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戰場上會有人用戰友屍體擋子彈嗎?這樣擋得住子彈嗎?|輕武專欄

戰爭是殘酷的

爲死去的人哀傷是愚蠢而錯誤的還不如感謝上帝還有活下來的人。—— 喬治•S•巴頓

我們的國歌中有一句歌詞我們的血肉築成新的長城”給我印象很深,你以爲這句歌詞是藝術加工?不,這不是藝術加工,而是戰場真實寫照。

戰爭是無比殘酷的,並沒有書和電影裏那麼美好,戰場上的士兵,必須忍受各種常人難以忍受的痛苦,做出常人難以做出之事,才能贏得戰爭勝利。

抗戰淞滬戰役中的大場之戰,國民黨桂系部隊雖然英勇剽悍,但是缺乏火力支援,相反,日軍輕重武器齊全,火力強大,大場陣地前死屍遍野,守軍官兵甚至用屍體堆成掩體作戰,子彈打光就用大刀,直至壯烈犧牲,全師5000多名官兵最後僅有600多人生還。

▲抗戰老兵真實回憶

一邊是橫飛的子彈,一邊是滿地的屍體,你會如何選擇?其實,戰爭對於普通士兵只有生與死,打起仗來,一個士兵會用他能取得的一切東西來擋子彈,對冒着炮火子彈慌不擇路的士兵來說,屍體這種高度適當的掩體真的是求之不得。

在那種生死攸關的時候還要想“拿屍體擋子彈是對屍體的不尊重”的聖母,絕對是活不過兩集的。事實上,歷史上各國都有拿屍體當掩體的戰例。

▲劉慈欣名作《全頻帶阻塞干擾》章節

一戰時期,法軍的士兵信件裏就有一封提到用陣亡戰友的屍體堆掩體。當時法軍所在區域被炮火封鎖,斷水斷糧,戰友屍體無法妥善處置,也沒多少精力再修復工事,他們只好把屍體當成沙包堆起來擋子彈和破片。

▲1914年8月,一名法軍士兵以陣亡戰友的屍體爲掩護,

手持步槍進行射擊的照片

二戰時期的太平洋戰場上,同樣也有利用屍體來擋子彈的戰例,電影《血戰鋼鋸嶺》中,就有美軍手拎半塊屍體當盾牌衝鋒的鏡頭,再現了殘酷的太平洋戰爭。

▲《拯救大兵瑞恩》中也有醫護兵

將戰友屍體翻過來當掩體擋子彈的鏡頭

朝鮮戰爭中的上甘嶺戰役,美軍平均每秒就有6發炮彈被髮射,四平方公里的上甘嶺山頭表層的岩石被炸成1米多厚的粉末。而虛土是無法構築工事的,坑道內又沒有麻袋,用屍體來構築工事擋子彈成了迫不得已的選擇。

▲上甘嶺戰役是志願軍最慘烈的戰役之一

▲志願軍老兵回憶記錄

雖然中外都有拿屍體當掩體的戰例,但也有人提出疑問,子彈的穿透力那麼大,屍體真的能擋住子彈的射擊嗎?其實,這就要看子彈的射擊距離和子彈的類型等有關係了,並不能一概而論。

▲空腔製造機理圖

首先,人體的肌肉是鬆軟的,當子彈射入人體的時候,鬆軟的人體組織能夠吸收子彈強大的動能,高速旋轉的子彈在進入較軟的材質時,比如人體會繼續旋轉成一個空腔而造成大傷害,同時空腔也將大大減緩子彈的速度。其次人體的骨骼是很堅硬的,當子彈的動能被減緩之後再打到骨骼上面,有些情況是無法擊穿的。

▲空腔效應效果圖

▲部分低侵徹力槍彈效果圖

另外,能否用屍體擋子彈,還要看子彈和槍的種類,如果在戰場上對方使用的是手槍或者衝鋒槍的話,那麼屍體在很大程度上能夠抵擋對方射出來的子彈,因爲這兩種槍械使用都是注重停止性的子彈,也就是圓頭子彈或者平頭子彈,穿透力弱,遠距離射擊人體是無法貫穿人體的。

▲模擬人體射擊實驗效果圖

但如果敵人使用的槍支是近距離射擊的步槍或者大口徑重機槍,那麼屍體擋住子彈的概率比較小,因爲步槍和重機槍子彈動能大大高於手槍彈,穿透性是非常強的。當然,如果是屍體層層疊疊疊放,還是很可能擋住步槍和機槍子彈的。

子彈擊穿多具屍體後,估計剩下的動能已不足於貫穿人體,即使被打中了,可能僅是受傷,不會對人體有致命傷。但隨着武器技術的發展,重火力的普及,用屍體堆掩體已經沒什麼意義了,因爲遠距離可以呼叫炮火支援,空炸引信普及後,屍體掩體意義不大了。

▲解放軍的標準單兵掩體,要求土堆要堆1.2米厚

雖然屍體可以一定程度上可以構築掩體抵禦子彈和破片,但最好只在短時間內或者在寒冬使用,時間長了,屍體腐爛後,就會帶來更多的問題。戰場屍體對地面,空氣,水源,環境的污染極爲嚴重。

陣地上屍臭可影響參戰人員的食慾,甚至發生頭暈,噁心等反應。由於屍體腐爛,蒼蠅孳生,又是傳染病傳播的媒介。水源如被屍體污染,則將影響戰場上可利用的水源。因此,除非特別緊急的情況,還是不要用屍體來構築掩體比較好。

▲二戰中被草草掩埋的德軍屍體

近代以來,各國軍隊除了在緊急情況下用屍體構築掩體,大部分時間是要及時處理屍體的,主要是把我方士兵遺體運回,敵方士兵進行深坑掩埋,也就是中國人所崇尚的入土爲安,或者集中火化,避免屍體腐爛變質帶來的瘟疫,有效防止疾病的傳播。

▲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德軍屍體

戰爭是殘酷的,也是毫無人性的,還好,雖然防空警報響起,但我們仍然能夠仰望沒有硝煙的藍天,周圍不會響起突然的槍聲,身邊不會有同伴的屍體,只因我們身處和平國度,我們的身後,是強大的祖國。

點擊下方小程序即可購買軍武優選商品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