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人、士大夫“以茶養志,以壺怡情”的參與和表達,則讓這種精神力量浸潤在紫砂壺中,並藉着一代又一代的紫砂愛好者,不斷傳承。藉助於文人飲茶風尚的盛行與諸多著述家的推崇,萬曆年間宜興紫砂壺的生產,呈現出空前的繁榮景象。

世間茶具稱爲首之紫砂壺賞析

明末清初 硃砂合菱提樑壺

茶,澆灌着中國數千年的歷史文化。飲茶在中國有着悠久歷史,早在漢代至六朝時,人們已懂得把茶葉與姜蔥等混煮來喝。

紫砂壺的誕生和發展,與茶密切相關。

史料考記,紫砂壺始興於明代正德年間。明朝期間,由於朝廷下詔罷造團茶,使散茶的沖泡得到了倡導和普及。於是,滿足人們沖泡散茶的紫砂壺迎來一個極佳的發展時機。

世間茶具稱爲首之紫砂壺賞析

清末 陳永隆(款) 紫泥獅鈕提樑壺

明代中期,社會上飲茶和品茶風氣的提倡,使紫砂藝術得到極大提升。特別是宜興的紫砂壺,得到了好茶的文人墨客、士大夫一致推崇。文震亨的《長物志》說:“茶壺以砂者爲上,蓋既無土氣,又無熟湯氣。”李漁的《雜說》中也讚美道:“苟壺莫妙於砂,壺之清者又莫過於陽羨。”

藉助於文人飲茶風尚的盛行與諸多著述家的推崇,萬曆年間宜興紫砂壺的生產,呈現出空前的繁榮景象。

世間茶具稱爲首之紫砂壺賞析

乾隆 僧澹齋(款)紫泥圖朱壺

到清朝,紫砂壺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宜興紫砂壺造型的精妙和泥色的天然之美,讓雍正產生了濃厚興趣。加之乾隆嗜茶,講究品飲,年年在宮廷舉行茶宴,規模盛大。這些都讓非官窯的宜興窯深受影響,紫砂也屢屢成爲貢品。

紫砂材質的適茶性、造型藝術上的優美以及文人精神的注入,讓紫砂壺逐漸躍升世間茶具之首。

世間茶具稱爲首之紫砂壺賞析

清中 邵友蘭制 紫泥仿古壺

坊間傳頌的“宮中豔說大彬壺,海外競求鳴遠碟”即足以說明一切。明末時大彬與清初陳鳴遠這二位宜興紫砂壺名家,有如紫砂長河中的雙星,照耀了明清兩代的紫砂壺史頁。

壺藝名工和文人關係的密切,也爲紫砂壺帶來更多的藝術情趣。大彬聽從陳繼儒建議改大壺爲小壺,陳鳴遠與曹廉讓等文人的私交甚密,清中陳曼生與楊彭年的珠聯璧合,直至清晚梅調鼎、任伯年、胡公壽與王東石、何心舟等的金石唱和,皆爲例證。

世間茶具稱爲首之紫砂壺賞析

清中 孟臣(款) 朱泥仲芳笠帽掇球壺

以朱泥爲主要胎質的小紅壺,則依附於東南沿海的工夫茶文化,在十七世紀的明末清初便已開枝散葉。功夫茶民對茶事用具極爲講究,隱然有宋代“鬥茶”遺風,所謂“茗必武夷,壺必孟臣,杯必若深,三者爲品茶之要,非此不足自豪,且不足待客。”茶民對茶器求精崇古的風尚,使朱泥小壺盛極一時。

朱泥壺能爲古今茶家所癖,在於其善解茶意之質,潤澤如玉之美。閩南功夫茶與朱泥小壺的相遇,就像千里馬遇到了伯樂,此間也催生了諸多名工巧匠與傳世好壺。不喧不嘩的形制,極簡內斂的線型,都讓朱泥小壺展現陶都茶器的另番風情。

世間茶具稱爲首之紫砂壺賞析

江建翔制 段泥牛蓋蓮子壺

今天,紫砂壺早已突破了使用器具的侷限,進入了藝術收藏的領域,爲諸多紫砂愛好者所追捧。但溯本求源,無論精巧還是古樸,簡潔還是華美,紫砂壺仍爲泡茶之器具。

紫砂壺與茶在歷史長河中的不斷碰撞,成就了紫砂壺今天的地位。文人、士大夫“以茶養志,以壺怡情”的參與和表達,則讓這種精神力量浸潤在紫砂壺中,並藉着一代又一代的紫砂愛好者,不斷傳承。

世間茶具稱爲首之紫砂壺賞析

周桂珍制 綠泥四方壺

潘壺是紫砂朱泥壺系中具有傳奇色彩的經典壺式,是諸多老茶客心中茗戰之寶器。潘壺的形制,可見於清初,成名於嘉道年間的廣東潘氏。

“海山仙館”主人潘仕成,清道光廣東番禺人,是位具有文人情懷的鉅商。其先世以鹽賈起家,累官兩廣鹽運使。“海山仙館”收藏金石、書法、古籍善本等,被譽爲“粵東第一”,盛極一時,爲當時廣東屈指可數之文化場館,亦是清朝官員接見歐美使者或商人之場所。

世間茶具稱爲首之紫砂壺賞析

道光 朱泥潘壺

潘仕成是位嗜茶“茶客”,其品茶壺具特不惜重金延請宜興名手定製。茶具壺型款式相對固定不變,創作過程中不落款,不署名,以陽文篆字“潘”作爲印鑑。久之,此一款壺便以他個人之姓氏命名爲“潘壺”,“潘壺”成爲了私人定製之典範,爲一時之佳話。

此壺爲典型嘉道朱泥潘壺,式爲中潘。其壺身飽滿,蓋昂起有度,嘴把自然胥出,如自生成,氣韻貫通。壺體曲線起承轉折,渾然一體,不愧一代名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