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朝有個書法家,你不一定了解。

但是告訴你,

他的作品融合了米芾和顏真卿,

你應該會感興趣!


大明朝有個書法家,他的作品融合了米芾和顏真卿



他善於把捏風格,融古合今,精於創作,

以他的水平,都能入中國書協百十次了。

但以他性格,估計對中國書協毫無興趣。

我們接着欣賞:


大明朝有個書法家,他的作品融合了米芾和顏真卿



他的書法,點畫精妙,筆勢俊逸,意境空遠清逸,他自幼穎異,學蘇軾、米芾,對蘇、米墨跡,最爲喜愛,雖殘碑斷簡,也必搜採,手自摹刻,成《晚香堂帖》及《來儀堂帖》。名重當時。

明代很流行扇面,

我們看看他的扇面書法:


大明朝有個書法家,他的作品融合了米芾和顏真卿




大明朝有個書法家,他的作品融合了米芾和顏真卿



別猜了,他叫陳繼儒(1558~1639)

系明代大文學家、書畫家。字仲醇,號眉公、麋公。今上海人。工詩善文,書法蘇、米,兼能繪事,屢奉詔徵用,皆以疾辭。擅墨梅、山水,畫梅多冊頁小幅,自然隨意,意態蕭疏。重視書畫家的修養,贊同書畫同源。傳世有《梅花冊》《雲山卷》等,著《妮古錄》《陳眉公全集》《小窗幽記》等。

可能有人認爲和董其昌書風相像,其實相反,陳對董其昌的影響很大。

大明朝有個書法家,他的作品融合了米芾和顏真卿



陳繼儒的繪畫水平要高於董其昌。這種水平的差異,源於人品的差異。我們“插播”下他的國畫扇面。

大明朝有個書法家,他的作品融合了米芾和顏真卿




大明朝有個書法家,他的作品融合了米芾和顏真卿



不懂國畫的人,看着也很舒服。

剛纔和思友們說到,以他的書法水平,可入中國書協百十次了;但是以他的性格,應該是沒有興趣的!我們說說他的性情。

陳繼儒所處的嘉靖、萬曆年代是官僚集團之間鬥爭最爲激烈,最爲尖銳,最複雜的年代,陳繼儒二十幾歲時,朝廷上下各派官僚集團的政見不同,政治權力和經濟利益的衝突即將發展到高峯,陳繼儒爲避免加入這種鬥爭,也許是害怕這種鬥爭,決定拋棄功名,終生隱居。他的思想和精神狀同董其昌差不多,但董其昌卻在陳繼儒絕意仕途,下決心隱居的第二年參加鄉試,第三年參加會試,考上了進士,同時做了朝官,而陳繼儒始終不爲名利所動,終生隱居。

大明朝有個書法家,他的作品融合了米芾和顏真卿



父亡後,他移居東佘山,在山上築“東佘山居”,有頑仙廬、來儀堂、晚香堂、一拂軒等。自此之後,他閉門讀書,但仍與三吳名士來往。無錫顧憲成講學東林書院,招他前去,辭謝勿往。黃道周給崇禎帝上疏曾提到:“志向高雅,博學多通,不如繼儒”。陳歿後,葬於東佘山。

難得雅士,謙慎隱讓,世人敬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