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爲“文君然文化工作室”原創,未經允許不得轉載與應用!)

  本文理論依據:《現代中醫治療學》、《中華藥海》、《實用中藥學》、《高等中醫藥院校教學參考叢書·中藥學》

  列位看官,今天我們和您聊上一病,這既是常見的皮膚病,蕁麻疹。

  有了蕁麻疹怎麼辦?我們閒言少敘,首先將一張有着明確臨牀記載的驗方說給您,供您參考——

  準備生艾葉10克,白酒100克。兩者共煎煮到50克左右,頓服,每日一劑,連服3天。

  這個辦法,我們爲您擇選自《浙江中醫雜誌》,刊發的時間是1990年。雖然這個辦法已經問世20多年了,但是至今依然被不少醫家所應用。據報道,此方曾治療病患者50人,效果顯著。

  這裏面有什麼學問呢?

  首先來說蕁麻疹這個病。

  蕁麻疹,古人又稱之爲癮疹。現代醫學認爲,它是一種由變態反應或者非變態反應等多種因素,比如動物性、植物性、化學性、物理性、感染性、內分泌失調和精神因素等引起的,皮膚黏膜血管發生暫時性炎性充血和大量體液滲處,進而釀成皮膚局部水腫性的損害。

  這聽起來太繞了。

  現在,咱們看看祖國傳統醫學對它的看法。

  祖國傳統醫學把蕁麻疹的發病,分爲很多類型。有的和風熱搏結於皮膚有關係,和寒邪鬱於肌表有關係,和心經有火,熱甚生風有關係,和脾失健運,溼熱之邪鬱滯中焦,氣機不利有關係。而上面的艾葉療法,針對的是什麼呢?針對的是寒邪襲表,即風寒證的蕁麻疹。

  那麼,這個風寒證的蕁麻疹,到底有什麼特點呢?

  說起來,它的形成,乃是我們衛外失固,風寒侵襲肌表,鬱滯於皮膚所致。這類患者的蕁麻疹,有一個特點 ,就是受涼容易發作,受風容易加劇。就是說,在眼下的秋冬季節,相對嚴重一些。還有的,一碰涼水也會發作。疹子有的時候呈現淡紅色,有的呈現白色。發作的時候,患者可能會感覺到畏寒、無汗、體痛,舌質淡紅,苔薄白和白滑。疹子說起來就起來,過一短時間就消退,無影無蹤。

  對於這種蕁麻疹,艾葉爲什麼有治療價值?

  首先說,艾葉這味藥,藥用價值很大。它能夠溫經止血,能夠散寒止痛。還能夠調經安胎。最主要的是,蕁麻疹善於除溼止癢。它性味辛溫,故而可以散風寒。它味苦,故而可以燥溼。所以,對於風寒溼鬱於肌表所致的各類問題,就是它的用武之地。艾葉配合白酒,令辛溫除寒、溫經除風的功效更加卓著。現代中醫臨牀對於艾葉的疏風止癢的功效,認識得更確切。譬如在1988年的《新中醫》雜誌裏面,就有利用中藥燻洗來治療老年性皮膚瘙癢症的報道,方法就是以艾葉爲主藥,取艾葉90克,雄黃、花椒各6克,防風30克,每日一劑,加水200毫升,煮沸15分鐘取下,趁熱燻洗患處。此法治療患者50人,痊癒35人。

  總而言之,利用艾葉和白酒配伍,可以起到溫經散寒、祛風除溼的作用,對於風寒證的蕁麻疹患者,效果是可以期待的。

  但是,實事求是地說,蕁麻疹的誘因,可遠遠不是這風寒一種。同時,有些患者,在風寒襲表之外,更兼雜着其他病因病機。這就意味着,我們應該在中醫師辨證指導下應用艾葉,切莫藥不對症,反而誤事。另外,因故不能飲酒者,不能用。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