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市生活的孩子独自去河边玩耍的机会相对较少,但其实很多溺水不仅仅是发生在海边和河边,游泳池也是儿童溺亡的高发地。有些家长认为只要牵着孩子的手过马路就很安全,但就像视频中的孩子,一下挣脱妈妈的手才导致悲剧的发生。

点击“福建电视台少儿频道”订阅哦!

破解三大儿童“危险区域”的三大锦囊

安全问题 不可小视

孩子越小,外在危险因素对他的影响就越大。据数据显示,意外伤害占我国儿童死亡原因总数的26.1%,这个数字还在以每年7%-10%的速度增长。

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全球儿童安全组织联合发布的《中国青少年儿童伤害现状回顾报告》里曾经有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中国每年有超过54000名儿童因意外身亡,平均每天148人。

生命从来不允许试错,也容不下任何托词借口。

三大杀手

在0-14岁儿童中,比例最高的三种安全事故分别是:溺水、交通事故以及坠落

小编现在来盘点一下这三大“杀手”,我们希望能再给父母们敲个警钟,提个醒:儿童安全教育是所有教育的基础,没有安全教育,一切都归零。

溺水篇

恐怖的无声溺水

当儿童溺水时,首先会被水呛到,所以出于本能反应,溺水的儿童会进行短暂的挣扎。

这个过程就是不易被我们察觉的“玩耍”阶段,呛水后,孩子会慢慢下沉,这时肺部已经进了一些水,孩子会拼命仰着头,把头伸出水面外,以求能呼吸到氧气。

这个时候,孩子就进入 " 无声溺水 " 阶段。

安全误区

城市生活的孩子独自去河边玩耍的机会相对较少,但其实很多溺水不仅仅是发生在海边和河边,游泳池也是儿童溺亡的高发地。

而且溺水并不是我们在影视剧里看到的,溺水者会双手乱挥、用力拍水、大声呼救。

孩子溺水的真正状态,就是不会呈现什么异常状态。所以在带着孩子去游泳馆游泳时,一定不能让孩子离开你的视线。

溺水措施“六不准”

1、不准私自下水游泳。

2、不准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

3、不准在无家长或老师带队的情况下游泳。

4、不准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

5、不准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

6、不准不会水性的学生擅自下水施救。

交通事故篇

事故重放

4月3日,家住温州的黄某鹏驾驶校车从自家院内准备开车去维修车辆,在起步前行的过程中,车辆右前轮与在旁玩耍的儿子黄某轩(2岁)发生碰撞,虽然事故发生后,黄某轩被立即送往医院救治,但最终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身亡。

安全误区

据调查显示,每10起儿童道路交通伤害中,就有4起受害者是儿童步行者。

中午11时至下午1时、下午4时到5时,是一天中儿童道路交通事故的高发时间段,而进入汽车盲区造成的事故较多。

有些家长认为只要牵着孩子的手过马路就很安全,但就像视频中的孩子,一下挣脱妈妈的手才导致悲剧的发生。

大人带孩子过马路最正确的方式,不是牵着孩子的手,而是牵着孩子的手腕。

只要牢牢握住孩子的手腕,再活泼的孩子也难以挣脱,安全就在家长的掌握之中。

专家提示

过马路走斑马线,不要横穿马路

小朋友的视觉感官发育尚未完善,在过马路时,常常不能准确估算出汽车的时速和距离,一定要让孩子遵守交通规则,注意看红绿灯,确定没有车辆通行再过马路,宁可多等几分钟,也不要和汽车抢道。

不要在马路上、停车区域逗留玩耍

小孩子体格小,司机在开车时存在视觉盲区,尤其是小孩子喜欢蹲在地上玩耍,这大大增加了事故发生率。

坠楼篇

事故重放

2019年2月23日上午,桐木某住宅楼发生惊险一幕,一个6岁小孩因家长外出,将其反锁家中,不慎从3楼坠下,所幸由于楼层低,小孩只是骨折,没有生命危险。

她是幸运的,然而大多数时候没有幸运的小孩,只有伤心欲绝的家人。

安全误区

据数据显示,儿童坠楼事件中,2~6岁的儿童占8成,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喜欢攀爬、喜欢探索,容易出事。

事故发生时4成以上家长不在孩子身边。有的家长认为出去取个快递,时间快,一会儿就能回来;有的家长认为女孩子文静,把孩子单独锁在家里,应该没事。殊不知危机恰好就发生在转瞬之间。

专家提示

1、非逃生用的窗户和阳台要装上防盗网,如果为美观可以安装隐形防护网阳台登高面到上沿的高度在110厘米以上,间隔小于10厘米。

2、如果家中只有一个大人和孩子,需下楼处理事情时,最好带上孩子,千万不要将其反锁在家中。

3、阳台地面不堆放杂物或摆放椅子,窗台附近应避免放置可攀爬的器物或家具(沙发、凳子、床、矮柜等),以免儿童攀爬致使坠楼。

部分文字来料来源:父母必读

编辑:武家翘

责编:张琪

破解三大儿童“危险区域”的三大锦囊

福建电视台少儿频道

ID:bbtv6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