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渙是位奇怪的大詩人,他的歷史資料留下來的很少,詩作也同樣很少,後世所知者僅六首,而其中兩首的內容還基本相似,但這絲毫沒有妨礙他在社會上的影響力,比如他的《登鸛雀樓》,絕對做到了婦孺皆知。這首五絕,全文也就二十個字——當然,所有的五絕都是二十個字,但少有詩人能再寫出與之媲美的一首: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這首詩千年以來,凡是喜歡中國詩詞的人,全都能夠吟誦,難怪章太炎把這首詩稱之爲“絕句之最”。可惜的是,王之渙墓和他的故居我都查不到任何信息,要紀念這位大詩人,只能去探訪因他的這首詩而名揚天下的鸛雀樓了。


王之渙: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上)韋力撰


鸛雀樓景區入口處的廣場足夠寬闊


王之渙: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上)韋力撰


這種建築風格據說是仿唐


鸛雀樓位於山西省運城市永濟市郊黃河岸邊。運城的張總安排司機把我送到了這裏,而今的鸛雀樓已變成了一個巨大的景區,門票60元。現場購票之人,當時僅我一位,這跟整排的售票廳形成了很大的反差。司機搶着去買票,然而他卻只買了一張,他說自己不想進內。我覺得他是開車開累了,趁我遊覽的工夫可以打個盹兒,於是我孤零零地走進了這鸛雀樓景區之內。



王之渙: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上)韋力撰


進門之後還有着很長的路


王之渙: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上)韋力撰


烈日曝曬下的廣場沒有一絲的遮擋

本以爲鸛雀樓就是黃河邊的一個樓閣,沒想到其面積之大遠超我的想象,我感覺佔地有幾百畝。從進門走到樓下,至少有三、四百米的路程,從這個巨大的廣場走過,看不到任何的植物,哪怕是一棵小草。雖然是初春,今日的氣溫還是達到了33℃,走在這無遮無攔的廣場之上,感覺被太陽曬得有些頭昏。


王之渙: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上)韋力撰


巍峨


王之渙: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上)韋力撰


步步高昇

新的鸛雀樓建得很是高大,可以跟新建的滕王閣相頡頏,門口掛着一些銘牌,其中一個上面寫着“中國名樓副會長單位”,我猜不出“會長”應當是哪個樓,不知道會不會是滕王閣。中國的四大名樓除了這兩座之外,還有岳陽樓和黃鶴樓,而今來到了鸛雀樓,這四大名樓我算是跑遍了。在這四大之中,三座叫“樓”,只有滕王叫“閣”,由它來當會長,至少從名稱上有點兒不合適,那應該讓誰來當呢?我覺得自己有點兒鹹喫蘿蔔淡操心。


王之渙: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上)韋力撰


不知哪座樓能當“會長”


王之渙: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上)韋力撰


畫棟雕樑

王之渙: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上)韋力撰

《集異記》上稱有四位歌伎,然而這個畫面上好像多了幾位

進入樓內,一層是巨大的殿堂,殿堂的正前方以全景加雕塑相結合的方式展示着,據說是古代的樓景四圍的原貌,兩邊的側牆上繪製着跟鸛雀樓有關的故事,其中一段名曰“旗亭畫壁”。這個故事太有名了,原本記載於唐薛用弱所撰的《集異記》,好在本文不長,我將其全文抄錄如下:

開元中,詩人王昌齡、高適、王之渙齊名,時風塵未偶,而遊處略同。

一日,天寒微雪。三詩人共詣旗亭,貰酒小飲。忽有梨園伶官十數人登樓會宴。三詩人因避席隈映,擁爐火以觀焉。俄有妙妓四輩,尋續而至,奢華豔曳,都冶頗極。旋則奏樂,皆當時之名部也。昌齡等私相約曰:“我輩各擅詩名,不自定其甲乙,今者可以密觀諸伶所謳,若詩入歌詞之多者,則爲優矣。”

俄而一伶,拊節而唱曰:“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昌齡則引手畫壁曰:“一絕句。”尋又一伶謳之曰:“開篋淚沾臆,見君前日書。夜臺何寂寞,猶是子云居。”適則引手畫壁曰:“一絕句。”尋又一伶謳之曰:“奉帚平明金殿開,強將團扇共徘徊。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昌齡則又引手畫壁曰:“二絕句。”之渙自以得名已久,因謂諸人曰:“此輩皆潦倒樂官,所唱皆下里巴人之詞耳,豈陽春白雪之曲,俗物敢近哉?”因指諸妓之中最佳者曰:“待此子所唱,如非我詩,吾即終身不敢與子爭衡矣。倘是吾詩,子等當須列拜牀下,奉吾爲師。”因歡笑而俟之。須臾,次至雙鬢髮聲,則曰:“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之渙即揶揄二子曰:“田舍奴,我豈妄哉!”因大諧笑。

