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西藏歸來》

前言: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西藏夢!有的人一去再去,有的人卻裹足不前,於是西藏便成爲很多人心中神祕又嚮往、可望卻不可即的地方。2019年六一前夕,我終於完成了第一次西藏行,在此之前我和你一樣,也是躊躇再三、思慮再三、猶豫再三,怕高反、怕身體、怕喫住行……反正滿腦袋的擔心。如今,順利從西藏歸來,不由得想告訴我的友們西藏的所見所聞,想告訴大家西藏到底值不值得去?我在西藏看到了什麼?經歷了什麼?《我從西藏歸來》系列希望能給每個嚮往西藏行的朋友一丁點幫助,千言萬語併爲一句:西藏,一輩子值得一去的地方!

《我從西藏歸來》之六:十萬個等身長頭爲誰?菩提心慈悲懷只爲衆生

西藏之行,留給我印象最深刻的除了青藏高原的山山水水,還有就是大昭寺前,藏傳佛教信衆磕等身長頭的場面!

《我從西藏歸來》之六:十萬個等身長頭爲誰?菩提心慈悲懷爲衆生

每個藏傳佛教信徒一生最大的願望就是:從家鄉出發,歷經千里萬里,跋涉千山萬水,無論千辛萬苦,磕下十萬個等身長頭,用至誠的信仰、用五體投地的虔誠、用全身伏地去丈量大地山川,三步一叩,無論日曬雨淋,無論風雪交加,無論路途上遇見泥石流、塌方、還是雪崩、災難,都要去到聖城拉薩,去到大昭寺,在釋迦摩尼十二歲等身像前磕下十萬個等身長頭。

《我從西藏歸來》之六:十萬個等身長頭爲誰?菩提心慈悲懷爲衆生

十萬個等身長頭,藏傳佛教信徒一生至高無上聖潔虔誠的信仰!

在天高地遠、自然條件十分惡劣的青藏高原,藏民們跋山涉水,歷經千辛萬苦,不惜生老病死,都阻擋不了他們,都改變不了他們,他們一輩子最大的願望就是去大昭寺,去磕下十萬個等身長頭,那麼,我們不禁要問,他們爲什麼要磕十萬個等身長頭?他們到底在祈求什麼?

《我從西藏歸來》之六:十萬個等身長頭爲誰?菩提心慈悲懷爲衆生


《我從西藏歸來》之六:十萬個等身長頭爲誰?菩提心慈悲懷爲衆生

他們爲誰磕下十萬個等身長頭?爲什麼是十萬個?他們在祈求什麼?

在西藏,不論是在通衢大道還是在山間小道上,你都會看到叩等身長頭藏民的身影,他們手上和膝蓋上都佩着護具,前身掛着一塊毛皮圍裙,不懼千辛萬苦,從家鄉出發,三步一叩地向聖地拉薩進發。憑着他們的虔誠,用三、五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從很遙遠家鄉出發,三步一拜,一直拜到大昭寺釋迦佛等身像前。

《我從西藏歸來》之六:十萬個等身長頭爲誰?菩提心慈悲懷爲衆生

有人無端質疑他們磕等身長頭的意義,有人說他們愚昧,甚至有人說他們是在作秀?黃愛古典認爲,這些人這些質疑的聲音都是對虔誠信衆的不尊重,也是一種褻瀆!套用中國的一句古話“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這些懷疑者其實就是“以小人之心度信徒之腹”,因爲他們自己做不到,不想做,他們自己沒有宗教信仰,就無端懷疑別人這麼做的目的,就無端猜測別人的內心,的確可笑也是可憐。

《我從西藏歸來》之六:十萬個等身長頭爲誰?菩提心慈悲懷爲衆生


《我從西藏歸來》之六:十萬個等身長頭爲誰?菩提心慈悲懷爲衆生

在西藏,如果你在路上或者大昭寺廣場,親眼見到那些磕着長頭的人,仔細去看他們磕長頭時的神態,他們每一個動作,每一個表情都是極端虔誠、專注的!他們用行動告訴你他們的虔誠與真心,看到他們你一定不會懷疑他們磕長頭的意義。相反會爲你自己產生懷疑的念頭而感到慚愧。

