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者们对于桥的讨论始终没有停歇的迹象,在热烈的谈论后,他们开始细数起了安化的桥:“我们这里有松园桥、倒桥、沙田大桥、双拱桥、锁水桥、小花桥、迎龙桥等。在这些桥中,据说倒桥是安化年代较远的一座,它原本位于董炳河中游、中村西北面,始建于清代中期,为木桥,但现在已经看不到了。

从红塔区小石桥乡驱车可直达江川区安化乡。据说,从明朝嘉靖年间起,许多居住在江川、玉溪等坝区的彝族和少数汉族群众由坝区迁入安化定居,并繁衍生息。安化乡境内有董炳河、塔冲河等多条河流穿过,形成了当地河流沟箐纵横交错、阡陌丘壑杂然相陈的自然景观和地理环境。世代生活于此的人们,为解决涉津之苦,便兴建桥梁,改善出行设施。这些桥名目繁多、形式各异,不仅有木桥、石板桥,更有石拱桥等,他们以不同的形态立于山水之间,藏于繁荫之下。行至安化,不妨来说说当地的那些桥吧!

雨后的董炳河水裹挟着泥沙从安化乡穿过,奔向远方。河上,一座看上去古色古香的桥成了当地老人闲暇之时相聚休闲的场所。桥为木板桥,它使用了数根结实的木料为桥梁,桥面为木板铺垫,并建有木结构的桥亭,桥的两侧还有木栅栏。此桥名曰:幸福桥。在桥上,与老者们聊起安化的桥,当地人代应寿转过身子,打量着记者,用地道的方言说道:“我们安化的桥很多。听老一辈人说,古时这里交通不便,人们出行经常要想办法涉水过河,加之每到雨季,河水暴涨,阻断去路,为了改善出行条件,人们便在河水湍急的地方根据需求兴建桥梁。这些桥分布在安化的各个地方,有的因年代久远而坍塌,有的被修缮或重建。我们说不清安化从古至今到底有多少座桥,但估计也有几十座。”

幸福桥上的安化老年人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当地人习惯将幸福桥称为大桥。在当地老者的记忆中,此桥自他们记事起就已经存在,至于它到底有多少年历史,则很难说清。桥上的老者们相互讨论着桥的年代,一番争论之后,他们觉得这座桥至少有百余年了。争论中,一位老者说:“以前这座桥只有桥面,桥下便是董炳河水,1965年左右,人们在这座桥上加盖了桥亭和护栏等,成了现在的样子。记得以前我们放牛都要从这座桥上经过,现在回想起来,桥的宽度和长度跟以前相比基本没有改变。”

行走于安化当地,不时会看到形制不同的桥。

老者们对于桥的讨论始终没有停歇的迹象,在热烈的谈论后,他们开始细数起了安化的桥:“我们这里有松园桥、倒桥、沙田大桥、双拱桥、锁水桥、小花桥、迎龙桥等。在这些桥中,据说倒桥是安化年代较远的一座,它原本位于董炳河中游、中村西北面,始建于清代中期,为木桥,但现在已经看不到了。这座桥的建造很简陋,除桥墩为石砌外,仅用三根木头作为桥梁,桥面用木板铺就,没有桥栏,也没有桥亭。因年代久远,此桥曾经多次倒塌和修缮,所以我们也就把它叫作‘倒桥’了。倒桥修修倒倒不知多少次,直到1956年左右彻底倒塌。之后,倒桥就消失在人们眼中了。”

路边不知名的桥,在周围山水的映衬间尽显古朴之美。

安化的桥虽自古有之,但在岁月的变迁和发展中,当地的桥其实也在发生着变化。据了解,在清末和民国年间,当地曾建造了松园桥、锁水桥等多座石板桥和石拱桥。当新中国成立之后,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更是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建盖了小花桥、双拱桥等各式各样的桥梁,主要用于人畜通行等。

记者行走于幸福桥一带,不时会看到当地大小不一的桥梁,虽对它们了解不多,但在当地人的描述中,却可以清晰地感知到这里的桥在记录当地风物变迁的同时,也展示着当地群众数百年来用劳动与智慧创造的成果。

来源:江川发布 记者:顾世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