諸伶不喻其故,皆起詣曰:“不知諸郎君何此歡噱?”昌齡等因話其事。諸伶競拜曰:“俗眼不識神仙!乞降清重,俯就筵席。”三子從之,飲醉竟日。


王之渙: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上)韋力撰


這裏提到了李瀚


王之渙: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上)韋力撰


“旗亭畫壁”故事介紹牌

這個故事講的是,在唐初的某一天,王之渙、王昌齡、高適三人在一起聚會,他們到旗亭飲酒,巧遇梨園名部在此唱曲,其中的四位歌伎長得很漂亮,這讓三人來了興頭,於是王昌齡提議說:“我們三人都擅長作詩,卻未分高下,今天伶官唱誰的曲多,誰就爲最佳。”二人贊同王昌齡的提議,結果前面所唱的幾首都不是王之渙所寫,這讓他有些沮喪。他說這些歌伎怎麼就不會唱點兒陽春白雪的歌,於是他就用手指着歌伎中最漂亮的一位跟兩位朋友說:“如果她的所唱,還不是我的詩,那我一輩子也不敢跟你們比詩了;如果要是的話,你們要當場拜我爲師。”果真,這位漂亮的歌伎所唱的正是王之渙的《涼州詞》。這個結果讓王之渙大感興奮,於是三人飲酒直到大醉。


王之渙: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上)韋力撰


登高下望


沿着樓梯上到了樓頂,感覺到新建的鸛雀樓高度超過了百米,站在樓上下望,體味着“黃河入海流”的真切,遠處的黃河水緩慢地流淌着,順着水流向黃河的盡頭望去,當然,看不到海,但卻看到了這條長龍劃過天際線所顯現的朦朧。這種朦朧感讓我的心態突然脫離了塵世,瞬間感覺自己回到了千年之前的古代,甚至聽聞到了這三位大詩人在旗亭之內喝酒唱歌的喧鬧聲,不知眼前的黃河是否曾經看到那場歡樂的酒會,它的無語東流讓我無法理解這種沉默代表了怎樣的價值觀。


王之渙: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上)韋力撰


《旗亭記》二卷,清乾隆二十四年盧氏雅雨堂刻本,書牌


王之渙: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上)韋力撰


《旗亭記》二卷,清乾隆二十四年盧氏雅雨堂刻本,卷首

至少我覺得《旗亭記》有着一定的歷史事實,因爲這是唐朝的故事,而作者薛用弱也是唐代的人。更爲重要者,薛用弱就是河東人,而河東即今天的山東永濟這一帶。既然有這麼多的相近點,那麼這《旗亭記》總不會是空穴來風。更何況,王之渙的資料太少了,如果連這個故事都是假的,我真不知道將如何寫這位大詩人。

可惜的是,他的這首千古傳唱的《登鸛雀樓》,竟然有人否定王之渙擁有著作權。這個說法出自《國秀集》,此書是唐人所選的唐詩選集,書中稱《登鸛雀樓》的真正作者名叫朱彬。但這種說法的依據,《國秀集》中卻沒有點明。如果連這一點都否定掉,這讓我情何以堪?好在這種說法還沒有成爲業界的共識,而《旗亭記》的故事則因金兆燕改編成了《旗亭記傳奇》,而使得家喻戶曉。

金兆燕是清乾隆時的進士,曾做過國子監博士。在京期間,他還參與《四庫全書》的校對,後因病辭官,就來到了揚州。不知他爲什麼喜歡《集異記》中的這個故事。金兆燕以此爲藍本,同時又從很多典籍中搜集一些事蹟,編成了這三十六出的《旗亭記傳奇》。寫完之後,金兆燕想將此出版,可能是沒錢,於是他找到了揚州有權有勢的盧見曾。盧看了金的改編,很感興趣,答應給金出版。而後就以盧見曾雅雨堂的名義將《旗亭記傳奇》於乾隆二十四年刊刻了出來。


王之渙: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上)韋力撰


《旗亭記》二卷,清乾隆二十四年盧氏雅雨堂刻本,盧見曾序言

爲此,金兆燕請盧見曾寫了篇序言,並刻在了本書的前面。盧在此序中講到了金兆燕對於此書的付出:“全椒蘭皋生,矜尚風雅,假館真州,問詩於餘。分韻之餘,論及唐《集異記》‘旗亭畫壁’一事,謂古今來貞奇俠烈,逸於正史而收之說部者,不一而足,類皆譜入傳奇。雙鬟,信可兒,能令吾黨生色,被之管絃,當不失雅奏。而惜乎元明以來詞人,均未之及也。蘭皋唯唯去。經年復遊於揚,出所爲《旗亭記》全本於篋中。餘愛其詞之清雋,而病其頭緒之繁,按以宮商,亦有未盡協者。乃款之於西園,與共商略。又引梨園老教師爲點板排場,稍變易其機軸,俾兼宜於俗雅。間出醉筆,揮灑胸臆。雖素不諳工尺,而意到筆隨,自然合拍,亦有不自解其故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