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清风明月逍遥客

从中国的地理形势上看,每隔8°就有一条大的纬向构造。风水术演化到唐宋开始在群山中寻找“龙脉”,认为这些群峰跌宕起伏、厚实且藏风聚气,是风水宝地,龙脉集结处更佳。中国历代帝王都不约而同把陵墓确定在这些地方。


蒋介石千辛万苦为自己选“龙穴”


秦汉帝陵在选址中最主要的考虑是“高敞”,即陵址所在地是否土厚水深,是否可以避免地下水对墓中尸骨等的伤害此外,如陵区范围是否广阔,交通是否便利等也都是陵址选择的重要原则。但对墓地“高敞”广阔的要求并非秦汉天子所独有,比如西汉开国功臣韩信,在他尚为贫民时就选择了一处高敞、干燥、广阔的地方来埋葬他的母亲。

帝陵选址中相墓术的应用可能始于南朝刘宋时期。宋明帝泰始四年(468年)《改葬崇宪太后诏》首次确立了风水的官方信仰地位而这不仅是六朝皇室风水信仰发展的结果,也是这一时期民间风水信仰逐步向社会上层发展的历史趋势,并最终演化为隋唐时期制度化的官方风水信仰。

隋朝,采用相墓术来进行陵址选择,其主要理论依据为五音姓利说。与秦汉陵墓采用巨大封土不同,在唐十八陵中,除献陵、庄陵、端陵等三陵采用高大封土外,其他诸陵均“依山为陵”,建于山峰之下,俯瞰脚下莽莽平原,气象宏伟。


蒋介石千辛万苦为自己选“龙穴”


宋代大为盛行五音姓利说。因宋朝的国姓赵“属”角“音,所以在方位上它利丙、壬二位,其中丙向最佳;而在地势上以东高西下为佳南高北低亦好,即”东南地穹、西北地垂“。按这样的说法,北宋在都城偏西的巩县找到了一处南高北低的地方来修建陵墓。而在陵墓具体的建设中,一反中国古代陵墓中将帝陵建于陵园内最高位置,俯瞰其他附属设施的建筑传统将天子陵墓修建在陵区中北侧的低地,使得自陵园大门到天子帝陵从原来的越走越高变成了一路下坡,于是出现了司马光所说的”葬不厚于古,而阴阳禁忌则甚焉“的独特局面。

宋元以后,相墓中以龙、砂、穴、水相配为要旨的赣派形势宗风水术逐渐在全国范围内取得主流地位。明清代帝陵可谓四面环山,林木苍翠,风水佳利。


蒋介石千辛万苦为自己选“龙穴”


历代帝陵对风水的尊崇都有其明确而直接的目的,然而”吉凶由人,不在于地“,无论隋皇唐宗,还是宋王明帝,其国祚既不能年长”二千“,世存”二百“,也无法”子孙无疆“。他们当初千辛万苦找寻风水佳地建设帝陵的任何努力,到头来都不过枉费心机。

1946年,蒋介石以抗战英雄之态还都南京后,就开始着意选择自己的墓地了。他秘密请来了雪窦寺长老太虚,向太虚说明自己意图。


蒋介石千辛万苦为自己选“龙穴”


太虚听了蒋介石的意图后,便在金陵四周为其寻龙穴,寻来找去,最后选中了紫金山。紫金山有一处风水宝地,位于中山陵同孝陵之间的一处,这地方虽在紫金山的半山腰,然仍可瞰视南京全景。太虚法师看定后,蒋介石便把太虚法师让于密室,坐定之后。太虚拿出了所画之墓图。蒋介石说:“法师请明言。”

太虚说道:“吾观梅花山,其龙穴在中山陵与明孝陵间,凡贵地,必有龙穴,选贵地必先选龙穴。紫金山梅花山峰环暗拱,从山重叠,三峰对中,两峰对空,乃坐下真龙之势。各山势大小远近相趁,虎踞龙盘,左辅右弼有天门地户,其前后天弧天角,谓之金吾执法。其天关地轴,拱卫紫垣。实在是个万里难寻的好穴处。”


蒋介石千辛万苦为自己选“龙穴”


蒋介石听了,大喜。太虚法师又说:“我今已说破天机,龙穴已动,公当在中山陵、孝陵间盖一亭,谓之‘正气亭’,可将龙镇住。待公万年之后于此安然,虽不能保蒋家江山万世,也使你蒋家福寿绵长。”

蒋介石听了更喜,数日后,蒋介石便以寻览钟山名胜为由,扶杖登山,见太虚所示之处四周环境幽雅,悦人心目,遂即命令下属按太虚法师所嘱之处建筑正气亭。

时因抗战结束仅一载,国内经济甚为困难,中山陵陵园管理委员会拿不出修亭之款,后由美、英的一些华侨捐款,亭子方始动工。只不过蒋介石在此大费周章时万万想不到,千辛万苦选来的“龙穴”宝地,至今也没能用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