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9日是中國非洲研究歷史上一個值得銘記的日子。這一天,中國非洲研究院成立大會暨中非合作與人文交流學術研討會在北京舉行。最令人振奮的是,習近平主席專門發來賀信,對中國非洲研究院成立表示熱烈祝賀。這預示着中國非洲研究在新時代的再起航。

新時代中國非洲研究再起航


中非合作堪稱“南南合作”典範

老一輩中國非洲研究工作者清晰地記得,58年前的4月,即1961年4月27日,毛澤東同志在同非洲外賓談話時指出,我們“應該搞個非洲研究所,研究非洲的歷史、地理、社會、經濟情況。我們對於非洲的歷史、地理和當前情況都不清楚,所以很需要出一本簡單明瞭的書”。光陰荏苒,中國的非洲研究迄今已經出版了成百上千本有關非洲政治、經濟、歷史、地理等各方面的書籍。而且,隨着形勢的發展和時代的變遷,特別是近20年來中非關係的迅猛發展,中國與非洲學界攜手共同研究關於中國與非洲的重要課題,加強中非智庫的交流與知識分享已成爲時代賦予學界的使命。中國非洲研究院的成立,也自然應運而生、水到渠成。

習近平主席在賀信中指出,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作爲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非洲作爲發展中國家最集中的大陸,雙方人民友誼源遠流長,新形勢下,中非深化傳統友誼,密切交流合作,促進文明互鑑,不僅造福中非人民,而且將爲世界和平與發展事業作出更大貢獻。中非合作堪稱“南南合作”典範。中國與非洲各國同屬發展中國家,在20世紀完成了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的偉業後,21世紀都肩負着經濟發展和增進人民福祉的雙重使命。從經濟發展的要素構成看,中非雙方具有優勢互補、合作互利共贏的強大基礎及資源稟賦。非洲大陸自然和人力資源豐富,擁有54個國家和10多億人口的廣闊市場。但因長期被殖民掠奪和局部衝突動盪,經濟仍比較落後,缺乏發展資金、技術和經驗。而中國經過40多年的改革開放,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發展經驗、資金和適用技術。一方面,非洲國家希望通過借鑑中國發展經驗找到發展的鑰匙。另一方面,中國具備了幫助非洲發展的能力和強大意願,能夠並且願意與非洲國家一起砥礪前行,推動建設相互尊重與合作共贏的南南合作伙伴關係。

進一步加強中非友好團結合作

正所謂“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中國、印度等少數幾個發展中國家、新興經濟體的快速發展並不等於所有南方國家都實現了羣體性發展,只有通過新興經濟體的引領並與廣大發展中國家經濟的深度融合,才能實現“南南合作”的實質性發展。“中非命運共同體”的概念是習近平主席在2013年3月全國兩會結束後出訪南非、坦桑尼亞和剛果(布)非洲三國時提出的。他在訪非時指出,中非有着共同的歷史遭遇、共同的發展任務、共同的戰略利益,是風雨同舟、患難與共的“命運共同體”。在訪非演講時,習近平主席用“真、實、親、誠”四字箴言來概述中非間的友誼真情、合作共贏及坦誠相待。他指出,對待非洲朋友,我們講一個“真”字;開展對非合作,我們講一個“實”字;加強中非友好,我們講一個“親”字;解決合作中的問題,我們講一個“誠”字。2015年12月4日,習近平主席在中非合作論壇約翰內斯堡峯會開幕式上再次強調,中非歷來是命運共同體。長期以來,中非始終風雨同舟、相互支持。中非友好歷久彌堅,永葆活力,根本原因就在於雙方始終堅持平等相待、真誠友好、合作共贏、共同發展。中非永遠是好朋友、好夥伴、好兄弟。

