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適逢全國佛學院畢業季,鳳凰網佛教推出特別策劃《佛門新生代:2019佛學院畢業季》,展現全國各地佛學院以及畢業學僧風采。在哈爾濱佛學院2019屆畢業典禮上,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哈爾濱佛學院院長靜波大和尚現場講話金句頻出,發人深思:“你總是覺得我在‘哈佛’學了兩年,那這容易把你毀掉”,“人生有三大不幸,第一就是少年得志”,“成長快的木材,它不一定是好的木材”,“不要一畢業了,就想當會長、當方丈”,“成長不是一蹴而就,哪有什麼人生開掛?”鳳凰網佛教編髮靜波法師講話如下:

“哈佛”第二屆男衆學僧畢業 靜波大和尚金句頻出

靜波大和尚在畢業典禮上致辭(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哈爾濱佛學院)


當年樸老曾經在上海全國佛教的教育工作上談到了三點,他說:當前佛教所面臨的問題,第一是培養人才;第二是培養人才;第三還是培養人才。我想,這個人才不是知識,當然不離開知識。我想,這個培養人才的內容,就應該是知恩報恩的人才、愛國愛教的人才、完善僧格的人才、知道自己是中國佛教徒這樣的人才。

知恩,我想應該是四點:國土對我們有恩,國家對我們有恩,父母對我們有恩,衆生對我們有恩,信仰——就是三寶對我們有恩。所以知道這四種恩,我們要去回報。報恩就是信仰,報恩就是僧格,報恩其實就是愛國。知恩、報恩我們一直都是離不開的,到什麼時候你沒有報恩的思想,你走不了多遠。你總是覺得:“我學了兩年,我在“哈佛”的。”其實那個容易把我們毀掉,所以知識和信仰還是有距離的。信仰是無私奉獻的,不抱怨,不委屈:這就是我應該做的事,無怨無悔,應該是這樣去理解。

“哈佛”做出的點點努力,今日的收穫,我想應該說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所以作爲修行來講,就應該是第一步而已。那麼無論是讀萬卷書走萬里路,還是學以致用,乃至佛教的發菩提心,利益別人成就自己,都在等待我們繼續努力,學無止境。而且不僅僅是要學書本的知識,要學會把書本的知識用到去擔當、去發心的路上。

無論是回到原寺院的同學,還是留下來的同學,我們都祝願他們,希望不忘初心,利他自利,護持常住,聽招呼,守本分。

隨着各地佛學院學僧的不斷畢業的學僧,我們欣喜之餘,也有了深深的憂慮。因爲從一點一滴做起,從小事做起,從需要做起,纔是最重要的。就顯得尤爲重要。沒有這樣的發心,就會令人憂慮。

如果不去踐行,又是另一種憂慮。要知道,“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所以紮根很重要,戒驕戒躁,擔當負責,或許正是擺在我們佛教面前非常重要的問題,理論都是灰色的,生活之樹常青。人生有三大不幸,第一就是少年得志。所以成長過快未必是一件好事。他少年得志,其實把這個人害掉了。比如成長快的木材,它就不一定是好的木材。

給大家講三個定律,這三個定律,第一個就是荷花定律。這個荷花很有意思,一個池塘裏的荷花,每一天都會以前一天兩倍的數量在開放,如果到第三十天,荷花就開滿了整個池塘,那麼請問:在第幾天池塘的荷花開了一半?回答是第十五天。其實錯!是第二十九天。有人回答說是十五天,其實事實真相是第二十九天才開滿了一半,這就是荷花定律。第一天開放的只是一小部分,第二天,它們會以前一天的兩倍速度開放,到第二十九天荷花僅僅開滿一半,直到最後一天,纔會開滿另一半。也就是說:最後一天的速度最快,等於前二十九天的總和。所以厚積薄發很重要,就是你要廣泛地深刻地積累。這就是著名的荷花定律。這其中蘊藏深刻的道理,就是成功需要厚積薄發,需要積累沉澱。

