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组稿:香港城市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范瑞平·影响中国生命伦理学的恩格尔哈特,[566].医师报,2018-9-20(22)

欢迎您参与有声医师报朗读,通过 微信/电话/短信 联系小编吧,双手奉上小编联系方式:15010752507,我们期待您的参与~

有声医师报第25期 20180921 来自医师报 00:00 10:35

录音为删减版,阅读文字版可看全文

生命伦理学是根据道德价值和原则对生命科学和卫生保健领域内的人类行为进行系统研究的学科,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主要研究生物医学和行为研究中的道德问题,环境与人口中的道德问题,动物实验和植物保护中的道德问题,以及人类生殖、生育控制、遗传、优生、死亡、安乐死、器官移植等方面的道德问题,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展最为迅速、最有生命力的交叉学科。

作为一门应用规范伦理学,主要包括理论、临床、研究、政策和文化五个层面。

恩格尔哈特教授是当代杰出的生命伦理学家之一。

“那个细心的先驱者已经在无际的丛林和荒野乱石中用火烧出了一条宽敞的大道,它一步步把人们引到新世界的绿色牧场。”

2018年6月22日,恩格尔哈特教授(H. Tristram Engelhardt, Jr., 1941-2018)因病逝世,离开了我们。

他是美国莱斯大学哲学系的教授,更是中国生命伦理学界的最为真诚的国际友人。噩耗传来,大家纷纷撰文悼念、缅怀,记录着他曾在这个信仰危机、精神羸弱、文化战火纷飞的时代,如何举重若轻之间将真爱、光明与正义、真全社会和整全道德的理想追求播撒到全世界的串串足迹。

本期,我们共同追忆恩格尔哈特的生命伦理学之魂,分享医学人文永恒之美。

大师印象

▲哈尔滨医科大学人文学院  贺苗

印象中的恩格尔哈特先生博学、睿智、身姿挺拔、充满激情,这一形象已长久定格于内心,以致于看到微信朋友圈里转发的讣告时,竟感觉如此不真实。翻开老照片,封存的记忆瞬间激活,时间仿佛一下子倒流至2011年暑期,我有幸应邀赴香港参加了第五届建构中国生命伦理学研讨会暨第四届中美生命伦理学暑期研讨班。恩格尔哈特先生连续4天授课,时光如水,往事点滴一一浮现。

7月的香港,天气温热带雨。走在没有围墙的香港浸会大学校园里,远远地看到恩格尔哈特先生在范瑞平教授的陪同下等候在门口,与大家一一握手致意。

先生身着淡蓝色衬衫,打着银灰色、笔挺的领带,一抹银白色的须髯,高高的鼻梁上架着金丝边框眼镜,一双淡蓝色的眼睛慈爱地看着大家,周围充盈了尊重、平等和温暖。这种感觉一下子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像是老朋友在异乡重逢。一场没有开幕式、没有领导致辞,却能近距离与大师对话的学术之旅拉开了序幕。

记忆是一种很玄的东西。先生的著作与文字已在世界上镌刻出最美的印迹,其内在的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

基于人性的俗世人文

▲南方医科大学  陈化

当今社会,科学与文化在西方社会里已经被分割成两种文化,并且产生了鸿沟;传统依托于宗教信仰的道德共识几乎崩溃。恩格尔哈特先生以其独特视角,用哲人的深刻思考回应了这种挑战及其出路:世俗人文主义。

随着全球化进程加速,生命伦理学的发展,遭遇堕胎、安乐死等道德冲突,人们必须寻求基于人性的俗世人文主义。而人性的核心在于“人之为人的普遍性”。从这意义上说,俗世人文主义是对所有人都具有约束力、但也是内容稀少、缺乏强力的道德,是“对后现代社会里理智病症的诊断而做出的精心设计”。作为著名的生命伦理学家和医学人文学者,恩格尔哈特以期建构起超越宗教与世俗之别、东西文化差异的具有普世意义的人文主义的理想,虽然具有西方普世主义文化基因的特质,但同时也彰显了其作为一名真正学者的全球情怀!

