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我們導演

ID:We-Director

相信你這幾天已經被這個驚天大瓜轟炸好幾輪:

著名學霸男神翟天臨被網友扒出來學術造假,論文抄襲。眼看事情越搞越大,目前已經出來道歉息事寧人:

但這樣的特殊操作比人們想象的嚴重得多2013年一部針對中國教育弊端的紀錄片中指出,高校學術不正的風氣已經很常見了。

本科的學生說的很直接:你肯定查不出我抄襲。

圖片截取自紀錄片《盜火者:中國教育改革調》

大學教授也對這種現象很無奈:本科的文章肯定都是抄的

圖片截取自紀錄片《盜火者:中國教育改革調》

比起對名譽和財富的追求,學術研究好像已經淪爲了雞肋。但是80年前,中國曾經有一所傳奇的大學,告訴我們,學術精神到底意味着什麼。

今天要說的這部紀錄片,完整地記錄了中國歷史上一所建於戰火中的大學以及它代表的一個羣星璀璨的年代。

歷史背景

——浴火重生的高級學府 ——

抗日戰爭暴發後,全國許多大學被摧毀,爲了不讓教育中斷,當時全國最傑出的三所大學:清華、北大和南開的師生組成三校聯盟,乘渡輪,坐火車,跨越幾千公里來到西南昆明,在那裏成立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這所學校彙集了當時國內最優秀的學者們傳道受業,從全國各地,甚至海外趕來。

他們精通文理,學貫中西,是那個時代的超級精英,國之重器

西南聯大的教師天團

這所在戰火中誕生的學校,在歷史上只存在了短短8年,在一個最不可能完成學術研究的年代,培養了一代傑出的精英。導演和攝製組花了兩年的時間,在世界各地收集校友們珍貴的影像資料,彼時最年輕的一位聯大校友已經89歲。通過19位學子的口述與記錄,重現了那段歷史。

道阻且長

—— 與死神賽跑的學校 ——

能考進西南聯大的學生都是人中翹楚,是國家精神和希望所在。

但他們面臨生存環境十分惡劣:

住茅草房、借光讀書、喫蒼蠅蓋飯、睡臭蟲牀。

西南聯大校友王希季

最艱難的是需要忍受日本飛機不間斷的轟炸,翻譯學教授費孝通把翻譯課安排在早晨,“因爲翻譯隨意斷續,不需要有系統的思索,很適合於警報頻繁時期的工作”。每當警報響起,他就把譯稿一疊,帶着行動不便的妻子,往山上跑。

西南聯大教授、社會學家費孝通

哲學教授金嶽霖爲了避免被書稿被炸,把數百頁的稿子放在公文包裏,每當空襲警報響起,就帶着公文包趕快跑,一邊躲避轟炸,一邊修改稿子。

西南聯大的師生就這樣每天和死神擦肩而活,老師在露天積土的房子裏辦公,學生們無數次去找回壓在被毀房屋下面的書籍,但上課“未曾因轟炸而停止過一日”。

羣星閃耀

—— 求學問道,是爲了國家的未來 ——

除了不捱餓、活下去,最重要的事情,當然是做學問。那個年代的研究,差不多是出生入死,沒有條件,只能創造條件。

走訪西南地區做人類學調查的教授, 除了要捱餓、忍受熱帶病、居然還要對付土匪。

做實驗沒有儀器,用做飯爐子加熱,沒有冷凝水,就用兩個鐵皮槽接水,不斷往上澆。

在外做實驗,連風向表,氣壓表、溫度表這樣簡單儀器都沒有,只能以手指感受風力,抓兩把土,通過塵土飛揚的方向來判斷風向。

西南聯大的教學環境和研究用具都十分簡陋

即便如此,那個時候創造出來的著作,直到今天依然有着重要的意義,比起現在的複製粘貼,強不知道多少倍。

也是在這樣的條件下,走出了80位中國兩院院士,8位兩彈一星元勳,2位諾貝爾獲獎學者,創造了前無古人,也後無來者的輝煌。

許多年近90的校友們,至今提起在學校上課的情景,依舊眼神放光、連學號也能脫口而出:

西南聯大校友劉緣子

那個年代,喫飽飯不餓死已經是天大的福氣,爲什麼我們還懷念它?大概是因爲,只有在那個年代,才能窺見對知識的敬畏,更多一心向學的人們將生死置之度外,安靜地專研學問。

精神永續

—— 這個時代需要的絕不只是一紙文憑 ——

80年前用學術救國的一批人,用它丈量今天的大學,不免失落。

那個時候限制人們的是物質條件,但人人精神富足且自由,志存高遠。

那個時候,學問就是救國良藥 。沒有好的研究,沒有先進的科學突破,國家就會死。

現在,物質豐富到一定程度的我們,所擁有的技術和創造力都是那個時代無法想象的,但卻再也達不到那個時代的高度。學校失去了對學問這件事情的敬畏,對學術、思想的追求似乎不再有意義。

這部紀錄片的徐蓓導演說:“我很希望當年西南聯大的那些東西,能夠讓今天的人們感到一種溫暖,感到一種力量。”

而這種力量,也許正是我們今天需要的。

一個人的優異與否,不取決於學歷高低,而取決於我們對理想的態度。學術是文明的武器,而不是明星人設的一紙陪襯。

///EN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