年輕人最忌諱的就是驕傲浮躁,我也有過,我覺得怎麼怎麼樣,後來我發現,我所有的苦難坎坷都是我生命中的財富。原來我曾經抱怨過,不平衡,其實你想優秀必須敬畏。直到你特別優秀的時候,你還會感恩這些個經歷。透過這個定律去聯想人生,你會發現,很多人的一生都像池塘裏的荷花,一開始用功地開,拼命地開……但漸漸地,人們開始感到枯燥甚至乏味、厭煩,你可能在第九天、第十九天,甚至第二十九天的時候放棄了堅持。在這個時候的放棄,往往離成功只有一步之遙,所以我們還是要堅守堅持。

很多時候,甚至可以說太多的時候,人能夠獲得成功,關鍵就在於毅力。據說人這一生大概能遇到七次左右的機遇,都是可以改變人生的機會的,而這樣的機會往往都是前期日復一日的投入和堅持才能遇到這樣的機遇。所以說,如果有夢想,就要先行動起來,然後堅定不移地去執行下去。這是第一。

第二、竹子定律。竹子用了四年的時間,僅僅長了三釐米,這個速度很慢。從第五年開始,卻以每天三十釐米的速度瘋狂地生長,僅僅用了六週的時間,就長到了十五米。其實,在前面的四年,竹子將根在土壤裏延伸了幾百平方米,所以這個苦難必須得經歷。做人做事也是如此,不要擔心你此時此刻的付出得不到回報,因爲這些付出都是爲了紮根,人生需要儲備,有多少人沒能熬過那三釐米?這三釐米居然需要四年的時間,比哈佛的兩年還要多。什麼叫價值?同樣是兩根竹子,一支做成了笛子,一支卻做成了晾衣杆,這兩根竹子的命運是不一樣的。所以怎麼樣呢?這個晾衣杆就不服氣地問笛子:我們都是同一片山上的竹子,大家都差不多,憑什麼我天天地日曬雨淋,不值一文,而你卻價值千金呢?笛子回答說:因爲你只捱了一刀,而我卻經歷了千刀萬剮,精雕細刻。

大家想一想,不是嗎?不要怕苦難,現在我們找各種理由不去負責任,其實你錯了,給你機會就是給你鍛鍊,要珍惜每一次機會,機會不是永遠都有,他看你行的時候纔給你,他要看你一點點沒有希望,他絕對不會給你,所以要珍惜那個機會。所以晾衣杆沉默了。是啊!你不服氣不行,你抱怨別人的優秀、自己的孤獨,因爲你沒有別人的經歷。

人生也是如此,經得起打磨,耐得住寂寞,扛得起責任,肩負起使命,人生纔會有價值。看見別人輝煌的時候,不要嫉妒,不要誹謗,不要說是非,時間久了,大家會發現你:原來你最不厚道。因爲你不但不厚道,不擔當,反而你阻止別人成長,大家慢慢會了解你。因爲別人付出的比我們多,比你多。

國學大師錢慕說:“古往今來有大成就者,訣竅無他,都是能忍肯下笨勁。”就是你要耐得住寂寞,你要專心致志,堅持不懈。

連胡適也說:這個世界聰明人太多,肯下笨功夫的人太少,所以成功者只有少數人。不多呀!因爲他沒有韌勁!

說起錢鍾書滿腹經綸,人們往往歸功於他天分高,記憶力強。其實,錢鍾書學問博大精深,更多來自於後天手不釋卷的苦功。錢鍾書大學同窗許振德這樣描述:在校時,以一週讀中文經典,一週讀歐美名著,交互行之,四年如一日。每週赴圖書館借書還書,必懷抱五六巨冊,且奔且馳。且閱畢一冊,必做札記……來回這麼還書都跑着這樣做。