“俗世生命伦理学”彰显精神实质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  张舜清

众所周知,恩格尔哈特的生命伦理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两部重要著作《生命伦理学基础》(the Foundations of Bioethics,Oxford University Press,New York,1996)和《基督教生命伦理学基础》(the Foundations of Christian Bioethics,Swetz&Zeitlinger Publishers,The Nether Lands,2000)之中。

在前者,恩格尔哈特主张一种所谓的“俗世的生命伦理学”,而在后者,则主张一种以“正教”神学为基础的基督教生命伦理学。

毫无疑问,这是两种性质不同的生命伦理学恩格尔哈特是如何统一这两种性质迥异的生命伦理学?是否存在着思想上的“断裂”或“转向”?其实,恩格尔哈特的生命伦理思想总是一以贯之的,他借助“俗世生命伦理学”彰显基督教生命伦理学的特有价值,是基督教生命伦理学的创造前提和条件。

“俗世的生命伦理学”建构出一种可以保证各道德共同体安全存在和可能合作的世俗道德,而只有“正教”神学为基础的基督教生命伦理学“才把握了确定性的真理”,只有正教“这种神学才能真正作为基督教生命伦理学的基础。”

这,就是恩格尔哈特教授生命伦理学的精神实质。

我敬先生为灵魂之师

▲山西医科大学人文学院 邓蕊

在恩格尔哈特先生逝世当天的那个夜晚,我就得知了这个消息,深感无言、失落与深深的遗憾。

我曾非常幸运,接受过先生长达4天的亲自授课!那是2010年7月在香港召开的第四届建构中国生命伦理学研讨会。在为期4天的“中美不同视角下的生命伦理学暑期班”上,恩格尔哈特先生每天主讲一个主题。

从主题可以看出,先生对培训内容进行了精心设计和安排。至今,8年过去了,当年很多学员一直追随着先生给我们的建议:生命伦理学是文化的自我理解的一个中心成分,中国人应利用自己的文化资源形成自己的生命伦理学。

那年,我32岁,初入生命伦理学之门,也是学术思想形成最关键的时期,先生的讲课给予了我的生活和学术的灵魂以关键的指引。先生虽然是一位虔诚的东正教徒,但却启蒙了我儒家的文化灵魂。

无论何时想起,先生总是脚穿长皮靴、衣冠齐楚、眼神炯然。我敬先生为灵魂之师。

当星光闪耀

▲哈尔滨医科大学  王彧 吴雪松 尹梅

2011年4月,静谧而严肃的留校面试现场,一双稚嫩的手在黑板上写下“道德异乡人”。从此,一个懵懂而平凡的学人和一位信仰与精神的传承者,因为生命伦理学,在冥冥之中有了千丝万缕的命中注定。

因缘际会,当年的年轻人有幸参与了恩格尔哈特先生著作的翻译工作——在香港城市大学范瑞平教授的荐引下,哈尔滨医科大学尹梅教授团队获得了恩格尔哈特先生的授权,将其生前最后一部著作《After God:Morality and Bioethics in a Secular Age》译成中文。吴雪松副教授负责具体翻译的组织协调工作。感恩我们的遇见,虽然,有人离去,但故事依然……

逝者在上帝的引导下,奔向了他所向往的自由天国,祈愿一路繁花相送。

伫立碑前,践行我们关于人类、关于信仰、关于希望、关于爱的誓言。

碑上刻明,它是由前来感恩朝礼的后代所立……

中国需要建构生命伦理学

▲山东大学人文医学研究中心  陈晓阳 杨同卫

从友人处得知恩格尔哈特教授逝世的消息,久久不愿相信。他是世界生命伦理学领域的开拓者之一,博施济众,著作等身,培养了一批卓越的学者。

作为当代著名的生命伦理学家与医学哲学家,他留下了20部生命伦理学与哲学专著、著作和200余篇学术文章。其学术思想较早地被译介到中国,中美建交后,他又是较早一批来到中国交流的专家。可以说,许多中国生命伦理学者都接触过恩格尔哈特教授的学术思想,他对中国生命伦理学的贡献和影响有目共睹。

他尊重中国文化,一直建议并希望中国找到属于自己的方案和道路。他曾在著作中多次提出:“为了构造其所需要的医疗保健制度,中国需要为自己建构一个生命伦理学。”他还曾在会议中深切地讲到:“中国应批判性地重新考虑如何以道德和政治眼光来制定法律和公共政策,这不仅将确保中国医疗保健在财政上的可持续性,而且还应保护中国的家庭传统和家庭文化不被边缘化。”

恩格尔哈特教授的智慧、达观、热情,感染了中国医学伦理学人。

哲人仙逝,思想永存。

《医师报》9月20日22版

往期回顾

热点|甘肃持刀伤医者被刑拘!医生该如何最大程度保护自己?

▶ 司君利荐读|首批“互联网+医疗健康”细则出台!我国慢病死亡率20年下降25%!医院应建三级投诉管理机制!

▶ 王贵玉荐读|"天价鞋垫事件"的责任谁来背?改造T细胞可对抗癌细胞吗?

▶ 网红|美国杜克大学李治中:我们兼职辟谣,别人全职传播伪科学

▶ 搞笑|妇产科医生的18种“死法”,中枪者自觉转发!

▶ 【视频】医师报:为梦插翅 化茧成蝶

编辑: 毕雪立   审核:陈惠 宗俊琳

目前300000+医生已关注加入我们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