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幸福】呼市的這個村很有特色!爲啥?來看看就知道啦!

位於玉泉區小黑河鎮的西地村是一個以蒙古族爲主的少數民族聚居村,是我市125個少數民族聚居村中的一個。2006年前,西地村曾經是自治區的“重點貧困村”,村裏缺水少電、道路難行,村民人均收入不足千元。現在的西地村卻是周圍數得上的富裕村,不僅基礎條件明顯改善,富民產業更是不斷發展壯大,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現在的生活可比以前好多了,危房都換成了新房,土路都整修爲水泥路,不但進出村的路好走了,就連回家的路都不再是塵土飛揚了。”西地村村民陳文俊談起如今的生活高興得合不攏嘴。他說,現在不僅購買東西很方便,而且連生病都有保障了。

陳文俊口中的這些變化是從2006年開始的。當年,市財政、市民委積極下發少數民族發展資金,用於該村道路基礎設施建設、低壓節水灌溉工程、育苗溫室和溫室大棚建設、全村自來水工程改造等。

經過幾年的努力,西地村建設成爲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在發展中,西地村突出民族文化和民族團結的主旋律,成爲呼和浩特市民族團結進步示範村。

近年來,全市各級、各部門密切協作形成合力,先後建成了以紅色革命爲主題的土左旗塔布賽村,以高山草原爲特色的新城區面鋪窯村,以召廟文化爲特色的回民區東西烏素圖村,以觀光旅遊爲特色的玉泉區西地村,以休閒採摘爲特色的土左旗溝子板村、楊家堡村等有特色、成規模、起示範帶動作用的少數民族發展示範村。2017年3月,回民區西烏素圖村、玉泉區西地村被國家民委命名爲“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進一步提升了呼和浩特市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品質和知名度,更好地爲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工作發揮了示範和輻射作用。

爲進一步做好我市少數民族特色村鎮創建工作,近年來,自治區和我市共下撥項目資金750萬元,建成和完善了各項建設目標,先後確定了玉泉區西地村和新城區惱包村兩個示範村和部分試點村鎮,去年我市民委抓住自治區成立70週年慶祝的契機,打造有特色、有亮點、有內涵的少數民族特色村鎮,在民族旅遊文化和景點的打造以及農村少數民族工作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重點實施了土左旗北什軸鄉卡臺基村民族特色村鎮建設項目、新城區生蓋營村少數民族特色旅遊項目等。同時,村鎮的水、電、路、通訊等基礎設施基本完善,道路實施硬化、飲水安全率達到100%,廣播電視入戶率達到100%。

爲提升少數民族聚居村村民的生活水平,各村鎮積極發展特色產業,廣泛開展了農業觀光采摘、生態旅遊休閒度假、特色餐飲、農家樂、便民連鎖超市、種養殖農業專業合作社等項目。爲確保村鎮民族文化有效傳承,民族文化活動開展實現常態化,動靜結合的民族文化保護模式基本形成,民族文化保護機制基本建立,民族文化得到有效傳承。進一步完善村鎮公共服務,學前教育入園率、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勞動力實用技術技能培訓服務等比例,均有較大幅度增長,社會保障實現全覆蓋,村鎮建有標準衛生室(院),民生得到進一步改善,各村鎮還經常性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以村鎮和社區爲着力點,活動形式豐富多樣,不斷創新,各族羣衆交往更加密切,民族關係更加和諧。

在各項優惠政策和專項資金的大力扶持下,我市各少數民族聚居村的發展勢頭迅猛,村民們正鉚足了勁兒乘着改革發展的“東風”全力奔小康。今後,我市將繼續深入挖掘少數民族文化特色,加大對少數民族貧困戶的幫扶力度,讓村裏的各族羣衆享受到物質和精神雙豐收的幸福滋味。

來源:呼和浩特日報(記者  劉沙沙)

審覈:劉軍

編審:阿拉騰

聲明:轉載請註明來源於呼和浩特日報官方微信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