《我從西藏歸來》之六:十萬個等身長頭爲誰?菩提心慈悲懷爲衆生


《我從西藏歸來》之六:十萬個等身長頭爲誰?菩提心慈悲懷爲衆生

磕長頭的人他們在路上不會相互交談、講話,如果有事情非要講不可,他們會先默誦經文以求贖罪後,才能開口。一路上,更不會參加任何娛樂活動,在叩拜的路上,絕對不允許有一絲的取巧。他們五體投地匍匐於地,雙手前直伸。每伏身一次,以手劃地爲號,起身後前行到記號處,再匍匐,如此週而復始,沒有半點偷懶或者投機取巧。

《我從西藏歸來》之六:十萬個等身長頭爲誰?菩提心慈悲懷爲衆生

藏民說磕上十萬個長頭纔算功德圓滿。十萬個等身長頭是他們一生最大的追求,那是他們至高無上的信仰!在大昭寺釋迦牟尼殿前有一根十分特別的立柱,上面釘滿牙齒,人的牙齒!這根釘滿了人的牙齒的立柱靜靜地樹立在那裏,卻響亮地告訴我們,告訴全世界他們矢志不渝的堅定的信仰。這些牙齒都是那些死在磕長頭路上的信徒們的牙齒。磕長頭的人有個不成文的規定,不管認識與否,路遇在半路朝聖去世的人,都要帶上一顆死者的牙齒,到達大昭寺後,把牙齒釘在那根立柱上,以幫他們完成心願。表示死者已經到過這個神聖的地方了,信徒們認爲,如果死在磕長頭的路上,那是最好的超度,是佛把他們收去了,也是很榮幸的事。

這是多麼虔誠的信仰,多麼堅定的追求,超越生死,高於生命,看到這根立柱,你的 內心有沒有受到感動、震撼?


《我從西藏歸來》之六:十萬個等身長頭爲誰?菩提心慈悲懷爲衆生

合十、頂禮、閉目,磕下一個又一個的等身長頭,用整個身體,作爲腳步,一伸一縮,一起一伏,向着壇城的中央走去。"我、及等虛空一切衆生,皈依十方三世如來之:身、語、意、功德、事業總集之體性,八萬四千法門之生處,一切聖者僧伽之主體……"這就是磕長頭的人所追求的意義。

《我從西藏歸來》之六:十萬個等身長頭爲誰?菩提心慈悲懷爲衆生

磕長頭是佛教中最高的頂禮,也就是兩膝、兩肘及頭頂着地致敬法,又被稱爲五輪投地、五輪着地、舉身投地頂禮、接足禮。頂禮的意義在於:讓我們把自己放在最低處,降服傲慢。所以,你看那些對佛陀胸懷敬仰的藏族人,只要看他們的面相,從他們的眼神中透出的都是平靜、善良,他們的神態會讓你感到心安,從而放下無謂的戒備。

《我從西藏歸來》之六:十萬個等身長頭爲誰?菩提心慈悲懷爲衆生

爲什麼是十萬個長頭呢?傳說宗喀巴大師誕生以後,從剪臍帶滴血的地方長出一株白旃檀樹,樹上十萬片葉子,每片上自燃顯現出一尊獅子吼佛像(釋迦牟尼身像的一種),“袞本”(十萬身像)的名稱即源於此。所以藏族同胞一併發心要把這十萬個佛像都禮敬到。

他們相信磕下十萬個等身長頭,見到釋迦摩尼12歲等身像金像的人,都能夠解脫三毒的痛苦,生起真實的信仰,具足一切見、聞、念、觸的功德,都能祈福避災,身後都能離苦得樂,升入天堂。

在內地,很多人會到寺廟燒香拜佛,他們都是有所求的,他們求的是佛主保佑他:升官、發財、健康長壽……而藏民們磕十萬個等身長頭的目的就單純的多了,他們不求世間的名利、錢財、地位,而是保持一個平等、慈悲、懺悔的心,磕下十個、一百個或者十萬個長頭。他們不是爲了自己,而是爲大衆,他們不是求現世,而是求來生。

曾經有位記者問一位二十歲的藏族姑娘,

“您在這裏磕長頭求的是什麼?內心求的是什麼?”

姑娘答 “爲了六道衆生能離苦得樂。”

記者又問“不是爲了自己?”

