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在124年之前的甲午海战,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转折点。虽然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战败了。但是参战的北洋官兵勇敢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却值得人们敬仰。经过考古学家的努力,前几年已经发现了致远号沉船,打捞起来后,出土了许多致远号上的遗物。2018年9月21日,考古学家们又确定了经远号沉船遗址。下面小编就给大家说一说,经远号的前世今生。

清朝末年,清军的装备是非常差劲的。面对列强的压迫,李鸿章提出了建设北洋水师的设想。经过朝廷批准后,由李鸿章负责采购北洋舰队所需要的舰艇。

北洋舰队最开始装备的都是小船,是从英国的造船厂订购的。这船到底有多小呢?北洋水师的官兵们把这种船称作为“蚊子船”,由此可见,这种船真的是小的可怜,完全满足不了北洋水师的作战设想。所以李鸿章转而向德国的伏尔铿船厂采购大型舰艇,也就是能够出海作战的巡洋舰。

李鸿章把所有的希望都押在了北洋水师上,所以在采购舰艇时,买的都是最新型的舰艇。朝廷也支持李鸿章的想法,所以预算给的也比较充足。李鸿章向德国船厂购买了定远和镇远两艘船后,多余的钱还能再买一艘,所以就又买了一艘济远号。

这样算起来,北洋水师就有三艘可以远海作战的大型舰艇,但是这些还不够。在福建水师被法军消灭后,李鸿章以此为契机,再次奏明朝廷,要求再购买四艘大型舰艇装备北洋水师。

李鸿章得到批准后,先后向英国和德国的船厂分别订购了两艘巡洋舰。英国建造的是致远和靖远,德国建造的是就是经远和来远。这四艘军舰,分别于1887年9月由清朝派遣军官开回国内,于当年的12月抵达厦门港。

当年去英国接收战舰的清军官兵,有五位长眠在了英国。他们因为生病,死在了大洋彼岸。他们的墓碑至今还矗立在圣约翰的墓地中,只是经历了这么多年,陵墓已经是破败不堪了。前几年曾经有人提议进行修缮,最后也不了了之。

这七艘大型舰艇基本上算是北洋水师的家底了,这次被发现的甲午海战沉船经远号,是一艘带有装甲的巡洋舰。长82.4米,宽11.99米,排水量2900吨。装备有35倍口径的210毫米主炮两门,150毫米副炮两门,其余37-75毫米口径速射炮共计10门,另有4具鱼雷发射管,造价约合86万两白银。这种吨位和火力配置在当时来说,算是比较先进的了。

令人惋惜的是,经远号最终在甲午海战中折戟沉沙,舰长林永升头部中炮牺牲,书写了近代海军史上最悲壮的一幕。虽然甲午海战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但是他们的勇气依然值得人们钦佩。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