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7天的行程,從檳城的宗祠到吉隆坡的孝恩園,華人殯葬的傳統文化及現代商業生態都凸顯出“慎終追遠”傳承的價值及意義。

1

不能讓“祭”太過寒摻

馬來完整的“祭”超出了我的預期

我對“南洋”的印象還停留在黑白電視年代的熒幕上,當走在檳城的街道上,南洋那樣那股味道十足,擁擠的小路兩旁破舊的兩層小樓無不都是百年的歷史。這是華人開疆拓土的功績,更是祖輩們爲之浴血奮鬥的回報。

(棺材鋪街,此街地下爲運河,華人在河面上建造的房屋,有書店、中藥鋪、棺材鋪)

(棺材鋪街 紙紮店)

(棺材鋪的 壽材店,就是我們的殯儀服務公司,做一條龍)

前輩們爲能在荒蕪的島國上落地生根、開枝散葉,就必須團結一致,也只有這樣同心協力纔可以開疆拓土繁衍後代;同時還必須辦學,發展教育,讓後代人接受良好的教育,這樣後代纔可以更強大。(其實,當聽到華人新村曾經被鐵柵欄圍起並在四周架起機關槍限制華人活動區域時,我對祖輩的華人精神所感動!)

那麼,是什麼支撐和維繫這樣的情感和力量?在文學人眼裏它被稱之爲“鄉愁”,在殯葬人的眼裏就是我們華人共同的信仰-義山和宗祠。

(聯合福建公塚 殯儀館,大門對面就是義山)

(殯儀館內的休息凳子,這種風格看着熟悉吧)

(上面刻着安葬義山所遵守的條規)

殯葬一詞包含了“殯”和“葬”,除此之外還有“祭”,這三者構成了殯葬的主體。“義山”指的是“葬”,那“宗祠”指的是“祭”。華人傳統喪葬習俗“入土爲安”成就了每個華人居住區都設有專用墓園來安葬親人,這些墓園就是華人的集中安葬區,被稱之爲“義山”,同時墓園會把墓地的大部分收入用於設立祠堂、辦學、救助。

(居林的一處義山)

(義山條規)

在義山安葬也是需要條件的,必須遵守德、信、誠等儒家思想體系的處事原則,否則,在異國他鄉無處安葬,可能就真成爲“孤魂野鬼”了!

馬來西亞的是個多民族的國家,伊斯蘭教是其國教,而作爲華人的信仰主要是道教和佛教,或者是二者的融合的民間信仰。

(檳城到處飛的烏鴉,街頭有很多玩耍的貓,提示大家不要傷害公共貓,否則會被羣毆!)

(雖說這是南傳佛教,但有我們傳統文化的龍,足見華人對佛教信仰支持)

(檳城 龍山堂邱氏家族,多國領導人都去參觀過)

(龍山堂邱氏家族,世代表)

(龍山堂 早期辦的學校)

(龍山堂 牌位)

百年曆史的古廟檳城有,吉隆坡也有,其香火不斷彰顯了後代人傳承的過程。一座廟裏有供奉着華人的祖先、祖輩,有佛道中的神仙菩薩。但祭拜時也是按照順序進行,不能亂。

(位於吉隆坡的陳氏書院)

(吉隆坡 陳氏書院)

(吉隆坡 陳氏書院)

無論是宗祠還是廟宇都是開放的,接受所有華人的祭拜,這種祭拜祖先便彰顯了逝者及家族榮耀,也不斷傳承逝者的家族精神。這種無形的精神約束力量更激勵後代拼搏奮進光耀門楣。

(檳城 潮州會館·韓江家廟)

而當後代作出功績之後又將會把財富捐贈出來繼續支持華人教育興辦學校,提高後代華人的素質和技能,如此便形成以感恩、公益、奮鬥爲一體的正能量的循環模式。

(牌匾基本都是歌頌祖德,歸功於祖輩,薪火相傳。

其實這也是感恩,沒有父輩就沒有我們,沒有父輩的努力可能今天你連字都不認識,沒有這些自強的技能,你就是被壓迫的對象,處於社會的底層,在國內你可以想象的到,但那可是在國外哦。)

2

服務需要充分的換位思考和論證

殯葬中被輕視的“哀”與“榮”

哀與榮其實已經貫穿在目前我們所做的殯葬之中,只不過我們一直偏重於展示逝者的“尊榮”,且以圍繞尊榮來盈利,就是被社會認爲的“賺死人的錢”,甚至家屬也認爲沒有必要過於對遺體進行各種的處理,這是一種對資源的浪費。

(吉隆坡 孝恩園 現場鋼琴演奏)

事實上,我們的確是這樣做,並肯定了這樣做是對的,行業也形成了這樣的崇尚之風。而對家屬的哀或者說對活人的情感處理我們完全忽視了,甚至連哀都沒有!結果就是,我們抓破腦殼去研究禮儀儀式、花壇造型、場景佈置等,例如殯環節做了一套禮儀儀式,同樣的到了葬環節又做了一次,甚至家屬都不理解也不會認同,最直接感受就的是喪葬花費高,並且還必須接受這樣的花費。

(吉隆坡 孝恩園·守靈廳)

我們不關注哀,也不會去重視活人的喪葬情緒和感受,於是就很難直觀去理解和感受什麼是殯葬服務,正是如此我們都知曉“做殯葬就是做服務,殯葬是服務行業”等,卻都落不到實處,也不知道該如何提高服務質量和強化服務意識,這些都淪爲空談。

(孝恩園·治喪休息區)

當在孝恩園參觀學習完之後,改變了我對殯葬服務的認識。從門口的行禮生到門童再到前臺,整體給你的印象就是細緻周到,然後緊接着進入治喪區的設計,看似開放空間又有獨立性與私密性,既滿足家屬治喪的需求,又爲弔唁的人提供交際的機會。親屬的哀,逝者的榮,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滿足。

(孝恩園·家屬休息區)

3

公益要擺脫思維困境

公益不應只是補貼和減免

如果把公益理解爲補貼和減免的政策,那就太狹隘了!公益應該是全民的公益,社會的公益,人類的公益。殯的場所可以爲醫學教學提供資源,可以爲公衆提供死亡教育,也可以爲家屬提供悲傷輔導,也可以滿足宗教信仰者體驗需求,甚至也可以資助醫療、養老、環境保護及教育事業如醫學、心理學的科研項目。

(孝恩園的悲傷輔導室 免費)

(孝恩園生命教育圖書室 免費對外開放)

除了解決死,還要解決後代活的問題,這纔是殯葬的公益,生態的公益!

永續發展的觀念讓企業變成了事業,讓社會責任比獲取更多利潤更爲重要。可能這就是我們的殯葬低級的原因吧,大部人只要今天有錢掙就不在乎明天會如何,也許明天與我們無關,行業也與我們無關,殯葬的口碑也就無所謂了!

(偶遇國內同仁來訪孝恩)

最後,感謝王琛發教授7天的陪同,感謝東西方生死學基金會、感謝太平山莊、孝恩的大力支持,感謝一起陪同我們的華人們,讓我邊走邊享受美食與文化帶來的幸福和快樂。

再次感謝王琛發教授。也期望我們的家族、民族精神不是由戰爭激起的,而是家族、民族精神使我們遠離了戰爭。

(完)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