佛教說:不異舊時人,就是還是你,只異舊時行履處,就是你的所作所爲跟你原來不一樣,你想的跟別人不一樣。所以不要琢磨,說:我一畢業了,我想當會長、當方丈。我告訴你,那個他是需要責任的,需要能力的,到了一定時候自然就讓你當,你不當都不行。當然,你妄想當是當不了的,當也當不好,因爲沒有良心,你怎麼幹?怎麼能幹好呢?姑且把信仰拋開在外,你有沒有良心?你有良心就能幹好。你如果有信仰,連良心都不存在,那還能幹好嗎?所以我說的都是苦口婆心的話,所以我要說真話。“心在一藝,其藝必工,一心在一職,其職必舉。”成長不是一蹴而就的,哪有什麼人生開掛,只不過是厚積薄發,這叫竹子定律。

第三,金蟬定律。蟬,要先在地下暗無天日地生活三年(有一種美國的蟬,要在地下生活十七年)。難過不難過?難過!忍受各種寂寞和孤獨,依靠樹根的汁一點點地長大,然後在夏天的一個晚上,悄悄地爬到樹上,一夜之間就變成知了。然後期待太陽昇起的那一刻,它就可以飛向天空,衝向自由。

如果不去踐行,又是另一種憂慮。要知道,“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所以紮根很重要,戒驕戒躁,擔當負責,或許正是擺在我們佛教面前非常重要的問題,理論都是灰色的,生活之樹常青。人生有三大不幸,第一就是少年得志。所以成長過快未必是一件好事。他少年得志,其實把這個人害掉了。比如成長快的木材,它就不一定是好的木材。

很多人一生就像池塘裏的荷花,一開始用力盛開,但是總覺得自己綻放得不夠,所以感到厭倦,慢慢地。我想,這三個定律對我們的人生、對學佛來講,我想它是有深刻的警醒的。所以無論是創業還是人生,我們缺少的不是能力,不是技巧,不是模式,需要的是堅持和毅力。笨,沒關係,我想,高僧大德很多人都不聰明,但是他們能忍耐,能堅持,最後他們成功。只有堅持量變,才能最後完成質變,才能突破成功的臨界點,取得最後的成功。中國有句老話叫做:行百里者半九十。走一百里路的人,一半走了九十就停下來,因爲嫌累,然後還去找藉口,說:“我不走了。”“爲什麼不走?”“因爲別人給我下絆子。”其實你要走,你要堅持,差那一點點,你突破了,你就成長。

走九十里路纔算走一半,因爲很多人堅持到九十里路就放棄了,所以我們信仰中的佛菩薩祖師大德的故事更是不勝枚舉,太多太多,因爲我們不想多說了,我們只想講社會人的這幾個規律,我們自己學那個佛菩薩的榜樣,那簡直就令人震撼,比如說龍樹,比如說提婆,太令人震撼了!那種發心我們有嗎?很羞愧。這些定律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人拼到最後,拼的不是運氣,不是聰明,而是毅力、堅持。如果有了毅力,何懼滔天巨浪、艱難困苦,人生沒有捷徑,學佛更要擔當。

心中有真正理想和信仰的人,都在低頭幹活,沒有東張西望,更不會抱怨、牢騷,沒有時間計較,沒有時間煩惱,因爲努力不苦,不努力的人生才苦。努力你不苦,因爲你在忙碌,然後你就忘了痛苦,甚至你忘了衰老;不努力的人,天天琢磨喫什麼好,喫什麼能夠長生不老,最後都死得更快。因爲你心態就不好,他身體能好嗎?在最年輕的人生階段,喫苦是必然。是必須,也是必然的,年輕輕的你爲什麼不幹活?不幹活,那是一種罪惡。實在不必斤斤計較、患得患失。所以說,孤獨和寂寞正是我們的動力和證明。所以你要行動,你不行動不行。

再一次表示感謝和祝賀,希望各位領導、省市宗教局、省市佛教協會一如既往支持哈佛的辦學,感謝各位法師堅持不懈地教書育人,也感謝各位同學來這裏學習,也希望大家常回家看一看,這是我們的家。謝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