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父親甚至拒絕讓媽媽來看兒子,因爲“你一來,郎朗就會戀着你,就不專心練琴了”。到了這時,郎朗的父親能給予兒子的指導已經很少了。

沒有一點點防備,郎朗突然間宣佈自己結婚了。

6月3日,在法國的凡爾賽宮,郎朗和小自己12歲的德韓混血妻子,舉行了盛大的婚禮晚宴。

現場可以說高朋滿座,英國王室邁克爾王子、中國駐法大使翟雋、歌劇之王多明戈等人物紛紛亮相,給新人送來了真摯的祝福。

郎朗大婚:這個鋼琴天才,曾被父親逼着自殺

連周杰倫也攜昆凌不遠萬里而來,登臺與郎朗合奏了一曲《青花瓷》。

婚禮的尾聲,作爲鋼琴家的一對新人,四手聯彈給賓客獻上了一首鋼琴曲。可謂藝術範十足,既溫馨浪漫,由大氣奪目。

郎朗大婚:這個鋼琴天才,曾被父親逼着自殺

郎朗大婚的微博收穫了135萬的點贊,羨煞旁人。

郎朗大婚:這個鋼琴天才,曾被父親逼着自殺

郎朗的藝術成就驚人:他幾乎囊獲了包括格萊美在內,所有世界音樂大獎

是受聘世界頂級的柏林愛樂樂團和美國五大交響樂團的第一位中國鋼琴家;

曾被《人物》雜誌稱爲“將改變世界的20名青年”之一;

被評選爲歷史上最偉大的25個鋼琴家,與貝多芬、肖邦、霍洛維茨等並列。

郎朗大婚:這個鋼琴天才,曾被父親逼着自殺

環球音樂集團主席格雷厄姆·帕克曾說:

郎朗讓古典音樂這一小衆藝術,在國際樂壇颳起一股“旋風”。

舞臺和熒屏上的郎朗,一口東北味的普通話,是個樂天並善於表達的率真大男孩,陽光溫暖。

郎朗大婚:這個鋼琴天才,曾被父親逼着自殺

可是瞭解過郎朗學琴經歷的人都知道,這個鋼琴的天才,曾經非常厭惡練琴。他的爸爸以軍訓般的殘忍態度訓練兒子,並曾經以死相逼,父子形同仇敵。

如今風光無限的郎朗,回憶起父親殘忍的逼迫與壓榨,心中竟然充滿感激。

01

北漂的郎朗,陪讀的父親

1982年,郎朗出生在瀋陽市的一戶書香門第,太爺曾辦過學校、爺爺是音樂老師,爸爸和媽媽則是單位的文藝骨幹。

郎朗大婚:這個鋼琴天才,曾被父親逼着自殺

父親郎國任對兒子寄予厚望,更是發現了兒子有很好的音樂天賦:郎朗不到一歲就能哼出音調,最愛哼《大海啊我的故鄉》。

兩歲半,路都走不穩,在看了《貓和老鼠》動畫片後,無師自通地在自家鋼琴上彈出了基本旋律。

郎國任少年時代也曾有過藝術夢,意識到兒子天賦異稟後,他把三歲的郎朗送去學琴,從此踏上了漫長而艱辛的學琴之路。

郎朗大婚:這個鋼琴天才,曾被父親逼着自殺

跟着鋼琴啓蒙老師學了幾年後,1990年初夏,郎朗隨同父親踏上了西去北京的征途。

這一次背井離鄉,父親抱着破釜沉舟般的豪賭心態。

因爲父親爲了他的求學,摔碎了公安局的鐵飯碗,決絕辭去公職。在那個年代,這種勇氣、決絕、堅定,都不是普通人可以想象的。

留下母親周秀蘭一個人掙工資,養活他和郎朗在北京生活。

父子倆租住的房子,是最爲老舊的筒子樓,樓道到處是垃圾和小便。

郎朗大婚:這個鋼琴天才,曾被父親逼着自殺

來探望的郎媽不想看到兒子受苦,勸丈夫回去。

郎爸大聲呵斥說:你不要影響兒子的未來!已經決定了的事情,就算再苦再難,也要走下去。

僅僅9歲的小男孩,本應該偎依在父母膝下,在殷殷關愛下快樂撒歡,但因爲父親“望子成龍”的希望,早早地離開了母親的懷抱,小小年紀便開啓了“北漂”生涯。

這個“音樂天才”的童年,將註定了顛沛和困苦的砥礪。

02

要麼練,要麼死!

郎朗父親對兒子,幾乎就像是對待罪犯,拿出了自己當年軍警的手腕,除了嚴酷“996”練習鋼琴以外,還如影隨形監督着郎朗學習英語,因爲父親的目標就是要讓兒子在國際上成名。

那段時間,父親給郎朗制定的練琴時間表是:

5點多早起之後先練一小時琴,然後去上學。

中午學校放學一小時,喫飯最多15分鐘,其餘時間練琴。

下午放學後,練琴至少兩個小時。

後來郎朗略微大了一些後,晚上練琴的時間更是延長到了11點,比現在的996碼農還慘。

郎朗大婚:這個鋼琴天才,曾被父親逼着自殺

可以想像,小時候的郎朗,心裏有多苦,內心有多恨父親。

但即便如此辛苦的付出,郎朗的音樂老師還是認爲這個孩子“沒天賦”,是個“土豆腦袋”,並把郎朗逐出了師門。

郎朗都覺得沒有希望了,但他的父親還在堅持。

只是重壓之下,郎爸將內心的焦灼苦悶,轉化成更加嚴苛的要求,恨不得兒子睡夢和喫飯都能練琴。

父親甚至拒絕讓媽媽來看兒子,因爲“你一來,郎朗就會戀着你,就不專心練琴了”。

電話兩頭的母子,都泣不成聲。

《郎朗自傳》中記載了父子之間衝突最激烈的一次事件:

被逐出師門的第二天,郎朗參加合唱團彩排,回家晚了一會兒。

在家鬱悶的郎爸胡思亂想,覺得兒子肯定是跑出去玩了,自暴自棄了,於是他決定採取一個以死相逼的方法,讓兒子重回正軌。

他朝郎朗聲嘶力竭地大喊道:

“你把自己的生活毀了!你把我們所有人的生活都毀了!”

