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震樓器”

9月20日凌晨4點多鐘,在大連五一廣場附近的遠洋風景小區某幢住宅樓,傳來了“咣咣”的刺耳噪音。噪音是“震樓器”發出的,樓內不少居民被震得從睡夢中驚醒。安裝“震樓器”的,是住在6樓的年輕女子。原來,她認爲樓上鄰居彈鋼琴的聲音吵到自己,因而產生不滿。此後,她使用“震樓器”在晚間和凌晨“報復”樓上,卻導致其他鄰居跟着一起遭殃。轄區派出所和小區物業多次介入調解,但這個“結”仍未解開。(9月21日《北京青年報》)

近年來類似“奇葩報復”的手段越來越花樣翻新了。樓上住戶彈鋼琴聲吵人,樓下就安裝“震樓器”進行報復。對於樓下的住戶來說,這也許是一種無奈之舉,但是這樣做卻令其他鄰居跟着一起遭殃。如此,冤冤相報何時了?

隨着社會發展,人們生活節奏進一步加快,人員流動性進一步加劇,城市中的鄰里關係較之以往似乎越來越疏遠。“樓上樓下”的鄰里生活中,也經常會有些許矛盾。在這其中,噪音問題首當其衝。比如說,有些人很不自覺,夜間電視機聲音開得很大根本不考慮鄰居的感受,還有一些樓上的住戶,孩子在樓上又蹦又跳,家中經常上演“鍋碗瓢盆交響曲”,惹得樓下不能休息。多次交涉,卻是“屢教不改”,於是鄰里關係因此而緊張,“震樓器”等報復神器也就應運而生了。

中國自古講究“遠親不如近鄰”,相鄰而居是一種緣分,“鄰居好,賽金寶”。如今,我們在從傳統走向現代的過程之中,把建立在傳統之上的一些有益的文化心理棄之不用,而不是將其改造繼承,爲我所用。如今的經常引起大家關注的小區鄰里關係就是如此,過多把鄰里之間的公共秩序,交由物業來調節和管理,從而缺少了心理上的相互關照與自我約束。

和諧鄰里是和諧社會的基石,現在城市人口越來越多,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卻越來越遠,鄰里之間冷漠到老死不相往來、自私到完全以我爲中心,因而也從不考慮彼此的感受,這已成爲一種社會病。我們需要大力重構鄰里文化的和諧理念,更多在生活中交流互動,構建新型的鄰里關係,多些互相理解,多些互相關照,多些笑聲問候,少些噪音污染,少些冷漠無視,做到嚴以律己,管好自家人。樓上與樓下,只是“一板之隔”的鄰居,彼此應該多些換位思考,多爲他人着想,就會少一些矛盾,多一份和諧。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