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宇文化及刚刚杀了隋炀帝,想多拉拢些好汉,于是把目光停留在高邮(今江苏高邮)和历阳(今安徽和县)一带称王的杜伏威身上,很快向他抛去橄榄枝—任命他为历阳太守。

杜伏威经过痛苦的思索后,来了个三步走。

第一步,折断了宇文化及的橄榄枝,坚决不和宇文化及这样的大奸臣为伍。

第二步,将自己的革命根据地移到了丹阳(今江苏南京),目的是为了避免宇文化及的打击报复。杜伏威到了这个六朝之都后,马上开始励精图治,又是招募人才,又是改造兵器,又是轻徭薄赋,又是惩治贪官。很快,得到实惠的江淮民众对他打出了这样的标语—江淮欢迎你。

第三步,寻找新的庇护伞。杜伏威拒绝了宇文化及,却马上把橄榄枝传递给了越王杨侗,并且信誓旦旦地表示愿意归顺。面对天上掉馅饼的好事,杨侗没有不答应的道理,马上给了杜伏威两顶官帽:楚王和东道大总管。

正当杜伏威以为找到了自己的“真命天子”时,他的真命天子却如昙花一样,瞬间消失了—很快,王世充废了杨侗,自立为帝。

好女不嫁二夫,忠臣不事二主。杜伏威自然不肯向“二进宫”的王世充低头称臣,于是再次选择了“单飞”。在单飞期间,他的一双慧眼停留在“潜力股”李渊身上。

而这时,李渊也对杜伏威抛来了橄榄枝,于是当李世民率部征讨王世充时,杜伏威自告奋勇请求当先锋,结果被李渊任命为东南道行台尚书令、江淮以南安抚大使,封吴王,赐姓李氏。

有了李渊这棵大树,杜伏威的势力一涨千里。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他在杭州吞并了势力浩大的李子通部队,随后,他又兵进歙州(今安徽歙县),吞并了另一股割据势力汪华。很快,他的领土达到了这种规模:尽有江东、淮南之地,南接于岭南,东至于海。这个面积相当于今天的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安徽省、江西省东部、福建省、广东省,够大吧!

然而,杜伏威的发展相对于李唐王朝来说,那是一个小巫,一个大巫。这个时候李世民打败了刘黑闼,再朝徐圆朗发动进攻……

天下很快就要平定了。杜伏威坐不住了,他知道如果再不采取措施和办法,将来分封时,他这个地方诸侯肯定会被李渊刷了。若再拖延不去长安朝见李渊,恐怕这名义上的臣服难以遮盖实际上的割据,唐军兵叩丹阳将为时不远了。因此,在武德五年(公元622年),他无奈地赶往了长安,以表达自己对唐朝的“忠心不二”。

杜伏威走前,最放心不下一个人,那就是他的莫逆之交辅公祏。由于辅公祏与杜伏威是好友,又年长,杜伏威常以兄称之,起义军中也呼其为“伯”,对其敬畏程度不下于杜伏威。而辅公祏这时早已不是当年的辅公祏了,他以老资历自居,大有目空一切之势,慢慢地,杜伏威心中便有了介蒂。为了削其威势,杜伏威采取了表面尊崇实际架空的权术,外拜辅公祏为仆射,内里却提拔了他的两个养子:阚稜为左将军,王雄诞为右将军,执掌兵权。

从此,辅公祏与杜伏威之间有了裂痕。

架空辅公祏后,杜伏威走前把军队付与了王雄诞,并且说了这样一句话:“我走之后,一定小心再小心,警防辅公祏耍小计谋。”

事实证明,姜还是老的辣,王雄诞虽然拍胸脯表示没问题,但杜伏威走后,问题就来了,他和辅公祏相比,太嫩了点。武德六年(公元623年),辅公祏联合手下一个叫左游仙的谋士,精心谋划,周密部署,一举夺回了逝去的兵权。

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对此,悔之晚矣的王雄诞以宁死不屈结束了自己年轻而短暂的生命。

随后, 辅公祏一不做,二不休,干脆称了帝,宣布国号大宋。以左游仙为兵部尚书、越州(今浙江绍兴)总管。武德七年(公元624年),他顺利地用军事手段解决了占据毗陵(今江苏常州)的沈法兴。

然而,对付小型割据势力绰绰有余的辅公祏,却在唐军面前一触即溃。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十二月,唐高祖李渊进行了声势浩大的“剿匪”,派赵郡王李孝恭率舟师进抵江州,岭南大使李靖率岭南诸军抵达宣州(今安徽宣城),怀州总管黄君汉自谯州(今河南永城)、亳州(今安徽亳州),齐州(今山东济南)总管李世绩出准、泗,围剿辅公祏。

辅公祏采取的是水来土掩,兵来将挡的办法。他以舟师三万驻屯博望山(今安徽当涂县西南江畔),以步骑三万驻屯青林山(今当涂县东南),并以铁锁断江路,筑城,结垒以拒唐军。他满以为他精心部署的防线将固若金汤。

然而,事实证明,在强大的唐军面前,他的大军根本不值一提。唐军先是切断了他的粮道,让辅公祏的军心动摇后,然后以偷袭的方式,冲破了辅公祏划分的“三八线”,在最后的大决战中获得大胜,到了穷途末路的辅公祏不得已只好弃城出走,最后逃到武康(今浙江德清县西)时,还是光荣被擒。

丹阳,成了辅公祏的葬身地。这就叫自作孽,不可活,诚为悲也。

至此,江南平定,唐朝完成了统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