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選自《中華小兒外科雜誌》, 2018,39(7) : 484-487.

隱睾(Cryptorchidism)是常見的先天性泌尿生殖畸形之一,其發病率呈上升趨勢,並已成爲男性不育的重要原因之一。然而,臨牀醫師對隱睾的認識存在不足、診療欠規範,治療方案差異較大,並且在治療時機、手術策略、激素干預與否等諸多問題上存在爭議。因此,爲提高對隱睾診治的全面認識、規範我國隱睾診療方案,故結合近年來國內外最新臨牀研究進展形成專家共識,並在此基礎上逐步完善進而制定適合中國國情的隱睾診療指南。

本共識涵蓋流行病學及分類、診斷、治療、預後、推薦隱睾診療的流程圖、仍然存在的爭議及未來需要關注的問題等幾部分內容,本文僅對診療流程圖和治療部分進行闡述,感興趣讀者可訂閱中華小兒外科雜誌2018年第七期。

推薦隱睾診療的流程圖

圖1 隱睾診斷與治療的流程圖

治療

治療年齡建議自6月齡(校正胎齡)開始,最好在12月齡前,至少在18月齡前完成。治療時機會影響到成年後精子生成、激素分泌以及腫瘤發生。回縮睾丸需定期監測(每年)並持續至青春期,直到睾丸不再回縮且停留在陰囊內,無需藥物或手術治療。

1.藥物治療

激素治療的理論基礎建立在HPG性腺軸激素的不足導致隱睾產生,故生後補充相應的激素誘導睾丸引帶的繼續遷移,進而將睾丸牽引至陰囊。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與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GnRH)是常用藥物,每個方案推薦使用劑量及使用頻率差別較大。激素治療的成功率不確切,而且用藥後成功降至陰囊的患兒中約20%再次出現睾丸回縮至腹股溝區。隱睾位置越高,激素治療成功率越低。

更有報道指出,hCG等激素治療可能會通過促進生精細胞凋亡而阻礙精子發生,加重生殖功能障礙。此外,激素可引起皮膚色素沉着,毛髮生長和性早熟等內分泌紊亂等併發症。總之,因激素治療成功率低,併發症多,且缺乏遠期療效證據,不推薦該治療作爲常規方案。

2.外科手術

(1)可捫及隱睾

睾丸固定術成功率爲90%以上,可採用開放手術或腹腔鏡手術。術中應注意充分遊離睾丸和精索,分離提睾肌以避免睾丸再次回縮,無張力將睾丸降至陰囊內,固定睾丸時切忌將縫線穿過睾丸實質,同時避免精索扭轉的發生。低位隱睾可行經陰囊單切口睾丸固定術。

(2)未捫及隱睾

腹腔鏡手術探查是診斷未捫及隱睾的金標準,較腹股溝手術探查更利於明確睾丸位置,縮短手術探查時間。但需要向家屬說明:由於異位睾丸、患側腹膜血管分佈變異等因素,腹腔鏡探查仍難以完全避免假陰性。如在腹腔內見精索血管盲端,提示該側睾丸缺如,可避免盲目的腹股溝探查。若麻醉狀態下,在陰囊內捫及小結及與之相連的精索樣結構,可選擇經陰囊探查是否爲萎縮睾丸,如果睾丸與附睾分離,需要確定精索血管末端是否有睾丸結構,如果未找到精索血管盲端,仍有遺漏腹腔內隱睾的可能。

高位腹腔型隱睾可選擇Ⅰ期或分期Fowler-Stephens手術。分期手術時,首次手術採用腹腔鏡下在距睾丸1~2 cm處離斷或結紮精索血管,以促進側枝循環建立,6個月後再行第二期手術。分期Fowler-Stephens手術睾丸存活率在90%以上,而對於Ⅰ期手術睾丸存活率尚存爭議,從50%到90%不等。微血管自體移植的睾丸存活率可達到約90%,需要技術嫺熟且有豐富顯微外科經驗的醫師才能完成。

年齡超過青春期而未治療的隱睾患者,有研究表明近50%的患側睾丸組織中仍可見處於不同發育階段的生殖細胞;而2%的患者睾丸管腔內有生殖細胞瘤形成。因此,對於超過青春期的隱睾患者,建議常規行睾丸組織活檢,根據病理結果行下一步治療。

隱睾術後應定期複診,及早發現有無萎縮、回縮、惡變等,複診的方法包括體檢、B型超聲等。

戳原文,更有料!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