上查了查作者资料,于是心里牢牢记住“这是个很会创作抓耳旋律的音乐人”。

第一次见到李荣浩,是2013年初了。那会儿我已经是唱片行业一名从业者,和同行朋友聊天时提到几个自己一直欣赏但不认识的音乐人,于是正好和荣浩熟识的朋友安排了见面。我们去了荣浩的录音棚,那时他正埋首做第一张专辑《模特》,一个高大硬朗小眼睛的安徽大男孩,聊到音乐时有着侃侃而谈的自信和傲气,还有一份傻傻的执着。他带着一点得意和兴奋播放还在制作中的几首主打歌给我们听,大家聊到他为那些台湾人气歌手写的畅销金曲,谈到为何频频用他的曲却不找他制作,还有他给陈坤、赵薇做的那些散发出不同气质的唱片,我们聊得很开心,也约好以后一定要合作。

后来在第二届音悦台颁奖礼,也就是TF BOYS第一次获得万众瞩目的那个夜晚,我坐在内场,深陷一堆为了几个13岁小朋友而声嘶力竭疯狂叫喊的少女熟女粉丝阵营里,头晕目眩之际,竟然看到荣浩和梁晓雪、铃凯还有崔龙阳一起登上了五棵松舞台,作为“音悦人”带来一段自弹自唱的组曲表演。我很惊喜,但是随之看到大批女粉丝们纷纷冲向了厕所。活动散场后我给荣浩发微信,他说他就是觉得能在这样一个舞台上表演就挺开心了,哪怕他知道那并不是他的主场。反正,一步一步来吧,继续努力。

再后来,就是他推出第一张专辑《模特》,入围台湾金曲奖五项大奖,以黑马之姿拿下“最佳新人”桂冠,签约国际大公司华纳,最近又发表了他的第二张专辑,名字就是简简单单的《李荣浩》。我为荣浩感到开心,也感慨着他之于内地乐坛的意义:说起来,他算是这些年选秀歌手垄断内地乐坛新人输出渠道并覆盖整个乐坛大环境之后,所出现的第一个通过品质和口碑顽强成长起来的“新人”歌手,在他于这个行业坚守十年后!

我想我们应该感谢李荣浩,他让大家注意到“品质”和“口碑”在这样一个兵荒马乱的时代,这般一个动荡不安的行业,还是可以发挥些许作用的存在。但对于他最大的肯定,竟然是来自于台湾。曾经我们对台湾流行音乐顶礼膜拜,从“潮”开始感受对岸清新海风中吹来的阵阵歌声,感受流行音乐的别样魅力。

多年以后,我们终于“熬出头”,在CD集体衰败的年代,井然有序的台湾唱片业也陷入困境,似乎来大陆谋生才是唯一手段,我们可以理直气壮指责“弯弯”的流水生产线多么乏善可陈,还是咱自己地大物博,资金丰厚,看看,多少台湾艺人和制作人都得来大陆混饭吃!可我们真的对好东西给予了清醒的认识和尊重么?

《模特》推出后,内地不少乐评人给出好评推荐,但主流媒体和大众的反应是冷漠的、不以为意的——这个人给赵薇、王心凌、A-lin、信、刘惜君写过许多素质不低传唱度不差的歌又如何?给陈坤、赵薇担任过制作人又如何?找来陈坤合唱《演员与歌手》又如何?王菲都在微博转发《作曲家》并称赞是“帅歌”了又如何?!

这样继续的冷漠和不以为意着,习惯怀念过往有多美妙,但对眼前在努力的探索者们视而不见或者不屑一顾,有点像是张爱玲笔下封建没落家族的遗老遗少,喃喃咒骂现在市场多么不景气,作品多么不用心,念叨过去了的黄金年代多辉煌,却不知道真正想要翻开新的一页,终究是要靠新的人,新的力量!那么台湾呢?到了今天,我们可以堂而皇之将蔡依林的《PLAY我呸》和《我的滑板鞋》《小苹果》一同归为“2014年度神曲”之类,但是细细研究下人家歌曲的制作理念和水准,真是要用“无地自容”来形容自己吧。

李荣浩的叫好不叫座,或者没多少叫好就开始陷入毁誉参半尴尬的状况,也是因为台湾流行乐坛的瞩目而迎来转机——2014年5月他凭借《模特》入围第25届金曲奖最佳国语男歌手奖、最佳新人奖、最佳专辑制作人、最佳国语专辑、最佳作词奖等五项大奖提名,成为最大黑马;同年6月夺得第二十五届台湾金曲奖最佳新人奖,是内地歌手首次获得台湾金曲奖最佳新人奖第一人,9月份签约华纳唱片,岁末隆重推出第二张专辑《李荣浩》……

在一连串来自台湾主流音乐界的褒奖下,内地才姗姗来迟地注意到这个快30岁的男人到底是何方神圣,带着惊讶点开他的歌曲……很快,我们又打鸡血般兴奋地给李荣浩贴上了一连串标签:方大同,陈奕迅,John mayer……抛开那些似是而非的东西,完整聆听他的一整张专辑,自然会有属于自己的判断。词曲编制唱,李荣浩呈现出一个高水准唱作及制作人歌手的态度,第二张专辑和第一张专辑相比,他进一步放大自己的创作比重,除开篇《喜剧之王》找来黄伟文及倒数第二曲和老搭档周耀辉合写《天生》之外,他几乎包揽了所有歌曲创作。

不过,我写这篇文章的重点,已经不再是评述他的第二张专辑到底多么优秀,我只愿有更多人可以耐心聆听他的作品,而不是迫不及待进行质疑。在李荣浩身上,有太多曾经流行音乐黄金年代的闪光点,老实的,老式的,执拗的,执着的,比如坚持使用全真乐器来做音乐,坚持用一种呕心沥血的“轴”一点点雕琢词曲,不完美,可真的够好够用心,正因如此,深陷困境但还是能诞生《山丘》的台湾乐坛和他产生了深深共鸣。

李荣浩的意义,不应该是给乐坛贡献一个毁誉参半的新人,或一个从默默无闻到金曲加身再到签入华纳的麻雀变凤凰传奇, 李荣浩的意义,难道不应该让大家更加注意到“音乐”和“才华”这件事么?那么,与之对应的“品质”和“口碑”还有用吗?至少,被视为已经没落的台湾乐坛选择给李荣浩热烈欢迎,我们自己却后知后觉地迎来了一次尴尬的“打脸”。

原文发表于2014年

-EN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