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块长5.29厘米、宽0.24厘米的动物骨头,不足一个成年男子中指长,上面那条黑黑的痕迹,刻着《清明上河图》全图!!!

这件雕刻在骨头上的《清明上河图》最近获得了上海大世界吉尼斯之最,还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

请恕我们没有如此高倍放大镜把细节图放大给读者看看 图片来源:中新网

《清明上河图》局部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用微雕技艺复原《清明上河图》的艺术品远不只这一件,去年,一位民间艺术家花费20年时间,用白犀牛角完成了这一传世佳作的立体微雕件,茶楼、行人、车马、船只等在内嵌灯光的映照下栩栩如生,让人惊叹。

牛角微雕《清明上河图》 图片来源:大公网

一花一天堂,一雕一世界。用这个颇具禅意的诗句来形容微雕艺术再恰当不过了。见微知著,以小见大,这正是微雕最具魅力的地方。

骨雕作品 图片来源:中新网

微雕在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据《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记载,战国时,卫国有人能于棘刺上刻母猴。刺上刻猴已然神乎其技,时人居然还能分出公母,技艺当真登峰造极。

骨雕作品 图片来源:中新网

但很多人了解微雕,也许是从一颗核舟开始的。

中学语文课本里,有一篇文章,叫《核舟记》。

魏氏《核舟记》载: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文中说,王叔远能在“曾不盈寸”的橄榄核上刻出一只木船,小小船上刻有苏东坡、鲁直、佛印、船夫和童儿5个人物,神态各异,船上装饰、摆件均具,人物衣褶飘然有致,四扇米粒大小的船窗还能开启自如,让人叹为观止。

明 • 仇英《赤壁图》

因而《古玩指南》一类书籍将核舟列为宫廷秘藏,达官显贵奉为宝中之奇,贵于金银。

在明代,上至皇帝官宦,下至普通百姓,人人都视微雕艺术品为珍宝,并流行将其与玉器、扇坠等佩饰在一起,以此为炫耀。当时的江南有一种说法:

“凡文人必手持折扇,有折扇必有核雕扇坠。”

核雕挂件 图片来源:中新网

但长期以来,海内外文物考古工作者一直未曾发现过明代美仑美奂的核雕实物或图片,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国宝大观》一书,只得将那枚珍藏于台北故宫的清代陈祖章雕刻的橄榄核舟(长3.4厘米)奉为国宝。

珍藏于台北故宫的清代陈祖章雕刻的橄榄核舟

而就是几年前,宁波镇海发现了一枚桃核舟。

此枚桃核舟首尾长2.9厘米,高2厘米,共刻有5个各具神态的人物。精妙的小窗有轴,可灵活开关。经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史树青等专家鉴定,确认它是明代精湛的手工艺品,与《核舟记》中描述吻合,是迄今发现的世上仅存的明代王叔远所作果核雕刻品。也是世上现存果核舟中雕刻年代最早、形体最小的核舟。这一国宝的失而复得,填补了我国现存明代核舟的空白。可惜未见媒体披露出这枚核舟的照片。

而常熟市博物馆藏有一枚清代杜士元制《渔乐图》橄榄核舟,是迄今仅见的杜士元作品。核舟呈深枣红色,雕刻者就着橄榄核天然外廓弧线随形,而雕刻出船底与船篷。另有广东增城市博物馆藏有一枚清咸丰四年鼓声所创作的苏东坡夜游赤壁花船。

清代 杜士元橄榄核雕“渔乐图” 常熟博物馆藏

现如今,即便是后人复制的“东坡夜游赤壁”核舟佳作,都能叫价30万元左右,可想而知世人对这一古老技艺的兴趣和好奇。

长春民博会展出的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须培金的核雕作品《苏东坡夜游赤壁-核舟》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从甲骨上小如芝麻的字迹到长不盈寸却各部位俱全的核舟,再到象牙板上的微缩字画,微雕艺术源远流长,浓缩着大千世界、百味人生。

一颗原本被人食后遗弃的果核,通过富有想象力的艺人们的刀技,精雕细刻,化废物为神奇,如此鬼斧神工的想象力和技艺,让人不得不惊叹,老祖宗的手艺,也太好了吧!

须培金的核舟《 苏东坡夜游赤壁》 图片来源于网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