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時下社會上扶與不扶的猶豫,源起南京彭宇案。

彭宇案前,中國社會中碰瓷事件頻發;但,那時候的碰瓷事件僅僅是中國社會中衆多亂象的小插曲之一。也就是說,彭宇案前,碰瓷事件尚未引發公衆大規模的討論與思考。自南京彭宇案後,扶與不扶在中國社會大面積鋪開,任何時候,任何媒體上,人們都能看到與這個的相關報,都有機會參與這個問題的討論。現實生活中,扶與不扶?一直讓中國人糾結不休。

南京彭宇案發生於2006年11月20日。

該案案發源於徐老太太在公交車前跌倒,與徐老太太距離最近的市民彭宇扶起徐老太太並將其送往醫院就診。扶,在此時發生!扶與不扶的糾結也從此時開始。

徐老太太的跌倒與彭宇是否有關?除了當事雙方與事件相關主體,公衆已無法求證。但,之前,人們還沒有對“扶”產生猶豫或陰影。

等於說,彭宇案之前,助人爲樂的傳統美德或助人爲樂提倡即使存在一定的遺憾,但集體質疑,大面積淪陷尚未形成。

無論撞了還是沒撞,大多數人對“扶”還沒有產生心理陰影;應該說,該案某主辦人的:“不是你撞的,你幹嘛送其去治療並支付就診費”這個審案思維,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是深遠的!即使彭宇撞了徐老太太,但,彭宇並沒有產生“不扶”的猶豫。

彭宇案雖說僅爲個案,但,彭宇個人的當時所爲在那時候具有一定的社會代表性,也可以說,扶!是彭宇案前的社會基本動態。

趙宇案後,社會公衆將面臨這樣的問題:輿論爲社會找回了公義,糾正了錯誤;那麼,多年過後,趙宇案又將給見義勇爲帶來什麼樣的影響?當我們通過社會輿論討回正義,社會義務遭遇打擊又將如何挽回?

彭宇案給助人爲樂帶來了陰影明顯擺在眼前,趙宇案又將造成社會見義勇爲這個提倡多大的打擊?彭宇與趙宇不過是姓氏上的一字之差,但願兩案的社會影響不同於一個模式。

南京彭宇案於2007年1月7日起,寫入中國助人爲樂吏冊。無論彭宇與徐老太太誰是誰非,中國式難題生根發芽。

依靠社會輿論扳回社會正義,問題是,大面積的社會輿論後,見義勇爲未來的路何處去?

社會媒體爲社會公義做出貢獻的同時,當我們高呼社會輿論偉大的同時,媒體或社會輿論同樣給我們種下難以吞下的苦果與埋下抹不去的陰影:扶或不扶,看熱鬧還是出手相救?

社會環境不斷進步的今天,我們爲什麼還是草率從事?我們的錯誤糾正爲什麼總在輿情後?中國式難題爲什麼總是頻繁發生?

這些年來,我們看到了太多的國家賠償損。我們一直在強調冤假錯案,我們總是希望在糾錯過程中進步。可是,我們還是在人們的強調中尿牀,我們還是有意無意地在夢中把尿拉在牀上,事後反而厚着臉皮哭鬧撒嬌。當呵斥或呵護結束,清洗牀被我們又無能爲力。

彭宇案的許多信息已經不可公開,也不再有公開的必要。今年的趙宇案的事實公佈後又能怎麼樣?一場大衆娛樂後,留給社會的將是一地雞毛:清掃後,一陣微風吹來還是一地雞毛!

社會不可無輿論監督。杜絕全民輿論帶來的負面影響,唯一可做的又是什麼?不再尿牀,是減少喝水還是在心裏預埋警意?

錯判爲什麼總在輿情後?彭宇案與趙宇案後的深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