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选自《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2018,39(7) : 484-487.

隐睾(Cryptorchidism)是常见的先天性泌尿生殖畸形之一,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并已成为男性不育的重要原因之一。然而,临床医师对隐睾的认识存在不足、诊疗欠规范,治疗方案差异较大,并且在治疗时机、手术策略、激素干预与否等诸多问题上存在争议。因此,为提高对隐睾诊治的全面认识、规范我国隐睾诊疗方案,故结合近年来国内外最新临床研究进展形成专家共识,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完善进而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隐睾诊疗指南。

本共识涵盖流行病学及分类、诊断、治疗、预后、推荐隐睾诊疗的流程图、仍然存在的争议及未来需要关注的问题等几部分内容,本文仅对诊疗流程图和治疗部分进行阐述,感兴趣读者可订阅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18年第七期。

推荐隐睾诊疗的流程图

图1 隐睾诊断与治疗的流程图

治疗

治疗年龄建议自6月龄(校正胎龄)开始,最好在12月龄前,至少在18月龄前完成。治疗时机会影响到成年后精子生成、激素分泌以及肿瘤发生。回缩睾丸需定期监测(每年)并持续至青春期,直到睾丸不再回缩且停留在阴囊内,无需药物或手术治疗。

1.药物治疗

激素治疗的理论基础建立在HPG性腺轴激素的不足导致隐睾产生,故生后补充相应的激素诱导睾丸引带的继续迁移,进而将睾丸牵引至阴囊。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与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是常用药物,每个方案推荐使用剂量及使用频率差别较大。激素治疗的成功率不确切,而且用药后成功降至阴囊的患儿中约20%再次出现睾丸回缩至腹股沟区。隐睾位置越高,激素治疗成功率越低。

更有报道指出,hCG等激素治疗可能会通过促进生精细胞凋亡而阻碍精子发生,加重生殖功能障碍。此外,激素可引起皮肤色素沉着,毛发生长和性早熟等内分泌紊乱等并发症。总之,因激素治疗成功率低,并发症多,且缺乏远期疗效证据,不推荐该治疗作为常规方案。

2.外科手术

(1)可扪及隐睾

睾丸固定术成功率为90%以上,可采用开放手术或腹腔镜手术。术中应注意充分游离睾丸和精索,分离提睾肌以避免睾丸再次回缩,无张力将睾丸降至阴囊内,固定睾丸时切忌将缝线穿过睾丸实质,同时避免精索扭转的发生。低位隐睾可行经阴囊单切口睾丸固定术。

(2)未扪及隐睾

腹腔镜手术探查是诊断未扪及隐睾的金标准,较腹股沟手术探查更利于明确睾丸位置,缩短手术探查时间。但需要向家属说明:由于异位睾丸、患侧腹膜血管分布变异等因素,腹腔镜探查仍难以完全避免假阴性。如在腹腔内见精索血管盲端,提示该侧睾丸缺如,可避免盲目的腹股沟探查。若麻醉状态下,在阴囊内扪及小结及与之相连的精索样结构,可选择经阴囊探查是否为萎缩睾丸,如果睾丸与附睾分离,需要确定精索血管末端是否有睾丸结构,如果未找到精索血管盲端,仍有遗漏腹腔内隐睾的可能。

高位腹腔型隐睾可选择Ⅰ期或分期Fowler-Stephens手术。分期手术时,首次手术采用腹腔镜下在距睾丸1~2 cm处离断或结扎精索血管,以促进侧枝循环建立,6个月后再行第二期手术。分期Fowler-Stephens手术睾丸存活率在90%以上,而对于Ⅰ期手术睾丸存活率尚存争议,从50%到90%不等。微血管自体移植的睾丸存活率可达到约90%,需要技术娴熟且有丰富显微外科经验的医师才能完成。

年龄超过青春期而未治疗的隐睾患者,有研究表明近50%的患侧睾丸组织中仍可见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生殖细胞;而2%的患者睾丸管腔内有生殖细胞瘤形成。因此,对于超过青春期的隐睾患者,建议常规行睾丸组织活检,根据病理结果行下一步治疗。

隐睾术后应定期复诊,及早发现有无萎缩、回缩、恶变等,复诊的方法包括体检、B型超声等。

戳原文,更有料!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