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飛翔的荷蘭人”,可能球迷們的腦海中會跳出許多荷蘭的超級球星。不過再拜仁球迷的眼中,儘管羅本的貢獻巨大,但是“飛翔的荷蘭人”這個稱號,只屬於馬凱。只不過對於馬凱來說,大部分拜仁球迷的最初記憶都是在02-03賽季歐冠小組賽,拉科魯尼亞在慕尼黑奧林匹克球場3-2力克拜仁慕尼黑,馬凱上演帽子戲法,三次洞穿了剛剛獲得世界盃金球獎的門神卡恩把守的球門。結果在第二年夏天,拜仁就花費了當時拜仁的歷史轉會最高價——1975萬歐元,簽下了這位新晉歐洲金靴獎得主(放在現在也是8000萬級別的)。此後的四年,作爲拜仁的當家前鋒,正是“飛翔的荷蘭人”不斷貢獻着一粒粒進球,護衛着低谷中的拜仁(當時歐冠小組出現都困難)不斷前行。他和巴拉克在那幾年組成的巴拉凱組合,爲拜仁承擔着攻城拔寨的重要任務,2005和2006年爲拜仁拿下了兩個國內雙冠王。

然而這麼一位出色的射手,在荷蘭隊內始終扮演者不痛不癢的尷尬角色。拜仁時期的馬凱是一名典型的機會主義射手,基本上一場比賽下來觸球次數很少,但是就能抓住有限的機會射門得分。他的速度、跑位和射門精度都十分出色,頭球和做球能力也不錯,對射門的把控更是世界前列,這樣的特點十分適合反擊戰術。然而在荷蘭隊中,馬凱始終被範尼“壓”着,通常只能坐替補席。其實,荷蘭國家隊位置其實跟他能力關係不大,更多的是德甲跟英超的差距。拜仁向來有喜歡引進虐過自己球員的傳統。以前陶指導評價馬凱就是那種90分鐘看不到人,然後看到了就進球了。

馬凱在拜仁效力了四個賽季,183場比賽打入103球,場均0.563球,如果只看30歲前的兩個賽季場均進球甚至有0.707個,這樣的數據無疑是很出色的,馬凱的職業生涯進球超過300個。但是馬凱的技術特點導致他在比賽中的參與度不足、在對方嚴密防守的時候往往發揮十分一般,這也是他在荷蘭隊中難以發揮的原因。當時的拜仁乃至整個德甲,正處於基爾希破產之後最艱難的時期,拜仁在歐戰賽場缺乏競爭力,最好的成績也只是歐冠八強。在拜仁四個賽季的歐冠征程中,年年都從小組出線,但在他參加的10場淘汰賽馬凱僅有兩球進賬,場均0.2球的進球率實在有點低。“外戰外行”也是馬凱始終無法爲荷蘭隊“飛翔”的主要願意之一。

2007年,痛失歐冠資格的拜仁花大價錢連續喫進託尼和克洛澤兩大前鋒,感到主力無望的馬凱選擇了離開。當時的他爲拜仁球迷留下了一封離別信件,闡明自己是爲了上場機會離開拜仁,並且因爲不願對陣拜仁選擇離開德國返回自己的家鄉荷蘭,他內心還是愛着拜仁的。2007年8月15日對陣巴塞羅那的貝肯鮑爾杯,是37歲老將紹爾的告別賽,但同時拜仁官方也爲離開拜仁前往費耶諾德的馬凱舉行了賽前告別儀式,赫內斯、魯梅尼格和霍普夫內爾一併出席,共同感謝這位爲拜仁效力四年、留下無數精彩進球的飛翔的荷蘭人。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