“你是個騙子,你是個懶蟲!你沒理由再活下去了,一點理由都沒有!”

郎爸猙獰地晃動着手裏的藥瓶,接着咆哮:

“現在就把裏面藥片全都吞下。吞下去,你就會死,一切都會結束。如果你不吞藥片,那就跳樓!現在就跳下去!跳下去死!

郎朗大婚:這個鋼琴天才,曾被父親逼着自殺

03

我父親不會哭

後來,郎朗投師趙國屏教授,被央音附小錄取,這是“中國最有名的音樂學校”。

郎朗大婚:這個鋼琴天才,曾被父親逼着自殺

到了這時,郎朗的父親能給予兒子的指導已經很少了。當年那個小孩子的水平,早已遠遠超過了父親,也有更專業、更有經驗的老師們去教導郎朗,但郎爸卻不肯退居幕後。

郎爸在完成奶爸的做、送飯任務後,總是喬裝打扮成保潔等勤務人員,出沒於中央音樂學院。

每逢有音樂大師的課程,就似貓聞見了魚腥,風聞至教室走廊上,或貼耳於大門、或彈腿扒窗戶,將大師的一字一句,均一字不落的記入耳朵,並形成筆記。

郎朗練習的曲目,他爲了可以讓兒子觸類旁通,每每卑躬屈膝求着相熟的老師,近似乞求索要不同名家演奏的版本,興致勃勃拉上兒子一起分析研究。

這個習慣,在郎朗考入音樂聖殿柯蒂斯音樂學院後,郎爸陪讀期間依然留存。

郎朗大婚:這個鋼琴天才,曾被父親逼着自殺

可步入青年的郎朗技藝日趨化臻,父親的非專業指導愈發跟不上他的進步,有些時候覺得父親簡直不可理喻。

爭吵得激烈了,郎朗甚至大大咧咧說自己長大了不再需要他。

郎朗參加國際鋼琴比賽,拿下金獎後,有人告訴郎朗在遠處看臺上的父親哭了,郎朗根本不信。

他說:“我父親根本不會哭。

郎朗大婚:這個鋼琴天才,曾被父親逼着自殺

在他的心目中,父親是一座冰山,一個鐵漢,絕不可能心慈手軟,更不可能落淚。

這似乎是一個宿命,少年會畏懼並崇拜父親,待羽翼豐滿的青年時,對日薄西山的父親往往是不屑和距離。

少年的郎朗還無法完全理解父親的兇狠與壓榨,都是爲了什麼。

那時的郎朗覺得,憑藉自己的才華,倘若沒有這樣狠心的狼爸,有母親陪伴的童年會倍加幸福,一樣也能做出不凡的學業和事業。

但等他歷盡千帆,回首往事,卻開始和父親和解,甚至理解父親。

04

沒有我爸,我就沒有今天

郎朗自傳中曾追憶父親逼自己喫藥跳樓的往事:

“我邊哭邊說,我恨你,我再也不會練琴了。只要我活着,我就永遠不會再碰鋼琴。”

當時的小郎朗,心中唯有對父親刻骨的恨意。

所以在長大後,害怕與頑固並咄咄逼人父親的親近。

郎朗大婚:這個鋼琴天才,曾被父親逼着自殺

漸漸步入中年,縱橫四海的閱歷帶動着心智愈發成熟。

每次有所斬獲時,都會不由感慨起父親對自己的“狠毒”教育,並愈發察覺到父親的不易:發現兒子的天賦並堅持培養、拋家舍業陪讀、用盡一切心思給兒子鋪路。

父親的生活裏,沒有自己,全是兒子。

功成名就後,郎朗不止在一處場合表示:“如果沒有我爸爸,就沒有現在的我。”

在他BBC的個人紀錄片中,主持談到郎爸的行爲,在西方已經構成了兒童虐待罪。郎朗卻說:

“如果我父親不用那種方式教育我,我就不會成爲一個音樂家,我很可能落得一個糟糕的破敗生活。”

郎朗大婚:這個鋼琴天才,曾被父親逼着自殺


郎朗大婚:這個鋼琴天才,曾被父親逼着自殺

如今的郎朗,已經瞭然父親的苦心,和父親冰釋前嫌,做到了一個兒子和嚴父、和過往的和解。

郎朗的恩師、著名的傳奇音樂教育家格拉夫曼說過:

“學琴練琴,有一定的壓力和約束是好的,但很多情況下要因人而異,嚴厲的教育方式對郎朗是是適合的,因爲他有天分,喜歡彈琴。

郎朗大婚:這個鋼琴天才,曾被父親逼着自殺

狼爸的堅持和嚴厲,是無可辯駁地奠定了郎朗的成功。

但是教育千人千法,各有不同,這種教育當然不可能適合所有的孩子。

學鋼琴的孩子有很多,郎朗只有一個。

不過,在這一對父子的故事裏,我們可以去尋找適合我們孩子教育的靈感:發現孩子的天賦;持之以恆地培養;教會孩子努力;逼一下孩子,讓他綻放出所有的潛能。

這些,是所有父親都應該做的事。

就如《異類》一書所言:

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