正是秉承加強“南南合作”、推動非洲發展的理念,在西方大國對非發展合作出現萎縮的大背景下,儘管中國自身的經濟發展也面臨調整結構和消化產能的新挑戰,但中國依舊投入巨大的資源來推動中非合作的發展。比如,2018年9月召開的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峯會提出了600億美元資金支持額度的“八大行動”計劃。“八大行動”不僅是2015年中非合作論壇約翰內斯堡峯會“中非十大合作計劃”的自然延伸及“加強版”,而且是“一帶一路”對接非洲走向更加細化和精準化的新階段。這也表明,雖然世界經濟復甦仍然乏力,中國經濟發展還面臨貿易保護主義的阻力和壓力,但中國政府在此次峯會上表示不僅在中非合作資金支持力度上不減,仍保持600億美元資金支持額度,而且在合作內容上不斷實現自我超越,並將以更大的勇氣和更堅強的決心來進一步加強中非友好團結合作,攜手努力共同應對國際挑戰。

習近平主席在致中國非洲研究院成立的賀信中指出,在2018年召開的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峯會上,中非雙方一致決定構建更加緊密的中非命運共同體,實施中非合作“八大行動”。設立中國非洲研究院是其中人文交流行動的重要舉措。希望中國非洲研究院匯聚中非學術智庫資源,增進中非人民相互瞭解和友誼,爲中非和中非同其他各方的合作集思廣益、建言獻策,爲促進中非關係發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力量。

從六個維度構建“中非命運共同體”

當前,我們需要從六個維度構建“中非命運共同體”。在2018年9月召開的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峯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中,習近平主席深刻闡述了構建中非命運共同體的六大內涵。一是攜手打造責任共擔的中非命運共同體,即使命上的責任共擔。中非不僅要加強政治對話和政策溝通,還要在地區及國際事務上加強協作配合,維護中非及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共同利益。二是攜手打造合作共贏的中非命運共同體,即發展共贏和發展戰略上的合作對接。“一帶一路”倡議與非洲的對接也需要從“大寫意”進入到“工筆畫”階段,要開展好三個層面的對接,即“一帶一路”建設與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對接、同落實非洲聯盟《2063年議程》的對接以及與非洲各國發展戰略的相互對接。特別是與每個非洲國家發展戰略的對接要做到精準化,使我們的發展優勢與每個非洲國家的發展優先領域對接好,這樣才能做到合作共贏。三是打造幸福共享的中非命運共同體。中非合作的項目應更多地着眼於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而不是一些高大上的“面子工程”,要把增進民生福祉作爲發展中非關係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只有給中非人民帶來看得見、摸得着的成果和實惠,才能保證中非合作的可持續發展,夯實中非命運共同體最強大的民意基礎。四是攜手打造文化共興的中非命運共同體。“國之交在於民相親”,而“民相親又在於心相通”。中國和非洲都是人類文明的發源地,有着璀璨的文明和文化遺產,這使中非文化交流具有豐富的底蘊和內涵。要促進中非文明的交流互鑑、交融共存,既爲彼此的文明覆興、文化進步和文藝繁榮提供持久助力,也爲世界文明的多樣化作出更大貢獻。五是攜手打造安全共築的中非命運共同體。在中非經貿合作與人員往來日益頻密的今天,非洲的和平與安全與中國在非洲的投資及中國人在非洲的安全密不可分、息息相關。支持非洲的和平安全建設、打造一個“消弭槍聲的非洲”,不僅可以爲中非經貿合作創造和平安寧的環境,也是維護世界和平的重要內容。六是攜手打造和諧共生的中非命運共同體。習近平主席常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不僅中國國內的發展要注重綠色、環保和可持續發展理念,在中非合作中更要秉持環境保護、野生動物保護以及“天人合一”的思想,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有機結合。

展望未來,從以上六個維度構建“中非命運共同體”,需要致力於中國非洲研究的學者們從不同領域和不同專業視角開展腳踏實地的深入研究,用實實在在、經得起事實檢驗和學理推敲的研究成果,回應西方散佈的所謂“中國新殖民主義論”“掠奪非洲資源論”及“債務外交論”等。在毛澤東同志1961年作出建立一個非洲研究所的指示近一個甲子之後,中國非洲研究院在習近平主席的賀信鼓舞下起航再出發,將爲中非間的相互瞭解、攜手發展貢獻更多、更新的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賀文萍

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請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官方微信公衆號cssn_cn。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