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鳴蜩,當夏天的第一聲蟬鳴響亮在宋時的成都,蜀人便心神領會。“毒月”來臨,夏日已至。

農曆五月爲仲夏,這時天氣開始轉熱。在沒有空調和冰箱的古代,連用冰都是皇權貴族的專屬,古代平民百姓能夠指望的,恐怕只有手中的一柄小小的扇子。

“夏天天氣熱,扇子離不得。有錢買一把,無錢就等他熱。”這一段至今流傳在蜀地的順口溜,可見扇子在夏天對四川人的重要性。

其實,早在千年前,成都人就對扇子愛不釋手了。宋時成都有十二月市,五月即爲“扇市”。聞名天下的川扇,大多匯聚於此,再銷往天南地北。

唐閻立本步輦圖

扇市遊人似錦叢 棄娟休說太匆匆

四川與扇子的緣分還真是不淺。爲什麼這樣說呢?

1965年,成都百花潭曾出土了一件戰國水陸攻戰紋銅壺,現藏於四川博物院,也是其“鎮館之寶”。神奇的是,這件戰國銅壺上,刻有一個僕人手執長柄扇替主人扇風的圖案。

戰國水陸攻戰紋銅壺(現藏於四川博物院)

據學者韓增科在論文《關於“戰國銅壺金銀錯宴樂圖”》中所言,這是迄今發現較早的中國扇子形象。至少證明在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期,蜀人就已與扇子結下不解之緣了。

宋時成都,到了農曆五月,天氣漸漸炎熱起來。扇子於蜀地百姓而言,無疑是最好的“消暑神器”。宋朝的十二月市盛行,並且根據時令變化調節交易的主要商品。所以,在仲夏之時,五月舉辦扇市,自然是最合時節的了。

唐初敦煌維摩變圖(局部)

清嘉慶版《華陽縣誌》詳細記載說:“蜀民每歲五月,於大慈寺前街中賣扇,名扇市。”並認爲成都扇市在大慈寺的廟門前。

值得一提的是,蜀地盛產木材和竹子,這是衆所周知的。所以原材料供給豐富,這爲扇子的生產提供了便捷之處,川扇得以大量面世,產量不菲。

除成都人購買外,外地商人也可能來此採購,並帶到全國各地銷售。

可以想象,五月成都的扇市,各種各樣的扇子琳琅滿目,擺滿街面,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難怪有竹枝詞寫道:“扇市遊人似錦叢,棄娟休說太匆匆。來年依舊深閨裏,掩映桃花半面紅。”

宋李公麟維摩演教圖

險絕蠶叢地 由來宮扇傳

蜀地不僅盛產扇子,川扇更是憑藉做工精美、用料精細而享譽四方。種類也繁多,團扇、蒲扇、紈扇、紙扇、絹扇、竹絲扇、羽毛扇等皆有生產。

三國時期,蜀人諸葛亮手持一把白鶴羽毛做的白羽扇指揮三軍,“三軍皆隨其進止。”

據資料記載,唐代時期,四川已是制扇的主要地區。四川最早的工藝扇,就是在唐代誕生的桐花鳳扇,也是川扇的代表性作品。

到五代時期,川扇又以輕羅團扇馳名天下。杜牧詩中寫道:“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牛郎織女星。”指的就是這輕羅團扇。

明代時期,摺扇開始流行起來。當時出產的扇子,唯有蘇杭和川扇出名。

陳三島的《川扇》詩說:“險絕蠶叢地,由來宮扇傳。大都白帝竹,盡用錦官箋。”明人王士性《廣志繹》也寫道:“蜀錦、蜀扇、蜀杉,古今以爲奇產。”

來源:華西都市報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