姑娘答 “不是爲了自己。

《我從西藏歸來》之六:十萬個等身長頭爲誰?菩提心慈悲懷爲衆生

我今天是爲了三千大千世界衆生的解脫而磕大頭,爲了消除三千大千世界衆生的傲慢心、嫉妒心和嗔恨心,爲了能讓所有衆生獲得慈悲心、平等心而磕大頭。這就是他們發菩提心來磕十萬個大頭的真正目的。

有首傳唱了數百年的藏族民歌唱到:

黑色的大地是我用身體量過來的,

白色的雲彩是我用手指數過來的,

陡峭的山崖我像爬梯子一樣攀上,

平坦的草原我像讀經書一樣掀過……

看着大昭寺廣場上,無數人磕着長頭的場面,那麼專心,那麼虔誠,那一剎,給我內心極大的震撼!抬眼遠方,遠山挺立,白雲繚繞,他們遠山跋涉,從遙遠的地方而來,經歷過風吹雨打,千辛萬苦,他們爲了什麼?他們祈禱着什麼?長路迢迢,跪拜於天地,他們祈求的是內心的充實和豐盈,他們祈求的是對佛主的一片赤誠之心,有了堅如磐石的信念,哪管身外的雨雪風霜,哪管山高水長,堅持!努力!一往無前!於他們而言,喫苦即是修行。

《我從西藏歸來》之六:十萬個等身長頭爲誰?菩提心慈悲懷爲衆生


《我從西藏歸來》之六:十萬個等身長頭爲誰?菩提心慈悲懷爲衆生

那一刻,我升起風馬,不爲祈福,只爲守候你的到來。

那一日,我壘起瑪尼堆,不爲修德,只爲投下心湖的石子。

那一月,我搖動所有的經筒,不爲超度,只爲觸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磕長頭匍匐在山路,擁抱塵埃,不爲覲見,只爲貼近你的溫暖。

這一世,我轉山轉水轉佛塔,不爲修來世,只爲途中與你相見。

《我從西藏歸來》之六:十萬個等身長頭爲誰?菩提心慈悲懷爲衆生


人生在世,不過百年,平凡也好,優秀也罷,或許每個人活着都應該有自己需要堅守的東西,都應該有自己追求的目標,或者也可以稱之爲是理想、信念、品格、意志,連周星馳都說:人如果沒有理想,和鹹魚有什麼兩樣?無論工作、學習、生活,都需要堅毅的品性和持之以恆的態度,而千萬不要把自己活成“鹹魚”。不放棄,不氣餒,不畏難,堅持!堅持!再堅持!

《我從西藏歸來》之六:十萬個等身長頭爲誰?菩提心慈悲懷爲衆生

許多人一輩子都很忙,卻做不好一件事,但朝聖者做到了,三步一叩,無懼風雪,無懼生死,用盡自己全部的心力只做一件事:在佛前磕下十萬個等身長頭,雖苦猶甜!

《我從西藏歸來》之六:十萬個等身長頭爲誰?菩提心慈悲懷爲衆生

感謝您關注黃愛古典的頭條號,感謝大家繼續關注《我從西藏歸來》系列,希望讓你看到一個你不曾瞭解的雪域高原。

《我從西藏歸來》之六:十萬個等身長頭爲誰?菩提心慈悲懷爲衆生



《我從西藏歸來》之六:十萬個等身長頭爲誰?菩提心慈悲懷爲衆生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感謝關注黃愛古典的頭條號,感謝你的閱讀、轉發、點評、分享。

《我從西藏歸來》之六:十萬個等身長頭爲誰?菩提心慈悲懷爲衆生

一路有你,處處都是好風景。因爲有你,生命更有意義!


《我從西藏歸來》之六:十萬個等身長頭爲誰?菩提心慈悲懷爲衆生

黃愛古典,愛古典,詩詞歌賦文,愛懷舊,山水風物情!願與你細細分享人間美好的一切。詩詞歌賦文,山水風物情,是我們來時的路,是前人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是人類精神的家園,無數經典的文化、傳統、思想、習俗,穿越時空,關照古今,讓我們念念不忘,融入骨髓,浸入血液。如果你也喜愛,就和黃愛古典一起記住傳統,回味經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