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沒有文化內涵的宮鬥劇,不值得一看!

文丨林特特

來源丨今日頭條 V 計劃

「談到創作,我跟一般人不一樣。在沒有上學之前,我就已經知道我要幹這行了。」

林特特從小就是一個目標特別明確的人。

小學一年級的暑假,合肥天氣很熱,她躺在涼牀上聽父親講項羽的故事,聽完之後她流淚了。

那時父親對她說:「你是第一次有文化的感動。你今天聽這個故事哭,你長大了也要做一個讓人哭的作者。」

於是,林特特的內心早早埋下一顆與文字有關的種子:房間裏插着鮮花,悠閒地喝茶下午茶,翻閱着出版社送來的清樣……

這是她的文學夢想。

長大後,林特特一直在從事最接近夢想的工作,例如出版、編輯等,這其中歷史是非常重要的構成元素。她先後運作了很多歷史類圖書出版,耳濡目染深受影響。

如今,學清史的林特特如願以償地成爲了一名暢銷書作家。

最近,林特特參加了今日頭條 V 計劃沙龍,見到了許多歷史作家。

她說,和這些作家聊天「勝讀十年書」,也更堅定了她對自己在今後創作時「立意再高一些」的決心。

研究清史的她,針對「清宮劇爲何流行」,也發自內心地談論了自己的觀點。

爲什麼說今天的宮鬥劇沒有別的,只有鬥?

看完林特特的分享,或許你也會有頗深的同感。

清朝歷史爲什麼受人偏愛?

我從 2005 年畢業做編輯,到 2017 年做了 12 年曆史書的編輯,也捧紅了很多的歷史作家。爲什麼我們會去選擇清代或者中國近現代?

一個很大的原因是因爲近,它真的離我們很近。

而且清朝的歷史非常的奇怪,比如說我在研究所讀書的時候,學 1840 年以前的叫中國古代史,學 1840 年以後的叫中國近代史。

清朝很特殊,包括中國古代中國近代的標本在這一朝全部能找到。

你可以直接找到他的後人,如果長壽的話,晚清的人也能找到。

爲什麼清宮劇這麼火呢?

你想想,如果你有穿越之心能夠回到過去,你願意穿越成爲什麼樣的人?是可以爲所欲爲的權力者,還是地位低下的一介草民?

這是清宮劇能代入能讓人幻想的地方。

除了近,除了穿越之心,更重要的是它的矛盾。

什麼矛盾都有,有民族矛盾,有中外交流的矛盾,有近代化的矛盾等等,隨便拎出來一個都可以做一番文章。

再有就是包括我自己做歷史書編輯的時候,愛國正能量永遠是主題。

比如你寫北洋水師也好,你寫康雍盛世也好,既有過去的輝煌讓你驕傲,又有過去的驕陽落日不會讓你感到感傷。

這是清朝的書,各種情感的標本能找到,矛盾的標本也能找到,包括一切的遺物能找到,這是清宮劇能火的一個原因。

爲什麼我會看流行的劇?我記得以前有一個老師跟我說過:

「社會現象的背後是社會心理,社會心理的背後是社會思潮。」

爲什麼要了解?爲什麼我有時候去看宮鬥劇的評論?我會很喜歡看大家議論的文章,其實對於我來說它最正面的意義是一面鏡子,讓我知道現實社會中有哪些爭鬥,有哪些意義。

其實越爽的點,越是社會現實實現不了的點,以及當下人的權衡點。

我想,再過一百年,那時的歷史學家看今天清宮劇,不再會把它們當作清代的歷史解讀,而是作爲了解 21 世紀初期人們娛樂心理的資料來看了。

今天的宮鬥劇沒有別的,只有鬥

其實,宮鬥劇到現在我已經很難再去看了。

像《金枝欲孽》、《步步驚心》、《甄嬛傳》我還是仔仔細細看過。但是到今天,當《如懿傳》和《延禧攻略》出來的時候,我可以形容我的心情已經是出離憤怒了。

我絕對不會看了。

爲什麼?

