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中秋节”、亦称“仲秋节”、“秋节”、“团圆节”、“女儿节”、‘八月节”等。是我国传统四大节日之一。时在夏季八月十五日,因是日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

它的来历传说有二:

一是汉族人民用月饼传信,组织动员反击元朝统治者,信中约定八月十五的晚上,一齐动手杀“鞑子”。

二是明朝的名将戚继光领兵在沿海地区抗击来犯的倭寇时,所带食用的干粮是糖饼,因在这一天内打了胜仗,以糖饼作纪念,叫“光饼”,后传为月饼。

这一晚,月亮最大、最圆,月色也十分美丽。人们把月亮看作团圆的象征。故有“八月十五月儿圆,西瓜月饼敬神仙”之说。是夜,人们在院子里设香案,献上瓜果、香饼,烙制的麦面锅盔馍,形圆边光,有脸盆大,内有芝麻和佐料,称为“月饼”。

月升中天时,点烛焚香,顶礼膜拜,敬奉月神。月饼象征月神,护佑全家团圆,鲜果意味着榴多贵子,事(柿)如意。叙说“广寒仙宫”的传说,共享天伦之乐。第二天,将“月饼”切成小块,各家互赠,以求和睦、团结和友好,也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中秋节时,女儿要给娘家奉送月饼,娘家也在分享“月饼”时为出嫁的女儿送一块。

解放后,“敬月”变成了“赏月”,内容更加丰富。“文革”后,此俗日渐简化。不过“八月十五玩月节”倒挺有趣,久传不衰呢?

民间还流传一个关于中秋节的民间故事。

很早以前,有户人家收了个童养媳,婆婆把这娃给的扎。

每到夜里有月亮时总让娃借月光纺绵花。有一年八月十五,月亮又明又亮,婆婆便给这童养媳发下棉花,让她赶天亮纺完。

这天夜里,一家人都乘凉玩月去了,唯有这童养媳手摇纺线车儿忙活呢。天明时要向婆婆交线哩。这娃也不敢怠慢,就借着月光加紧纺线。平时一夜只能纺三两棉花,今夜苛刻的婆婆一下给她七两多。

到了半夜,这婆婆和儿子回房睡觉去了,只留下童养媳在月下忙活。过了半个时辰,她也困了,迷迷糊糊打起了盹。突然她的头碰到了纺车拐拐上,一下碰灵醒了。她抬头一看月亮,估摸已过三更啦,再一看眼前的棉花,我的妈呀,还有多半呢。心想今夜纺不完啦,婆婆赶天明要收线,咋交待呢?不由伤心地落下泪来。她哭着哭着,忽然从月亮里飘出一只龙船来,有个白胡子神仙撑着船向她划来。白胡子神仙见这娃到了半夜还忙活哩,便说:“小小孩童快去睡吧!”可这娃知道自己不能睡,便好象没听见一样。

白胡子神仙见这娃不动弹,就变了小鬼,想把这娃吓回房去。这一下,可真灵,童养媳一看,大叫一声,急忙躲进房中去了。可她咋能睡觉呢,便从门缝向外看动静。只见小鬼又变成白胡子神仙摇着佛珠,从月亮上招来七位仙女,这七位仙女来到纺车前,有的拧,有的纺,不到半个时辰就把剩下的棉花纺成线啦。这娃一看喜得咪着眼睛睡着了。

到了第二天,婆婆来收线,怪了,一把把棉花却成银钱,再看纺车,也变成了金的了。婆婆便问童养媳是怎么回事。这娃就把夜里的事照实说了。婆婆心想,听老先人们说月亮里有仙人划龙船给人间散福,不过有福的人才能碰上,看来,这娃是个有福之人,往后婆婆再也就没有虐待童养媳了。

从此,在八月十五夜里,人们到半夜以后,都想看到月仙和龙船飞来给自己散点福气;也有人等着刀亮上的摇钱树能给落下个元宝来,盼望着能交个好运。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