對比一下,一開始清宮劇大多是民間故事合集,會有一些風土民情,甚至從編劇整理的資料中能看出社會的東西。

因爲它有當地的風土人情,包括《戲說乾隆》我才知道的漕運鹽幫,那個時候當我沒有接觸到歷史的時候,它給了我一些歷史普及的知識,這是社會史。

但是今天看到的就是宮廷,沒有別的只有鬥。

包括我們看到的《還珠格格》時候,它是有點婦女解放的浪漫主義的色彩,價值觀沒有問題,他們追求愛情。

即便到《金枝欲孽》,以前沒有這樣類型的東西,像是開山鼻祖,而且能看到編劇的巧思,我也在看。而《金枝欲孽》的結尾是昇華的,人們是嚮往自由,嚮往愛情的。

可是今天的宮鬥劇,一個是看多了,看膩了,另一方面我發現已經不是愛情劇,而是職場劇,我們已經不是在追求愛情了。

職場上講究無情最無敵,最沒有感情的人,最有信念達到什麼目標,最有野心的人,並願意踏踏實實能實現自己野心的人能勝到最後。

包括甄嬛,到最後她的情已經不在皇上身上了。

如果對比今天和現在的宮鬥劇,我覺得第一,硬件一定是越來越好,服裝、化妝、道具的精美度一定是越來越高,這從新舊版《紅樓夢》就能看得出來的。

還有套路越來越強,真的是這樣打怪,兩集升一個級,我覺得有點像遊戲類的東西。

但今天我們看到的宮鬥劇,從我對歷史本身來理解,我會覺得特別的心酸,特別的悲涼。

過了這麼多年了,我們的眼界仍然是就在宮裏面,幾個女人爲了一個男人來鬥。

女人的實現,女人的價值靠男人來肯定,而不是最初的那些以宮廷爲背景的劇,描寫包括皇家兒女、身居最高層的人物,自由仍受約束,理想未必都能實現的。

我這兩天一直在想是不是宮鬥就不值得,其實並不是這樣。

什麼是高級的宮鬥?什麼是值得我們今天津津樂道的「鬥」?

主要看「鬥」留給今天的人是什麼。

你說《火燒圓明園》是宮廷劇嗎?《兩宮皇太后》算是宮鬥劇嗎?

高級的宮鬥是兩宮皇太后的鬥,這樣的大事件是推動社會變革的,是引起政變的,是一個歷史事件,不是推動社會生產力就是帶來了一定的變化。

高級的宮鬥是楊玉環和梅妃的鬥,她們在斗的過程中,因情緒、處境,自然分泌出如「長門盡日無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的經典詩篇,至今膾炙人口,留下的是才華,是藝術。

如果鬥只剩下鬥,權謀心、內訌,講究爲一己私利,鬥來鬥去,看的人和寫的人,看了以後還想在職場、家庭中實踐的人,都是在內耗。

創作者的自我修養

作爲創作者本人,我一定希望自己也是升級打怪的。你一定要追求格局越來越高,你創作的東西要有提升,首先對自己是有滋養,而不是內耗的東西。

作爲編輯,我們其實是找錯的人,一篇文章到我們這兒,我們很容易知道錯在哪兒,這是我們的基本功。

包括我也接觸過歷史類的編劇,他們最大的問題是不知道怎麼找材料,找的東西本身是立不住腳的。

找材料本身是閱讀和寫作之間的橋樑。

史料有很多,尤其清代的史料很多,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所以在這裏,辨別的過程就很重要。

甚至跟以前的同學說學了這麼多年的歷史,對我來說,最重要的一課就是史料課,我淘寶上看七十幾個評論,就知道哪個是刷的,哪個是真的。

我做了很多年的編輯,接觸了很多作者,有個感受想分享:

今天這個人火起來了,明天那個人火起來了,你會發現他五年前十年前寫的是同一個東西,你不能市場流行什麼就寫什麼,當然你要寫最擅長的。

更重要的是永遠能激起你創作初衷的東西,堅持下去,市場終歸會輪到這撥。

如果把創作當成職業規劃,還是要做風不要跟風。這行還是靠天分的,一個人紅靠天分,看造化,還看身體。

爲什麼村上春樹是一個偉大的作家,我覺得他做了兩件事:第一個每天讀書,第二個每天跑步。

以它爲圓心,鍛鍊身體爲它,收集資料也爲它,寫書也是爲它。

最後,永遠做風,不要跟風。

林特特,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暢銷書作家,專欄作家。多篇文章刊載於《中國青年報》等國內知名媒體,著有《以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生》《僅記住所有快樂》《你的委屈,終將治癒》等。

打開今日頭條,可以搜索關注「林特特」。

關於今日頭條V計劃沙龍:

自 2018 年 8 月至今,今日頭條 V 計劃沙龍已成功舉辦 2 期,登上 V 計劃沙龍舞臺的演講嘉賓來自互聯網、媒體、文史等多個領域。

「V 計劃」是今日頭條助力優秀內容創作者打造個人品牌,建立影響力的又一新動作。

未來,該項目將通過「V 計劃沙龍」等活動,邀請平臺上持續產出優質內容的諸多領域創作者一同探討個人 IP 成長及其它熱點話題,分享自己的智識和見解,打造知識分享盛宴。

點擊閱讀原文,搜索關注今日頭條 #V計劃沙龍#,就可回顧往期精彩內容,瞭解活動新鮮資訊!

↙↙↙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